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上哈达村发现清初重臣索尼后裔族谱及家族墓地
专家现场考证 东洲区哈达镇上哈达村发现清初重臣索尼后裔族谱及家族墓地,18日,我市多位清前史研究专家到现场做了考察和调研,初步认定了这一事实。
作者寻根发现家族历史
王旭久,1953年生,是我市的一位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他听父亲说过,他们的老家在上哈达。于是,于去年5月到老家寻根。不想这次寻根让他有了意外发现——自己的家族竟然是清初重臣索尼的后裔,家族本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姓王。
通过同族中的哥哥王旭生,他找到了部分族谱,看到了家族位于该村村北虎头山上的大片墓地,并找到了自己这一分支的祖先的墓碑。
今年年初,他再回上哈达。此次,他见到了家族中的侄子王惟海手中保存的一份完整的族谱。
这份族谱是民国时期家族中的一位文人王文岩编修和誊写的。族谱的原序和再序,记录和考证了这一家族本姓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后代,以及为什么改为王姓的一些故事。
考证族谱中的一些避讳
据史料记载,索尼曾经辅佐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圣祖玄烨(康熙)四代皇帝。在顺治皇帝驾崩之时,遗诏索尼等4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当时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索尼位列4人之首,称为首辅大臣,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索尼的孙女后被康熙封为皇后。索尼第三子索额图是皇后的三叔,深得康熙信赖,康熙八年擒拿鳌拜的时候他立了大功,自此权势日盛。
而王家原姓赫舍里氏的先祖为什么会改姓王呢?根据族谱再序中记载,康熙中后期,王氏家族的祖先索罗功名意识淡薄,决心隐退,遂弃职出京,来到上哈达,寄居在王家,后娶王氏之女,成为王家的入赘女婿,继承了王家的祖业和姓氏。
王旭久对于家族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但也有些疑惑。于是,他联络了此前便到上哈达考证王氏家族姓氏起源的清前史研究会理事、满族姓氏研究会成员孙相适。
从今年3月起,他们查阅了大量史料。他们认为索尼的后裔,是逃出京城后落脚在上哈达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并非是淡泊名利弃职离开京城。族谱中的说法,不过是对一些不宜说出的历史的一种避讳。
原来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发现了太子与索额图密谋篡位的证据,于是命宗人府于当年五月,以清朝第一罪人之名将索额图拘禁,索额图不久便死于狱中。索额图死后,赫舍里氏家族的天便塌了,两个儿子被杀,其余全被免除官职。康熙言:“如别生事端,全诛杀”。因此,索额图的家族成员开始逃亡,王氏家族的先祖索罗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初步认定族谱和墓地的文物价值
王旭久在对族谱记载的历史进行考证的同时,也将情况反映给了清史研究部门和媒体,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重视。
18日,踏着细雨,市社科院院长、清前史研究会会长傅波,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满族联谊会会长赵华维,市元帅林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清前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郝武华,清前史研究会副会长、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程奎和孙相适等清史研究专家和文物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王家的这本《族谱全书》记载了赫舍里氏索罗家族前十世族系共555人的名字,也规定了从十一世起首辈分的名字范字。这些字连起来很像一首诗:承序惟忠孝,传家在读耕,著书昭远代,定字鉴重名。王旭久应属第十二代,他名字中的“旭”同于族谱中的“序”。
王家的墓地背靠虎头山,范围东西长大约500米,南北宽大约300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碑是七世王发倡议于道光十七年立下的缅怀纪念始祖的世系五通碑。这5块碑虽有损坏,但碑文依稀可辨。通过此前拓的拓片看,字迹更加清晰。
在查看了族谱和虎头山上的古墓后,专家们初步认定“族谱确为民国期间誊写的”,“古墓的规模在我市也属罕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傅波说,族谱应是真实的,有关这个家族的历史也是可信的。“这份满族族谱很有价值,保留下来很不容易。这样大规模的满族墓地有文物价值,建议家族再修缮一下,可申请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先人迁居于此,对研究清代抚顺移民更为重要。”下一步,还将找一些省内和国内的清史专家召开研讨会,对此进行进一步考证。
郝武华说,王家的古墓保存虽谈不上完好,但规模在抚顺还是罕见的。墓碑记录的历史比较久远,有完整的墓地界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具备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实习生 李子骐 首席记者 王旭 文并摄)
赫舍里的祖坟,好像在沈阳也有,沈北那边有后人 肿么感觉哪都有(⊙o⊙)? 不知道从山东蓬莱迁至辽阳的佟姓,是什么来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