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utu 发表于 2012-8-31 08:31:08

哈尔滨“7381”巨型地下工程 ——一个地下的哈尔滨,超级...

哈尔滨“7381”巨型地下工程
——地下长城,超级防空洞
工程总投资:5308万元
工程期限:1973年——1979年


“7381”工程当年实景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党全国在“要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把人民防空摆到了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位置。从1970年到1980年,哈市人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发动群众,集中力量构筑永久、半永久性的人员掩蔽工事、机动疏散干道和集团工事。10年新建地道376631平方米(不含报废地道工事),基本形成了“地上千家万户,地下万户千家”的地道网。


1973年,考虑到哈市是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原来修建的小干道幅员小、质量差,适应不了人员机动疏散和作战需要的情况,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大型机动干道工程,并于1973年8月1日经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经过6年连续施工建设,完成工程埋深21米、高6米、宽7.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111800平方米,干道全长9.5公里。


根据“7381”工程跨度大、埋层深、地层土质比较复杂等特点,参考国内外地下工程建设经验,主要采取了“暗挖、上导洞、先拱后墙、跳挖马口”的施工方法。主干道施工,采取短开挖、强支撑、快衬砌,以筑好的拱部衬砌支撑主体,然后在已筑好的上孔保护部下挖中槽,跳格开挖马口,浇注侧墙,最后修筑拱底,形成一个环形闭合结构。


据哈尔滨人民防空史志材料记载,“在大规模地构筑防空工事的群众运动中,哈尔滨的人民,从工人到机关干部,从青少年学生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党的领导下,为保卫祖国、保卫哈尔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镐一锹,挖洞不止,打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示了伟大的创造力。”


“7381”工程参加施工单位有68个,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5万人,总投工量720多万个工日,建成面积11万多平方米。工程包括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这项工程是按地铁规模设计的)、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采取圆拱曲墙加仰拱的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曲线街断面加宽到7.8米、8.5米,道岔断面的最大跨度为13.6米,支干线从东大直街延伸至和兴街路,西至动力区进乡街。



 “7381”工程在当时来讲,可算是一个天字号工程,由于当时不仅是市里领导重视,就连普通的老百姓对“7381”工程也是充满期待。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各厂成立了“7381”工程指挥部,施工队设连、排、班等编制,还从厂里抽调了厨师、会计、出纳、医生、护士,一应俱全。


能抽调到“7381”工程劳动的人,都是经过全面考核的。当上面派下来几个用人指标时,便有许多工人积极申请要求到“7381”工程去,这时厂里领导就要根据平时工人们工作的表现进行考核,如果符合条件的人太多时,厂里还要看看申请的员工家里的生活条件。因为除了正常工资外,厂里每个月还给参建“7381”工程的工人补助20元至30元,在同等条件下,厂里尽量照顾家庭生活困难的工人。


上世纪70年代,对于普通的家庭一个月能吃上两三顿肉就不错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则是几乎每天都有肉吃。为了保证工人们有充足的体力干活,“7381”工程的伙食费是一笔任何人都不能挪用的“巨款”,那时厂里的领导常常和“7381”食堂的工人一起去选购伙食,而且,每隔几天,厂里领导还专门派人到江里打鱼回来给工人们改善伙食。那时领导们常说的就是,“7381”工程是个体力活,决不能让工人们饿肚子干活。施工挖出来的土方并没有白白扔掉,卖的钱都给工人们改善伙食了。

由于没有建设地下隧道的经验,包括他在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曾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并专程赴陕西九燕山铁路土质隧道施工现场学习,指挥部还专门抽调了哈尔滨规划设计院、哈尔滨市政设计院、建工学院地下工程教研室和电车公司的近百名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又专门在哈市近郊的黄山建了3公里的实验段工程,积累了施工经验,培养了施工队伍后,才开始建设“7381”工程。“7381”工程结合了哈尔滨的地质特点,在施工时采用先拱后墙分段进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减少了土方量,节省了大量支撑材料,可谓人防工程的一项创举。


当年临时抽调的工人大都没有施工经验,只能摸索着干。按照市里指挥部的规划,画出施工路线后先在地面上开挖,挖出一个类似菜窖的洞。挖到地下21米后,开始横向挖。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但“7381”工程的质量无可挑剔。不说别的,就连沙子中有一块木屑都得挑出去,石头上有点泥,就用水洗干净了再用。工人的认真劲特别让人佩服。

  “这么大个工程都是一锹一锹挖出来了,工人吃的苦头可想而知,手脚上的水泡都变成老茧了。”在闲暇之余,工人就把手伸出来,比比看谁的茧子多,说明谁干的活就多。


  那时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不停施工。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出土口,每天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地面上的工人们夏天顶着太阳干,穿着短裤、光着膀子。身上都晒紫了,后背和肩膀的皮晒掉了一层又一层;在地下的工人更是辛苦,日日夜夜工作在潮湿阴暗的隧道里,冒着塌方的危险奋力掘进。


  哈尔滨电机厂负责挖的3处隧道历时两年多竣工。在这个隧道里洒过汗水的工人,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一些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这个隧道重新启用,就是对他们的最大的肯定。
“7381”工程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消耗钢材料12501吨,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万吨,砂子24.7万立方米,各种石料4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308万元(不含人工费和零星工具费),平均每平方米造价404元。

走下七层半楼梯


在博物馆附近的一个鞋城,拾级而下,穿过两层商服区,又穿过两层办公和贮物区,“7381”工程渐显尊容。


从地下第四层开始,工程钢混结构裸露出来,四壁质地和洞顶的棱角,让人一下便产生了置身地下掩体、身外销烟纷飞的感觉。走到地下第七层,洞顶已呈拱形而下,一块块水泥拱板冷森森地形成一个整体,抹接处鼓起一条条整齐的脉络。


据人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7381”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建筑质量相当过硬,虽然经历了30年的寂寞岁月,但各处墙体、拱顶、通道等依旧坚固如初。


下至地下七层半处,是一个十余平方米的空间,一道铁门挡住了去路。门当中是一个大铁栓,一名管理人员上上下下打开了五道门锁后,三名管理人员一起动手,大铁栓才在吱吱呀呀声中艰难地被打开。


拉开铁门,一股潮湿温暖的气息透了过来。


据了解,作为一项人防工程,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7381”工程各入口处基本都被利用,或成为商服的一部分,或分段成为停车场,但主干部分都相当保密,或有人防部门派人专职看守,或有相关单位人员把守,一般市民是绝对没有机会深入其内的。


