长白山有两个满语发音作者:neuche
长白山有两个满语发音作者:neuche长白山有两个的满语发音:一个是“果勒敏珊延阿林”,另一个:“兴安岭”。“果勒敏”是满语“长”,“珊延”是满语“白”,“阿林”是满语“山”。这个称谓见于《吉林通志》。满族文化泰斗金启孮先生,早年曾到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村调查满语,发现当地满族人把兴安岭翻译为长白山。兴安,是满语“长白”;岭,阿林的快读,满语“山”。
历史上,长白山见于《山海经》,称作“不咸山”。《山海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肃慎,乃满族的先世。这个时期相当于传说的大舜时代至秦朝。“不咸”肯定与滋味无关,当地女导游说:“不咸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女子没有文化内涵,浑身散发着商品经济的气味,对于她的解释,我不敢相信。
西汉时,长白山名为“单单大岭”,隶属汉朝的乐浪郡。岭,是“阿林”的快读,其意为“山”。“单单”音近满语“珊延”,可能与白色有关。
到了东汉、三国,枭雄逐鹿。长白山也不太平。不知道为什么叫了一阵子“盖马大山”,史料记载,挹娄、沃沮人等北方民族争夺激烈。“挹娄”,是肃慎人的自谓,意思是“穴居之人”。我在长白山余脉见过挹娄人的“穴居坑”遗址,面南而建,错落有致,还有放水墙沟,表现了混沌初开的智慧。
两晋南北朝时,长白山称“徙太山”,为勿吉七部之一白山部的属地。勿吉,是这个时代对肃慎人的称谓,意思是“住在森林里的人”。
北魏至隋,在史籍上,长白山被称为“白山”、“太白山”。勿吉改称“靺鞨”,七部不变,为靺鞨白山部属地。《魏书》《北史》《新唐书》都记载了勿吉、靺鞨人对白山的尊崇和敬畏。
唐及五代,称谓不变。但在历史的舞台上,英雄的粟末靺鞨脱离了唐朝的羁縻,在东北亚唱了主角,民族英雄大武艺秉承父业,吞灭诸部,建立了东海盛国——渤海,长白山地区隶焉。“粟末”是松花江的古称,渤海是满族先世建立的最早文明古国。
辽代,西北地区的契丹民族勃兴,灭渤海、臣高丽、逼北宋媾和,称霸中原。靺鞨诸部分化为女真七十二部,长白山女真及部分生女真部族,躲避在长白山休养生息。
十一世纪,女真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崛起于金源,建立了大金帝国。从此,官方用汉语正式定名为“长白山”,一直延用至今。大定十二年(1172年),“小舜尧”金世宗册封长白山为“兴国应灵王”。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又复册为“开天宏圣帝”。长白山再度成为满族先民休养生息的庇护所。 那我觉得,上甘岭,也是长白山 拿汉字读音反推,感觉这种论证不太靠谱。 呵呵兴安岭这个名字发音貌似是hinggan 跟满语的白没多大关系但是不知道具体是啥语言 也不是蒙语反正。。、 说文解字只说
【卷九】【山部】嶺
山道也。从山領聲。良郢切
不能证明这个发音来自肃慎语 楼上几位请提出您的反证可以吗? 蒙古语:“查苏查干乌拉”(汉译为长白山) 岭,是“阿林”的快读,其意为“山”。
我质疑的只是这一句,岭在汉语里表示山,至迟在东汉(出说文解字)的时候已经固定下来。却没有一种古籍说这个词源自肃慎或临近民族的语言,所以仅凭一个相近的因素就说岭是alin的快读,太武断了。如果在山海经的时代,汉语的岭就已经表示山,那长白山翻译成“单单大岭”,只能说是意译兼顾音译,不能说是“快读”,何况古汉语的岭又不读“ling” 回复 4# Namutu
hinggan是蒙语,山梁的意思 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在对长白山进行了实地勘查后,著成<<长白山江冈志略>>一书,其中描写长白山“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腻亚东北隅,为一绝大名山。......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日长白。” 长白山区是我国满族的发祥地,自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以来至金代(公元1115—1234年),满族的先世在历朝史书中先后被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革末 革曷 、女真等。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率部起兵,终于1644年率领膘悍的八旗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因此清朝一直把长白山视为圣祖发祥之地,并将长白山尊为“长白山之神。”雍正十年(1732年),在吉林乌拉温德亨山(今吉林市郊小白山)建成望祭殿,以望祭长白山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巡幸吉林,亲临温德亨望祭殿望祭长白山神。据《永吉县志》记载,此次望祭“祀典弥隆”,体现了清王朝对长白山的崇拜。自满族建立大清帝国,统治中华267年的历程中,一直都将长白山作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主龙兴的象征。 兴安岭是鲜卑语,可能。锡伯族的祖先不就是鲜卑吗。大兴安岭有个嘎仙洞就是他们的圣地,所以,兴安岭可能是鲜卑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