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料甸满族乡~~
料甸满族乡,隶属阿城区管辖。位于区境中北部,海沟河流经本乡注入阿什河。乡政府驻地距市区15公里。“料甸子”一词,满语,意为“绵软”。料甸子一带开发较早。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京旗移民500户屯田于海沟河流域,是阿城最早的3个八旗屯垦点之一,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又在洼浑河畔安置京旗移民屯田。从1881年(清光绪七年)起,料甸子一带隶属宾州厅管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阿城县管辖,1921年隶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初设料甸子保,1939年改设料甸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城县始设料甸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九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料甸乡。1958年9月,改称料甸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料甸乡。1986年9月,改为料甸满族乡。全乡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1%。
料甸满族乡辖区,地势东高西低,从山地过渡到丘陵,又从丘陵过渡到平原,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区,海沟河和洼浑河流经乡境,形成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格局。全乡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乡办工业有玻璃厂、砖厂、机械厂、塑料厂等,1992年乡企总产值达3537万元。全乡共辖北红、万兴、纸坊、宝山、永红、南红、厢黄、烈火、新建、新发、胜新、新胜、光胜、红新、西华、海沟等16个村。1990年全乡总人口2.66万人,其中满族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超过了汉族人口(占45.3%),居各民族人口首位。乡政府驻地烈火村。
料甸满族乡位于哈尔滨市东南四十公里、阿城市区东北十公里处,隶属于阿城市。东部为山区和浅山区,中部平原广阔,西部属阿什河冲击平原,海河横穿而过,三条主灌渠流经全乡,是一个土肥水美的好地方。
一九四八年二月,料甸区人民政府和中共料甸区委员会同时成立,一九五八年八月成立料甸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建料甸乡,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改称料甸满族乡。
料甸满族乡的名字“料甸”亦跟“金源”有关。当时女真族完颜部定居在海古水畔,这里土地肥沃,东部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开阔,是个有利于农业、牧业发展的好地方,为后来完颜部的强大和统一其它女真部落及建立大金国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海古水畔粮草充足,又是完颜部练兵场和粮草的供给基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料甸”。
料甸满族乡共有十六个行政村,一百四十四个自然屯,一百六十三个村民小组,一万零四百二十户,四万四仟五百二十七口人,其中满族人口二万一仟六百四十二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料甸满族乡,作为女真族的故地,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女真人的生活习俗和满族人的生活特色。例如:“善于养猪,以豆制酱,以糜酿酒”等。为丰富民生活和继承民族传统,阿城市每两年都要在料甸满族乡举办一次满族“莫勒真”大会,现已举办六届,每届“莫勒真”大会都空前隆重,参加大会达万人以上,有十几个代表队参赛,进行十几个传统体育项目的角逐,都是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珍珠球,是由采珍珠的古老习俗演变而来的。满族儿女可望采到更多的珍珠,便在欢庆收获之际,以“球 ”比作珍珠,以投中渔篓为采到珍珠,后来因河蚌能展开巨壳保护珍珠又演变出作为防守的两只球拍,寓意贝壳,于是就创造出了攻守兼备的球类项目--珍珠球。其场地长28米,宽15米,中线两侧依次为小区、限制区、对锁区和得分区。两个队进行比赛,每队出场六人,一人持渔娄(网兜),两人持蚌壳(球拍),三人在水区内夺球,运球伺机得分,每场球30分钟,分上、下半场,得分多者为胜。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更好地接待前来旅游观光的海内外游人和认祖寻根的游子,料甸正在筹建“纳葛里”满族风情园,当风情园落成之时,料甸满族乡将以更新的面貌和更为纯正的满族风情迎接四海佳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