拉开最后一道铁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是一条巨大的拱形通道,一个人站在通道里,顿生微不足道的渺小感。宽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齐而肃穆地排列,犹如一条伏息的卧龙。


脚下是粗糙积尘的水泥路面,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清晰而回荡的声响。记者极目前望,灯光所及不足二十米范围。


这条通道可以轻松容纳两辆重型坦克并行,一辆大型消防举高车通行时,甚至可以半展一节曲臂。在如此深的地下,挖掘如此规模的隧道,在那个没有高科技手段的年代,所费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顺着灯光,向黑暗处走去,却总感觉灯光总在不远处,脚下有不尽路。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在定期维管时,开着吉普车从哈工程大学入口到工大入口,只要十分钟时间。
据人防部门介绍,按照建设时的规划,工大、博物馆、哈工程大学等一系列出入口,又被称作“地铁站台”,修建时就已参照了外国地铁建设的标准,而现在哈市修建地铁工程,这些“地铁站台”也就真的将被建设成地铁站台了。
建地铁“7381”工程有不足


哈市计划利用“7381”工程,建设地铁线路。“7381”工程,的确为地铁建设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并不简单,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地铁建设必将受到干扰。


“7381”工程主要采取逆作法施工,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缺点之一就是施工缝多,接茬如果处理不好,对工程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对防水有一定影响。
据哈市人防部门介绍,现在对“7381”工程的维管过程中,已发现了防水问题。一些路段出现不明漏水,有的地点积水达半人深。为此,人防部门专门建立了管理队伍,定期用水泵抽水。现在要建地铁,工程里的水患是第一个阻碍。


“7381”工程距离场面21米到22米,在如此深的地下建地铁并非容易事。从地面下到地铁处,光靠步行下台阶肯定行不通,需要建设滚梯。建滚梯就需要一定坡面,这就可能涉及到了征用土地问题。该工程虽按地铁标准设计,但站台位置并不宽阔,出入口也十分狭窄。建地铁肯定就要扩大面积,而在距地面这20米的距离内,30年间又增加了许多管道和线路,开挖时将涉及多个部门。

哈尔滨地铁规划图


1978年统计,哈尔滨有民兵125万,基干民兵73万,291个团,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55个打坦克爆破班。以"7381"03/04工程为代表的地下堡垒,哈尔滨就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侵略军的坟场,定叫苏修有来无回
一、组织建设
  专区成立时,全区8个县共有民兵716 429人(基干民兵370 047人,普通民兵346 382人,民兵排以上干部12 594人),编民兵团194个,营298个,连2 821个,排15 804个。1965年8月30日至9月5日,新组建的松花江地委根据1965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工作的指示》和1965年7月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精神,与哈尔滨市委联合召开了地、市民兵工作会议,要求全区各县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和加强战备工作。按照国务院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坚持"劳武结合,以劳为主"的民兵工作方针,搞好民兵组织建设。部署全区通过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理民兵阶级成分,整顿民兵组织,加强民兵班、排、连建设,搞好民兵工作的"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并由军分区负责在各县组建武装基干民兵营。
  1965年8月,军分区在宾县、五常、双城、阿城4个县开始进行组建武装基干民兵独立营的工作,至1965年12月28日,共有基干民兵2 289人,党员占7.5%;编为20个连,其中3个机炮连;配备了84名排以上干部,并按编制规定配备了各种武器。整顿民兵组织,1966年5月基本结束。全区8个县整顿后共有民兵716 429人,其中基干民兵370 047人,普通民兵346 382人。共编8个民兵师,186个团,120个营,2 742个连,15 739个排,配备排以上干部11 14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1966年12月,民兵组织建设受到了很大冲击,全区一些地方民兵组织瘫痪,民兵训练中断,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兵参加派性斗争,有的还搞了武斗,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和工作,破坏了武装力量统一的原则。1967年6月29日,地革委发出了《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加强民兵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各地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在夺权的企事业和基层单位成立革委会时必须有民兵代表参加才能组成"三结合"权力机构;各地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选配好民兵干部,要求民兵做"抓革命,促生产"的模范。1967年11月,地革委在全区选出了民兵代表130人,出席了省革委、省军区召开的全省民兵代表会议。在“文化大革命”中经过整顿民兵组织,至1967年末,全区8个县共有民兵726 839人,其中基干民兵377 117人,普通民兵349 722人,共编8个民兵师,180个团,75个营,2 735个连,15 897个排,配备排以上干部56 160人。
  1969年3月30日,地革委根据省革委、省军区《关于加强战备,搞好民兵建设的指示》,部署全区对民兵组织进行一次整顿。1969年4月9日,地革委决定在整顿民兵组织的同时,加强战备组建县基干民兵团。1969年5月,全区8个县在基于民兵组织基础上,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6个基干民兵独立团,2个独立营,共9 181人。各县均设立了常备民兵值班连队,并普遍轮训了基层民兵干部。1969年冬季开始至1970年3月,由驻军某部协助在双城、五常,尚志、方正、延寿5个县组建了3个民兵师,每师下属4个民兵团,共12个基干民兵团。经地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与驻军某部商定,组成一个师部,称松花江地区民兵独立一师,把12个民兵团统管起来。同时,省军区在呼兰县、巴彦县组建了一个民兵师,称松花江地区民兵独立二师,下属4个民兵团。至1970年末,全区11个县除参加民兵独立一、二师的基干民兵外,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战备工作中,普遍对民兵组织进行了整顿,全区共有民兵956 685人,其中基干民兵516 834人,普通民兵439 851人,共编制33个民兵团,212个营,4 016个连,18 034个排,配备排以上干部68 238人。
  1974年1月30日至2月4日,地委在巴彦县召开了民兵、人防战备工作会议,同时发出了《民兵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民兵工作要以民兵"三落实"为指导方针,大力加强民兵组织建设,重点搞好武装基干民兵团的组织和整顿工作,基于民兵要以县为单位编团,公社编营,生产大队编连、生产队编排。至1976年末,全区11个县共有民兵1 230 243人,其中基干民兵722 958人,普通民兵507 285人;共编为277个团,259个营,5 011个连,23 025个排;有排以上干部92 63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据1978年12月末统计,全区11个县共有民兵 1 259 725人,其中基干民兵733 920人,普通民兵525 805人。编为291个团,393个营,5 179个连,22 978个排。1979年在基干民兵中选拔127 959人,组成11个武装基干民兵团,834个连。其中,29个高炮连,44个重机枪连,55个迫击炮连,3个地炮连,14个通信连,11个工兵连,11个侦察连,150个六0迫击炮连,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个防化连,155个打坦克爆破班,编组1个高炮营。并以公社为单位编成武装基干民兵营或连,生产大队编排,生产队编班。对武装基干民兵配


