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rji 发表于 2012-1-13 10:36:38

满清覆亡百年祭:马背民族如何从彪悍到腐朽(三)

为了时刻提醒满洲人不忘国语骑射的根本,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在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侍卫校场和八旗校场立了训守冠服骑射碑。碑上不但镌刻了皇太极关于保持满洲文化传统的训令,还强调:“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即便如此,入关仅仅百年,满洲人骑射的粗疏,就连一个初到清国的朝鲜使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35岁的洪大容终于随叔父洪率领的朝鲜使节团来到了北京。来中国一直是洪大容的心愿。他既想结交一些中国的名士宿儒,也想见识一下民风彪悍的满洲人骑射的本领。
    第二年正月,当洪大容随叔父盛装朝拜过乾隆皇帝后,刚好赶上东华门内举行的一场数百京中满人参加的射箭比赛。本以为能一睹满洲武士骑射风采的洪大容却大跌眼镜。他在游记《湛轩燕记》中记载了比赛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射者虚胸实腹,高提后肘,姿势虽好,距离箭靶不过三十步,但极其才力,终未见一箭中的。不惟不中,且歪横或出十步之外;其误发者,皆失色战栗,似有畏惧。看过射箭表演后,大失所望的洪大容感慨道:“胡人长在骑射,而疏于如此,未可知也。”
    事实上,乾隆初期,乾隆皇帝在一次武职人员的引见中就已发现,这些所谓的满洲武士“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又发现吏部从满洲子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等内阁侍读学士中,竟有好几人“清语平常”。
    满洲文武大臣觐见时,不能用满语与皇帝对答,满族官员在奏折中仅使用汉字,即便使用满语也文法不通、纰缪甚多……类似的记载在乾隆朝的史书中俯拾皆是。每每发现满洲人失去国语骑射的传统,乾隆皇帝便痛心疾首。他屡次申斥:“身系满洲,而清语如此,能不愧惧乎?”“清语不熟,致失满洲体制,必为回子哈萨克诸部所笑。”“夫弃满洲之旧业,而功习汉文,以求附于文人学士,不知其所学者,并未造乎汉文堂奥 ,而反为汉人所窃笑也。”爱耶?惧耶?对于汉文化,清朝的统治者们始终处在一种纠结的心情中。一方面,他们对汉文化倾心仰慕,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惧湮没于汉文化的海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清一代官方的文化政策总是摇摆不定,自相矛盾。刚刚还在告诫满洲子弟不可粗鄙无文,不读圣人之书,马上又警告满人不能效法汉风丢掉自身传统。
    据乾隆年间编纂的《清语易言》一书记载,清中期即便是生长在内城的满人孩子,从小也是先学汉语,长大入学后才开始学满语的。满语在满洲人中已经失去了母语地位,它的衰落就不难理解了。

宜里恒 发表于 2012-1-13 15:34:49

我始终觉得:文化融合未必就是自身民族文化的没落,语言等方面融合的趋势,也是你想挡也挡不住的。
最根本在于一个民族是否有凝聚力,就像操着英语的爱尔兰人,爱尔兰共和军,说着汉语的满人如果是团结的,也一定会有满族人的归属感。
学习本族语言是重要的,大家都在学,其重要性金世宗、清太宗、高宗都说过。但千万不要以学为学,舍本逐末,忘了我们更重要的目的。
大家也不要瞧不起不学满语却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和满族文化复兴的族人,须记住,大家都在努力。


naerji 发表于 2012-1-13 22:35:20

但凡在生活中能始终保有一颗满族心,对大家帮助的人都应该感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满清覆亡百年祭:马背民族如何从彪悍到腐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