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onggo 发表于 2011-1-8 17:40:22

达斡尔族介绍

本帖最后由 Doronggo 于 2011-1-8 18:07 编辑

【民族简介】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意为“耕耘者”,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蒙古源流》中提到的一个部落名称——“达奇鄂尔”据考就是“达斡尔”的汉文译写形式。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瑗珲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
       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民族历史】
       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说。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但学界95%的人赞同达斡尔人是契丹人后裔。
       辽末北上至黑龙江北,达斡尔人世代传承萨吉哈尔迪汗的传说,称唯一尊崇的大汗,并有乌尔科文化至今。即12世纪达斡尔人曾在布特哈地区居住,并控筑了乌尔科(金界壕东北路),约1211年投奔至成吉思汗大斡日朵,安置在额尔古纳河、黑龙流域,被称达奇鄂日。
       公元11—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的就是达斡尔族先民。然而,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从这时期起才有确切记载达斡尔民族活动的史料。17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呼伦贝尔、爱辉,以至远徙新疆塔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呼伦贝尔、爱辉及新疆等地。17世纪前,达斡尔族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渔猎业是传统的生产活动。南迁后农业迅速发展。1947年达斡尔农区进行土地改革,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1952年开始建7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年8月在内蒙建自治旗。
【社会经济】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沙俄文献称:比整个西伯利亚更美丽富饶的达斡尔地方。)有雅克萨、多金、铎阵、阿萨金、兀库尔、吴鲁苏穆丹、莫尔德基迪奇成、希尔奇涅城、桂古达尔需、托尔加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从黑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铧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白菜、萝卜和瓜果。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名销关东烟之首。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达斡尔族地区。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四季猎业,还有放排。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细毛皮张和鹿茸、麝香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声‘紫貂闻名中外。清代,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貂皮一张,故兴安岭南麓由达斡尔、鄂温克人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他们还善于饲养牲畜,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牧业为主,定居放牧。牧业不是跟牧,而群马、牛放野,使役取来,役后放回。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达斡尔特日格(草上飞)亦称“糯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
       达斡尔族分敖拉、鄂嫩、孟尔登、郭贝勒、讷迪、沃热、吴然、乌力斯、德都勒、索多尔、金奇里、苏都尔、阿尔丹、胡尔拉斯、何音、毕力扬、陶木、何斯尔、鄂尔特、卜克图20个哈拉(即氏族)。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众斡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等体育活动,路日格勒、乌春、扎恩达勒等文体活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莫昆达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氏族民主制度不复存在,莫昆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工具。
       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宗教信仰】
       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斡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文化艺术】
       达斡尔是以农为主,猎业、牧业等为副的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从细腻的味觉名称可以看出,达斡尔人在饮食上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从20世纪80年代内蒙、黑龙江、新疆三区达斡尔人共同推出“达斡尔记音符号”报呈内蒙民委、国务院待批。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在取缔封建迷信活动同时,致力收集抢救民族宗教文化。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 劝善忌恶、爱情的乌春,又有抗击沙俄及军阀的乌春歌剧。
       达斡尔民间医方多,达斡尔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采。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乌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今乌春最长的是“小郎岱夫”,可唱17个小时联唱。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鲁日格勒,在达斡尔语中有“燃烧”或“兴旺”之意,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叫法,但在嫩江流域聚居的达斡尔民族中,“鲁日格勒”是对达斡尔族民间舞的统称。
鲁日格勒的历史渊源:       达斡尔族“鲁日格乐”舞,是源于古代达斡尔族劳动人民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舞姿多重复多种劳动、狩猎的动作,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主要还是以狩猎为主,兼营畜牧业、农业。就在几百年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依山傍水狩猎为生。种植少量的农作物(粮食、蔬菜等)。并季节性地从事林、牧、渔等业,达斡尔妇女们在家种田、裁叶烟、挤牛奶及采柳蒿芽、野果等。她们闲下来时常聚在一起跳“鲁日格乐”舞。所以说“鲁日格勒”这种民间舞蹈的产生,是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鲁日格勒的跳法:       民间舞蹈“鲁日格勒”,以群舞为主,上身和手臂的动作丰富,脚下的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随着歌声舞者轻柔地舞动起来,此旁观者可任意加入队伍随舞,舞歌唱摆,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交叉、交换位置,所有舞者齐呼“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舞蹈达到高潮。“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的内容形象。【文体活动】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20世纪初,在铅子单响枪和钢子步枪等现代化武器传入达斡尔族地区之前,弓箭和扎枪是猎民们狩猎生产最主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原始、简陋,命中率不高。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提高狩猎生产的效率,达斡尔人便逐渐摸索,形成了众人集体围猎,即“打围”的狩猎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多以“哈拉”(氏族)为单位,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阿围达”(围猎长)统一指挥进行。具体方法就是参加围猎的众人按圆形分布,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慢慢搜索前进,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将被围困的貂、狍、鹿、野猪等动物射杀。
       鹰猎是另外一种非常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进行。届时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鸡、野兔等小型禽鸟动物后,便令猎鹰迅速出击,准确而有效。鹰猎的收获量虽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风趣的体育娱乐活动,因而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也成为猎人的骄傲与自豪。
       曲棍球是传统运动项目,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早在辽代,达斡尔族的先民契丹人中就盛行曲棍球运动。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自治乡被人们誉为“摔跤之乡”,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从这里升起的。 除摔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活动外,劲力也是新疆达斡尔族群众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因不受场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是节假日娱乐的项目之一。

Doronggo 发表于 2011-1-8 17:43:54

本帖最后由 Doronggo 于 2011-1-8 17:56 编辑

【生活习俗】
民居
  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节庆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民族礼仪】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民族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民族服饰】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过去,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民族饮食】
  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荞麦面、饼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 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节日宴会里待客的珍贵菜有“手扒肉”。
  肉食的制做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民族食品】
典型食品有:
  1、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
  2、“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
  3、“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4 、达勒巴达
  5、西里格勒
  6、昆米勒菜
  7、满给斯

Doronggo 发表于 2011-1-8 17:47:34

达斡尔族介绍-附上图片

sert 发表于 2011-8-24 20:51:52

介绍得非常全面,请问你也是达斡尔族吗?

sert 发表于 2011-8-24 20:52:20

介绍得非常全面,请问你也是达斡尔族吗?

华夏美儿郎 发表于 2011-10-21 15:24:05

大辽国的后裔

tungusda 发表于 2011-11-3 18:09:45

这个文章介绍的真全面,不错不错

诸申巴图鲁 发表于 2011-11-9 04:03:37

在达斡尔族论坛看到有人提出达族服饰应该左衽,求真相

李想 发表于 2012-8-27 22:45:19

诸申巴图鲁 发表于 2011-11-9 04: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达斡尔族论坛看到有人提出达族服饰应该左衽,求真相

达族服装就应该是左衽的,这是和蒙古族区分最明显的标志

诸申巴图鲁 发表于 2012-8-28 00:40:05

李想 发表于 2012-8-27 2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达族服装就应该是左衽的,这是和蒙古族区分最明显的标志

蒙古族的右衽又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跟汉化有无关系?

李想 发表于 2012-8-28 10:15:34

诸申巴图鲁 发表于 2012-8-28 00: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蒙古族的右衽又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跟汉化有无关系?

达斡尔的服装应该是左衽,契丹时代就是左衽样式,无论是文献还是从出土的契丹服装就能知道。但是由于同化原因,不多见了,不过还依然保留着。这也是达斡尔是契丹后裔的最直接证据。

至于蒙古族是什么时候右衽的,对蒙古族了解不多,我还真不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达斡尔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