重点防护工程
  
  一、哈尔滨工程机械厂地下生产车间
  哈尔滨工程机械厂地下生产车间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孙家火车站道南工厂院内。从1970年第一个地下生产车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到1978年末,又先后建成了2个地下生产车间。3个生产车间使用面积共3442平方米。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工作会议时被授予全国人防战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第一个地下生产车间于1970年9月23日动工兴建,12月23日完工,1971年安装机床并投入使用,是工厂的工具车间。该工程为半落地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40公分,跨度为7米,长50米,还构筑了与生产车间配套的仓库、工具库、发电室、水泵房、办公室等辅助房间和1个能出入汽车的吊桥出入口。工程施工,采取大开挖,利用土模浇灌混凝土半圆拱,埋深10米。这是哈市在人防工程建设中最早利用土模施工的工程,为以后土模施工法在人防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创造了经验。
  第二个地下生产车间于1976年3月16日动工,当年竣工。这项工程也是采用大开挖施工,钢筋混凝土半圆落地拱结构,厚度80公分。工程埋深10米,跨度12米,长100米,使用面积1680平方米。1977年将第一个生产车间的机床移至第二个生产车间,安装机床40台,生产机械产品。
  第三个地下生产车间于1978年6月动工兴建,当年竣工。工程分4层,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面积1412平方米。底层为电子仪器生产车间,生产动画录像智能机和为本厂产品配套的塔式起重机控制柜等产品。
  根据平时和战时的需要,在第一和第二个生产车间设有一个电梯井,装有自制的载重3吨的电梯,用以运送生产车间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生产车间利用热力管的余热取暖,设有机械通风设施。按照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安装了防护密封门和密闭门。
  地下生产车间全部是动员全厂职工义务劳动建设的,构筑第二个生产车间时,全厂动员职工1000多人昼夜突击施工,9天完成了浇筑3000立方米混凝土任务。全厂职工在构筑3个地下生产车间中,共投入约7万个工日。3个地下生产车间使用了钢材300吨,木材150立方米,水泥2600吨,基本材料费投资10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302元。
  地下生产车间从1971年陆续投入使用到1990年,始终保持正常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01"工程("7381"工程荒山试验段)
  01工程是战时保卫哈尔滨市的城防工事,位于阿什河漫滩东侧,距离市中心20公里,地面原为哈市的坟茔地。工程北起哈同公路,沿西山至东山向南延伸至戴连屯,全长2980米,使用面积13000平方米。内部可通行汽车、屯兵及掩蔽火炮和高炮,战时也可用火力封锁沿哈同公路及成高子战备公路东来之敌,也可掩蔽高炮以射击来犯之敌机。工事幅员宽4米,高3. 8米,结构为浆砌块石侧墙、钢筋混凝土半圆拱,复土厚平均27米,最深处达42米,内部有通风口、观察哨、回车交叉口,并设有电源、水源。工程于1974年2月1日开工,年底竣工。工程规划线路走向是由哈尔滨军分区确定的,由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7381工程指挥部组织设计和施工。施工队伍由市属化工、一轻、二轻、建工、城建、房地、冶金、机械、仪表、一商、二商共11个局的所属企事业单位抽调战备义务工组成。工程耗用资金400多万元(仅计材料费,不计义务工人工费及管理费),用工30多万工日,水泥8000多吨,钢材600多吨,木材800多立方米。该工程为市里城防、地铁通道的试段。1983-1990年,按照平战结合精神用以存放鲜菜、水果。
  三、哈尔滨市"7381"干道工程
  哈尔滨市"7381"干道工程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区,东起南岗区东大直街,西至动力区进乡街,断续长度9. 5公里,是哈尔滨市人防工程中规模最大的干道工程。
  "7381"干道工程包括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这项工程是按地铁规模设计的)、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主干道从东大直街黑龙江省军区院内起,沿东西大直街、和兴路至进乡街,工程净跨为7. 3米,净高为6米,采用圆拱曲墙加仰拱的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曲线街断面加宽到7. 8、8. 5米,道岔断面的最大跨度为13. 6米。支干线,东大直街至和兴路段,在省军区、工业大学、清滨路修建3条汽车引道,净跨为4米,净高为3.9米,采用圆拱直墙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半圆拱砌块石直墙结构。从东大直街至进乡街主干道内,哈尔滨烟厂、哈尔滨电影院、哈尔滨铁路局、通达街、和兴路、进乡街地段,修建了6个三跨、双跨地铁车站。三跨车站中跨净宽8. 4米,两侧边跨3. 5米,采用三跨连拱钢筋混凝土结构。专项工程,在主干道两侧修建了市指挥所、地下商店、地下粮店、地下车库、通信枢纽。干道内还修建了通风、排水等配套工程。工事埋深16--24米。主体工程防护等级为四级。
  "7381"工程是按照平战结合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和组织施工的。1973年,哈尔滨市依据城市人民防空和城市防卫作战需要,本着平战结合、打防结合的原则,规划了地下通道的建设规模,拟构筑3条从市区通往郊区、山区放射线型地下干线,连接宾县、双城、阿城方向的农村和山区。考虑平时的利用,按地铁要求进行设计。因工程是1973年8月1日决定筹建的,故定名代号"7381"工程。为了取得建设较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经验,1974年2月,在哈尔滨市东郊荒山组织试验段工程施工,取得经验后,于1975年2月开始从东大直街省军区院内正式施工,陆续延伸到和兴路、动力区进乡街。到1979年末,因贯彻调整方针,经费受到限制,经省人防领导小组决定,工程停止延伸建设。
  根据"7381"工程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的特点,1973年8月,哈尔滨市成立了"7381"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由市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吕其恩担任。指挥部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和组织施工。承担施工任务的中直、省直各单位和市直各系统,分别成立了68个分指挥部,在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组织施工力量,负责施工管理。1979年1月,"7381"工程指挥部撤销,成立了工程设计、建设、管修、物资、运输5个处,划归市人防办领导。
  "7381"工程的施工力量是采取动员群众义务劳动的形式。根据国家按城镇职工总数1-3%的人员参加人防工程义务劳动的规定,由市指挥部向在哈的中央、省直和市直各系统下达承担的任务和施工地段,由各系统、各单位根据任务需要和政策规定,负责组织施工力量,建立施工专业队,分别在68个地段开展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每天最多达1. 5万人,1975年2月-1979年末,共投放720万个劳动日。
  "7381"工程施工,根据工程跨度大,埋层深,地层土质比较复杂等特点,参考国内外地下工程建设的经验,采取"暗挖、上导洞、先拱后墙、跳挖马口"的施工方法。主干道施工,采取短开挖,强支撑,快衬砌,以筑好的拱部衬砌支撑主体,然后在已筑好的上孔保护部下挖中槽,跳格开挖马口,浇注侧墙、最后修筑拱底,形成一个环形闭合结构。三跨车站开挖断面宽度18. 6米,采用先拱后墙法,先施工两侧边跨小拱,待形成闭合后,再施工中跨大拱。双跨连拱车站,采用先拱后墙分段进行施工。先拱后墙的施工方法,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减少了土方量,节省了大量支撑材料,是人防工程施工方法的一个创举。
  "7381"工程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消耗的主要材料:钢材12501吨,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万吨,沙子24. 7万立方米,各种石料40万立方米。工程由省里总投资5308万元(不含人工费和零星工具费),平均每平方米造价404元。
  1979年末,"7381"工程停止延伸建设后,为了加强工程的维护管理和平时使用,市人防办公室组织50多人的维修队,负责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1980年开始直至1990年冬季,利用"7381"干道工程存放汽车。存车高峰时可达六七百辆,每年存车收入最高可达30万元,既为社会解决了冬季存车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人防工程维护管理人员的开支问题。
  四、"03"工程"
  03"工程是战时的通信指挥中心,供哈尔滨市党、政、军战时领导指挥全市防空袭斗争使用。工程位于东大直街南侧,铁岭街与鞍山街之间。工程使用面积1862平方米,按二级人防防护标准设计,主体工程采用直墙半圆拱钢筋混凝土封闭式结构,净宽6米,高6米,分上下2层,埋深22米。内部设有采暖、通风、自备电源水源、洗消、滤毒等设施。设有作战室、首长休息室、办公室、无线电台、有线通信交换台等房间,可供人员掩蔽、办公、休息、生活,另有锅炉房、发电机房。工程于1976年初开工,1977年竣工。该工程由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7381"工程指挥部规划设计处设计,"7381"工程指挥部采用动员战备义务工的方式组织施工,具体负责施工的单位是市房地局和市仪表局。工程投资53. 6万元(不包括人工及管理费用),钢材252吨,木材381立方米,水泥1953吨。工程平时由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使用管理。
  五、"04"工程(省指挥所)
  "04"工程是战时黑龙江省通讯指挥中心,位于南岗区文昌街与文明街交叉道口的广场地下。工事使用面积1146平方米,主体工程净宽6米,高4. 5米,按二级人防防护标准设计,采用直墙半圆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埋深20米,内部设有采暖、通风、洗消、滤毒、电源、水源、油库及全套通信指挥设施。设有作战指挥,办公、休息、生活用房,另有发电机室、通风机室、洗消室。工程于1976年底开工,1978年初竣工。工程由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7381"工程指挥部组织设计,哈尔滨电线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承担施工。工程投资45万元(不包括工人工资及管理费),耗用钢材232吨,木材250立方米,水泥1514吨。工程战时供省直党、政、军指挥全省防空袭斗争使用,平时由黑龙江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管理使用。
  六、哈尔滨市秋林公司地下商店
  秋林地下商店坐落在南岗区东大直街西端商场门前"7381"干道之上。工程结构分上、中、下3层,每层长51米,宽17. 5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使用面积2277平方米。
  秋林公司地下商店是处理"7381"干道塌方事故的产物。1976年"7381"干道施工到秋林公司地段时,由于施工人员违反施工程序,造成了40多米长的道路地面整体塌陷事故。鉴于塌陷地段两侧有高层楼房,干道埋深在20米以下的情况等条件限制,不能采取大开挖的施工方法。"7381"工程设计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设计了采用沉井施工,在地面修建一座长51米、宽17. 5米、高21. 6米的4层(底层为"7381"干道)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的"大楼"。"大楼"体积为19278立方米,沉箱的重量为10500吨。"大楼"每层分三跨,中跨8. 7米,两侧边跨3. 4米,沿纵向每5米跨设横梁,墙厚1米。针对沉箱重量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采取两次浇筑、两次下沉的方法,第一次,在负8米标高上制作高17. 3米,重7430吨的混凝土沉箱,按井壁与土壤摩擦力每平方米3吨计,刃角掏空后下沉负17米,第二次,浇筑至顶部,框架混凝土重10500吨,按井壁与土壤摩擦力每平方米3. 5吨,下沉至底部标高负23. 6米。下沉结果,沉井刃角标高和最大水平位移,全部符合设计要求。"7381"工程现场指挥部直接领导施工。省建委、哈尔滨东光机械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车辆厂、省商业局、交通局、航运局等13个单位承担施工任务,1978年7月全部峻工。按照既考虑平时利用,又符合人防工程战术技术的要求,工事内设有2条3米宽的通道与"7381"干道连通,1个与秋林公司主楼连通的踏步出入口,2个伸出地面大直街两侧的出入口。工事内部水磨石地面,大理石贴面墙壁;防护密闭门,设有通风、采暖、发电、给排水等设施。由于工程幅员较大,质量比较坚固,使用材料较多,因而造价也比较高。工程消耗的主要材料有水泥3510吨,钢材620吨,木材1076立方米,投资202.6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750.37元。
  1978年7月地下商店正式投入使用,经营电讯器材、家用电器、铁木家具、饮食家具、饮食机械、五金工具等,安排待业青年160多人,每日接待顾客1万人左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秋林地下商店是一项平战结合工程,作为防空工程,布局合理,防护设施齐备,符合战术技术要求;作为平战结合工程,规模宏伟,装修华丽,设备完备,适合平时使用。
  七、黑龙江省医院地下医院
  省医院地下医院位于哈尔滨市中山路南段,省医院住院处院内下面,是一个平战结合的战备医院。1976年7月1日开工,1982年竣工。工程埋深15米,为块石墙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使用面积2720平方米,防护能力为五级。
  工程的平面为梯形布局,有2趟长135米,宽3米的平行通道,在通道两侧构筑了宽3-4米,长15米的病房8间,容纳100张床位(最大容量300张),构筑了诊室、手术室等工作房间和通风室、洗漱室、厕所、水泵房、锅炉房等配套附属9个房间,构筑了3个出入口(1个踏步出入口、1个斜坡式出入口、1个电梯出入口),供人员上下和运送重病患者出入。
  为适应平时和战时需要,工事内安装了防护密闭门,设立了洗消间,安装了机械进风、排风和采暖设备。工程内部水磨石地面,白色涂料墙面,日光灯照明。工事内常年温度在摄氏18-24度之间,相对湿度在60-70度之间,具备了作为医院常年使用的条件。
  地下医院工程建设由省卫生厅、省医院抽调干部组成工程建设指挥部,施工力量是卫生系统职工。采用暗掏、边掘进、边被覆的施工方法。整个工程完成土方量1. 2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量1000立方米,砌块石2000立方米,动用6万个劳动日。工程投资13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600元。
  1982年初地下医院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当时医院设备不配套,暂时作为地下旅店使用,主要接待从外地来医院护理和看望病人的人员。1984年完善了内部设施,开设了整容科、皮肤科、手术室等,设置了100张床位。到1990年该医院年营业额100多万元,使用情况和经济效益一直很好。
  八、哈尔滨轴承厂地下冷库
  哈尔滨轴承厂地下冷库位于香坊区红旗大街,1976年动工修建,1986年全部峻工交付使用。整个建筑分两部分,地下建筑面积为2031平方米,使用面积1147平方米;地面建筑(2层楼房)200平方米。地下部分开始用作工厂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后改做水果、蔬菜储藏库,1990年初又改建成冷冻库。
  工程建筑结构为石混,防护等级五级。工程长度为105米,净宽4. 5米,净高4. 05米,深入地下20米,顶部防护土层厚度为15. 55米,拱顶厚度0. 40米。
  按照平战结合两用的需要,工程设2个出入口,一个为斜梯式踏步出入口,宽5米;另一个为电梯井。安装1520型防密门2个和电器、采暖、给排水、机械通风、冷却塔等设施。
  工程是由哈尔滨轴承厂自己组织施工的。在轴承厂党委领导下,成立了地下工程建设指挥部,动员全厂职工轮流参加义务劳动,整个工程投入工日2万多个,完成土方量8500立方米,混凝土和石块2640立方米。工程使用钢材80吨,水泥600吨,木材120立方米。工程直接投资90.8万元(不包括地面建筑),其中轴承厂自筹资金40万元,工程平均每平方米造价4.47元。
  工程冷冻库部分储存肉类,其它部分储存水果和蔬菜,收到较好效益。
  九、哈尔滨市轻工地下汽车库
  哈尔滨市轻工地下汽车库,位于一曼公园--南岗、道里和道外3个区的结合部地带,1977年开工兴建,1979年完工投入使用。
  这项工程是按照平战结合原则修建的,工程断面宽7. 3米,高4. 7米,埋深21米,与轻工地下文化宫和东大直街"7381"地下主干道相连通,总面积4763平方米,防护等级为五级,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平时用于存放汽车,战时可作为高炮阵地或掩蔽人员、集结专业队伍和储存物资。
  工程是原第二轻工业局按照国家关于集体所有制单位从税后积累中自筹人防工程经费修建的。工程投资140万元,使用水泥8200吨,钢材185吨,木材285立方米。
  工程于1979年建成投入使用,能存汽车80多辆,不仅解决了本系统各单位冬季存车难问题,也为外单位提供了方便,每年存车收入约11万元。工程从投入使用至到1990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较好。
  十、哈尔滨市轻工业局地下文化宫
  轻工业局地下文化宫位于南岗区与道外区结合处,一曼公园陡坡下面。
  1978年6月4日开工,1980年7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10848平方米,使用面积8950平方米。
  地下文化宫是一项大型平战结合工程和多功能的中型剧场。工程基底长69.2米,宽33.8米,高19. 6米,深入地下22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剧场为拱形,长34米,宽19. 4米,舞台纵深17米。两边支座是3层的箱形框架,剧场两侧是宽4米的观众休息厅。剧场设1500个座位。前后厅,分别为3层、4层。前厅3层,使用面积440平方米;后厅4层,使用面积780平方米。二楼两侧设有2个展览大厅。剧场设有5个出入口,前厅出入口宽8米,通地面楼房,一厅出入口宽2. 5米,与地下停车场和"7381"干道相连通。工程还构筑和安装了通风、采暖、给排水、防护门等房间和设施。
  地下文化宫是按照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和组织施工的。在原市二轻局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下,各公司、各企业的职工轮流参加义务施工,高峰时有2000多人。整个工程共投入18万个工日,完成土方量77460立方米,混凝土量13400立方米。根据工程跨度大、埋层深的情况,该工程采取了由上往下施工的方法,先干顶盖,利用土模,边挖土、边被覆,逐步向下延伸,打破了从下往上施工的常规,减少了土方量7万多立方米,节省木材430立方米。全部工程使用钢材883吨,水泥6712吨,木材1215立方米,以及大量装饰材料,直接投资46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514元。
  工程于1980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主要作为职工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召开大型会议的场所,同时接待全国各地来哈尔滨市的文艺演出团体,平均每年使用370场。
  地下文化宫在使用中实行了综合利用。利用后厅的四层开办旅社,设100张床位,既供文艺演出单位演员住宿、就餐,也对外营业,利用二楼两侧展厅举办各种展览。
  十一、哈尔滨市城乡地下菜库
  哈尔滨市冬季的时间漫长,城市居民冬季吃菜有很大困难。市政府为了缓解吃菜难,决定修建建筑面积2. 4万平方米的3个地下菜库,该菜库是其中之一列入全市基本建设计划,人防部门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哈尔滨市城乡地下菜库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城乡路城区和郊区的结合部,建于1980年,当年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收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乡菜库长195米,宽55米,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使用面积8640平方米,深入地下5.5米,室内净高5. 2米,砖墙钢筋混凝土顶板混合结构,达到简易等级要求。此项工程投资为260万元,其中人防补贴70万元,其它为基本建设投资。为了尽快完成这项工程,商业部门组成了工程指挥部,动员商业系统的职工参加劳动,采取了会战的形式,工程进度较快,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任务。
  地下菜库平面布局为两侧是储菜室,中间是车道,共有20个储菜室,2个出入口可进汽车。菜库内设有完善的机械制冷设备,室内可储菜500万公斤,每年七八月份进菜,到新年和春节时出库,由于温度、湿度适宜,减少了损耗,保存时间长达五六个月。菜库内主要储存蒜台、韭菜等细菜,年产值可达六七百万元。地下菜库对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收到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人防建设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的方向。
  十二、哈尔滨市北秀宾馆
  北秀宾馆位于南岗区松花江街与满洲里街、夹树街、公司街、民益街交汇处的街心花园下面,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使用面积8300平方米。
  北秀宾馆工程是在原南岗区2600平方米的群众隐蔽工事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1981年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地下旅馆的要求进行了改造。此后,1982年7月-1984年11月进一步扩建了剧场、餐厅、会议室和内部装修,经过3年多的改造与扩建,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地下宾馆,具备了较好的住宿、就餐、开会、文娱活动的条件。该宾馆设有64个可容纳270张床位的高、中级房间;1个可容纳340人同时就餐的大餐厅和4个平均容纳30人的小餐厅;1个可容纳近200人的大会议室和10个平均容纳20人的小会议室;1个容纳738人的剧场和电影放映室。
  按照平战两用要求,工程内部设有通风、除湿、采暖、给排水、发电、通信、洗 、冷库等防护和附属设施及宾馆的配套服务设施。工程设有4个踏步出入口,1个电梯井口、1个与"7381"干道连通口。工事的防护能力为五级。
  北秀宾馆工程的改造扩建采取全额承包形式。由"7381"工程建设处、省建一公司、哈尔量具刃具厂、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龙江电工厂等承担施工。按不同规模和用途,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施工方法。工事头房为3层(地面1层,地下2层)砖混结构,采用开槽法施工。接待厅总服务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拱跨17米,两侧分设4-6米宽的休息厅,采用框形结构作支撑,半开挖土模施工。客房为钢筋混凝土圆拱结构,采用暗挖法施工,餐厅和会议室两层(上层餐厅、下层会议室)为钢筋混凝土灌筑柱和反梁顶板结构,采用半开挖土模法施工。剧场为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拱跨17米,两侧分设4-6米宽的休息厅,采用框形结构作支承,半开挖土模施工。整个改造、扩建、装修工程用工量24万个,使用钢材980吨,水泥7800吨,木材670立方米,投资719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868元。
  北秀宾馆于1984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安排待业青年150人。到1990年有职工200多人,每年纯收益十多万元。
  十三、哈尔滨市小汽车出租公司地下车库
  哈尔滨市小汽车出租公司地下库位于南岗区夹树街第十九中学操场下,1982年开工,1983年竣工。这项工程是一项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公共工程,平时利用存车,战时可用作存车和储备物资。
  这项工程按战术技术要求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墙厚50公分,拱厚30公分,防护能力为五级。平面布局为方形,长55. 6米,宽27米,室内净高3. 9米,使用面积为1720平方米,有4排直径40公分的园柱,工程深入地下5. 7米,顶部覆土1. 5米。有2处通室外的出口,成马蹄形,通道宽6米。因操场原是斜坡,修建车库后操场填平,临街一侧修建办公室,起挡土墙的作用。因合理地利用了地形高差,车库内地面与临街室外地面仅差2. 5米,所以通道很短,仅有20余米长,汽车出入通行方便。
  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先钻桩孔,利用土模浇灌混凝土梁和拱,然后转入地下挖土,边挖边被覆墙,再利用土模打地面和柱基,最后进行装修。
  室内有通风室、排风室、洗车室、排水沟等,安有防爆照明灯,装修比较简单适用。
  这项工程的投资,主体工程为126万元,是由市人防办从结建集资费中解决的;办公室、锅炉房及操场平整费用50万元,是从城市维护费中解决的。
  该工程1983年完工后,随即投入使用直至1990年。室内可存小汽车60-70辆。过去冬季小汽车公司的车寄存在外面,每辆车一个冬季得花费800元。这个车库被利用后,每年可节省存车费约5万元。
  十四、哈尔滨市明珠旅社
  明珠旅社工程位于道外区体育场内东端,是由一个群众隐蔽工事改造、扩建、装修而成为平战结合的专项工程。
  明珠旅社工程的建设先后经过两个阶段。1976年5月道外区组织动员区内的工厂、企业和街道群众400多人,采取突击会战的形式,在体育场内修建人员隐蔽工事。工事为直墙半圆拱顶,利用砖模浇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是钢筋混凝土板,五级防护标准。工程建成后,由于受布局、条件所限,一直没有利用。1983年,市人防办公室按照平战结合方针,决定对这项工程进行改造,用于开办地下旅社。1984年7月完成了改造、扩建、装修任务,工程使用面积扩大到3600平方米。两期工程共使用10万个工日,投资19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500元。
  经过改造后,工程平面布局为中廊式,中间为2米宽的走廊,走廊两侧按1-4级客房开设房间69个,床位205张。按照平战两用要求,工程安装了防护密闭门、洗消间,构筑了2个地道出入口,1个地面连通出入口。工事内设有通风、发电、采暖设备,备有2台40千瓦的发电机。墙面采用涂料抹面和塑料布帖面、地面铺大理石块。工程的布局、内部设施和装修标准,具备了平时作旅社,战时作群众隐蔽工事的条件。1984年7月作为哈尔滨明珠旅社正式对外开业,直至1990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较好。
  十五、秋林地下过街工程
  秋林地下人行过街工程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与奋斗路交叉处地下,1986年5月1日开工,1987年4月竣工,工程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使用面积3662平方米,防护能力为5级。
  秋林地下人行过街工程是根据平战结合、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修建的。大直街与奋斗路交汇地段是哈尔滨市最繁华、交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道路两侧商业服务设施集中,行人密集,车辆往来频繁,相互干扰很大,不利于交通安全。为了改善这个地区交通拥挤和混乱局面,市政府和省人防办公室,决定在此处修建一处地下人行过街工程,平时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公共设施,战时是公共人员的隐蔽场所。
  地下人行过街工程为方形,分上、下2层,上层使用面积2397平方米,下层使用面积1265平方米。上层四周有6米宽的人行通道,中间和下层为商场、4个街口有8个阶梯式出入口,工程内部设有通风、配电、给排水设施,还有公共厕所1处。
  这项工程所处的地区施工条件非常复杂,四周高大建筑物多,地面人、车流量大,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交通的时间,施工方法采取"逆作法"。市人防办公室成立了人行过街工程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组织施工。1986年5月1日该处停止车辆通行,浇灌钢筋混凝土柱,掘开路面,利用土模,浇灌50公分厚顶板,做好防水,铺好路面,6月14日恢复地面交通。转入地下施工中,以原有的大直街下面的"7381"大干道作为施工场所,挖了两个竖井与过街工程连通。利用这个作业井口,挖上层土方,边挖边浇灌混凝土墙和底板,挖出的土方通过下面的大干道运出。这样的施工方法,不仅减少了中断交通的时间,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利用土模可节省大量木材,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施工也比较安全。
  1986年5月1日,地下人行过街工程开工,经过200多天的日夜奋战,至1986年12月22日,完成了上层并交付使用。1987年4月又完成了下层。两层共完成土方量20500立方米,混凝土量4970立方米。主要材料消耗,钢材5070余吨,水泥2250余吨,木材3157立方米。工程投资590万元(人防投资350万元,城建投资200万元,结建费解决40万元),每平方米造价1318元。工程质量好,造价低,被省人防办公室和省、市建委评为全优工程,1987年被评为国家人防委级优秀设计一等奖。
  至1990年,工程投入使用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地下过街口每天有20多万人通过,人车分行,缓解了地面交通拥挤局面,提高了汽车行驶速度,保证了过街行人的安全。工程的上层人行通道中间由省人防办公室劳动服务公司经营,年销售800多万元;工程下层商场出租给集体和个体户经营,每年收入租金100多万元。
  十六、哈尔滨市人防地下商业街
  为了贯彻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缓解哈尔滨市奋斗路、邮政街一带地面交通严重拥挤的状况,改善地面环境秩序,1987年3月市政府决定修建奋斗路地下商业街工程。这是继完成秋林地下人行过街工程之后,又一项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工程,也是哈尔滨市第一条地下商业街。工程由市人防办公室组织建设,人防设计处设计,市地下建筑工程公司(人防建设处)负责施工。
  地下商业街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南起秋林公司,北至哈尔滨市电信局,全长300多米,宽15.9米,分上下两层,上层建筑面积7273. 3平方米,下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共13000多平方米。工程深入地下9. 35米,室内高度上层为3. 9米,下层为4. 05米。整个工程设有3处人行地下通道,9个人行出入口。工程设计既考虑了防护要求,又考虑了平时使用的要求,贯彻了求实、求省、求新、求美的设计思想。工程平面分为三跨。两侧是商店,宽5米,中间是人行通道,宽5. 5米,平面布局中把人行过街通道与商业街结合起来。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和无梁顶板结构,柱直径为60公分,顶板厚45公分,侧墙厚40公分,下层基础为柱独立基础。工程内部装修朴实、美观、适用,装修的主点放在人行通道的大厅和营业厅、突出商业街的特点。工程内部设有采暖、空调通风、照明、上下水、通信、防火卷帘、感烟报警、喷淋等齐全的设施。
  市地下建筑工程公司根据工程位于繁华的闹市区,人车流量大,地下管网设施复杂,施工条件困难等地理特点,采取了"逆作法"施工,即封闭交通、开挖路面土后,利用土模施工钢筋混凝土柱、顶板和保温层,做好路面后立即恢复交通,然后转入地下"一柱、二顶、三墙、四底"的施工,减少了封闭交通时间,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省大量木材。1987年5月1日上层正式动工,12月25日竣工,1988年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1988年9月25日下层竣工投入使用。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建设都达到了国家级人防建设的先进水平,在人防建设史上是一个创举。1988年此项工程被沈阳军区人防委、省人防办评为全优工程,获金牌奖。1990年3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地下商业街视察并题词留念。
  这项工程投资大,资金存在很大不足。市人防办公室以改革精神,采取了主要靠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和自筹的办法解决,改变了过去单靠国家投资的办法,为今后人防建设的发展创出了新路。
  地下商业街工程防护能力为每平方厘米0. 7公斤,总投资为1965. 4万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为1500元;土方量为60176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土方量为4. 58立方米;混凝土量为12083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混凝土量为0. 92立方米;各种钢材量为1166吨,平均每立方米用钢材89公斤;木材量为33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木材0. 025立方米。
  地下商业街的经营采取面向国营、集体、个体商业者出租柜台的方式,每月租金500-700元,年可收租金580多万元,1987-1990年3年时间收回了工程的全部投资。到1990年,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使人、车分流,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交通秩序明显改善,还增加了商业营业面积,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年营业额达1亿元以上,净利润约为500万元。
  十七、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地下商场
  哈一百地下商场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市政府门前。东邻兆麟街,西靠尚志大街,北沿石头道街,南依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工程长108米,宽50米,建筑面积5720米。地面为停车场,地下埋深5. 1米,使用净空高3米。
  该工程为大型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平时按照汽车停车场及商场两种不同功能设计,如作为停车场可存放小汽车126台,如作为商场可摆设商业柜台600个;战时可作为战备车库或战备物资库,具有五级防护能力。
  工程由哈尔滨市人防办负责设计,由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工程采用无梁顶板和钻孔灌注柱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距6米×6米。施工采用先进的"逆作法"地下施工技术。工程于1988年6月开工,1989年8月25日竣工投入使用。工程内部设有通风、采暖、给排水、消防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淋等设备,内部装饰华丽、宽敞、明亮、舒适。工程投资1200万元。
  该工程由哈尔滨市商业委员会投资,由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管理使用。其中一半作为哈一百的家具商场,另一半向社会出租柜台。出租部分主要经营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工艺美术、小型百货等轻工商品。预计年销售额为6000多万元,上缴利税400多万元,安排从业人员600多人。
  该工程为我市发动社会力量平战结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
  十八、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地下仓库
  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地下仓库位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门前,原道里区"八杂市"旧址。工程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4米,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地面为7层综合商业楼,本工程为复建式人防地下室。工程所在地是历史形成的哈尔滨商业中心区,人流密集,商业繁荣。该工程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平时作为地下商场和商品周转仓库;战时作为该地区战备物资储备仓库和人员掩蔽部,体现了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该工程由哈尔滨市商业委员会投资,工程造价3000万元。1988年6月开工,1990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竣工后由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及道里菜市场分别管理,其中有3300平方米用作冷饮厅、快餐厅和地产商场,其余为仓库及设备间。
  该工程由于规模大,投资较多,而且投资主要由地方自筹解决,同时工程位于遭核袭击毁伤分析的轻度毁伤区。为了既满足平时大空间、口部敝开及解决资金不足的需要,又满足战时防护的要求,因此仓库部分采用了平战功能转换措施。在16000平方米工程中,有2500平方米为战时人员掩蔽部,平时作为地下商场,按六级人防工程进行设计并一次施工完毕。其余13500平方米的战备物资仓库,按平时功能设计建设,临战前按战时功能进行加固,使之达到六级防护抗力的要求。为了保证平战功能转换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按照总参工程兵部的要求,在工地施工现场进行了临战加固以及加蔽测试的科学试验。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梁、板、柱式框架结构。柱距7. 2米,主梁间距7. 2米,次梁间距3. 6米,顶板厚25厘米(功能转换部分为12厘米),为单向连续板,板跨3.6米,地下室净空高5米。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志》等公开出版物


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核心提示:
  打开尘封的记忆,就在哈尔滨市民为哈市地铁一号线工程开工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哈市人防办的退休老干部姜惠林向记者回顾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岁月,这就是哈市地铁工程的前身、被称为哈市最大的涉密工程——“7381”工程的建设过程。
  “7381”工程在哈尔滨人的印象里是个人防工程,因为涉及国防机密一直不为人知。而事实上,这段工程又是涉及人数和单位最多的一个工程。“7381”工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是全民参与的机密工程,虽然涉密却牵扯面极广,以至于我们随便问起一个父辈,他可能就参与过某段施工;二是这个工程几乎是全民参与义务献工的结果——哈尔滨的68个机关单位同时上阵,平均一天投入14000多人,艰苦奋战了三年时间,最终工程完成没产生一分钱的劳务用工工资。姜惠林说:“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建设祖国的热情。”
  16日,“7381”指挥部的核心成员姜惠林老人带领记者一起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
  “7381”工程
  就是为地铁而建
  据姜惠林老人介绍,“7381”工程大直街这一段,在地铁工程开通之前曾被当做停放卡车的停车场用了几十年,这一点不少哈尔滨人都知道。可你要问建这个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十个人有九个人回答肯定是人防工程,也就是防空洞。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准确的,“如果单纯建防空洞的话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大”,实际上,这个工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建地铁。
  1973年,姜惠林还是哈市政府的一个部门秘书。他清楚地记得,1973年1月1日,当时的哈市市委副书记吕其恩同志将哈市电业局党委书记于占帮和他请到了家里,吕其恩对于占帮说:“哈尔滨的战备工程落后了,市委研究搞个平战结合两用工程,既是战备工程,又是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得赶快上马。这项工程由我和张屏(副市长)同志负责挂帅,调你到市里负责工程建设日常指挥工作。先成立筹备工作办公室,你和伊景山(后来调到市房地局任党委书记、局长)同志负责。筹备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大楼301室。”
  “所说的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就是指地铁。”姜惠林说。
  当年的筹备办先期工作人员只有6个,姜惠林负责秘书工作。
  1973年5月,哈市领导调集吴家珍、王庭义、李成栋等工程建筑专家一同调研哈尔滨平战结合重点工程。他们结合哈尔滨市的具体情况,本着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修建地铁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哈市修建两条地下铁道线路的方案。
  姜惠林说:“当年的修建方案与现在的地铁规划的5条线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年的规划是南北两条线,而且是环线,大直街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据姜惠林介绍,当年,连地铁运行的机车都选好了,用DK-3型电气机车,这是一种长春产的机车,比现在的机车小一些。而且,隧道内每隔一公里左右即设置车站一处。后来,工程停工留下了四个地铁车站,分别为烟厂、博物馆、铁路局、西大桥,车站内部设有站台、值班室、通风设备、广播、厕所、泵房等设施,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每天1.4万余人走上工地
  1973年9月12日,哈市革委会下发文件到各区、市直委办局、中直省直企业、在哈大专院校,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对外称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7381”工程指挥部。
  “为什么叫‘7381’工程呢?”姜惠林说,“因为成立指挥部的时间是1973年8月1日。”1974年,工程建了第一个试验段,1975年,“7381”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姜惠林说:“建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对哈尔滨的财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工程造价仅材料费就达到1.5亿元,这还是节省了劳务用工费用之后,再加上那时挖掘设备简单,都是靠一锹、一镐挖出来的,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1973年冬季,当时的市委副书记、指挥部政委吕其恩和副市长、指挥部的总指挥张屏分别带领着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到哈市郊区和阿城玉泉小岭、平山及五常安家等地调研战备材料基地建设,先后在阿城平山建成战备采石厂,在五常安家建成沙场,在玉泉扩建水泥厂。
  “但是钢材依然成问题,劳务可以义务献工,可是材料是由国家划拨,尤其是钢材,各地建设都需要,所以想搞到一些比较困难。”姜惠林说。这时,吕其恩想到了他的老战友——抚顺钢铁厂的厂长李大章。他亲自写信向抚钢求助,很快钢材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国家正常调拨指标之外,每年抚钢支援“7381”工程千余吨钢材,为工程建设解决了困难。
  1975年秋季,哈尔滨历史上最大的义务献工活动拉开了帷幕。哈市一轻局、二轻局、一商局、二商局、房地局、东安厂、一机厂、锅炉厂、哈工业大学、哈师大、黑大等68个单位分别组成了分指挥部开上工地。本单位领导任分指挥部的指挥,单位职工义务献工,每天在东西大直街的工地上义务献工的人员多达1.4万余人。
  哈电缆厂的张庆公老人曾参加过工程建设。他回忆说:“那时的工地真可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大直街整个变成了一个工地,插遍红旗,广播喇叭播放着革命歌曲给大家鼓劲,虽然每个人都大汗淋漓的,可没有一个喊累。”
工程正在进行中,一天,吕其恩突然把姜惠林叫到了家里,对他说:“明天你去找两个单位,要一个最好的,和一个最差的,咱们明天去看看。”
  原来,工程指挥部一直在为施工进度的良莠不齐而发愁,想找到其中的原因,树立几个典型。
  可第二天,吕其恩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工人的施工情景,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姜惠林先找了一个慢的典型,哈市服务局的施工现场。这个工地上的工人都是来自澡塘子、饭店、旅店、理发馆等服务行业,工人本身体力就不好,一镐下去就是个小土坑。但人家的施工干劲特别高,男同志都光着膀子,而且耐力好,为赶进度减少休息的次数。吕其恩副书记看了看深受感动。
  好的典型,姜惠林选了二轻局的施工段,这儿的工人原来就是干体力活的,有劲,一镐下去就能刨下一大块土,看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吕其恩高兴了。
  午休时,吕其恩与工人们攀谈了起来。工人们说:“午饭就吃大饼子和咸菜,肉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就这样还是吃不好。”那时一个月普通工人也就赚三十多块钱,工人干体力活消耗大,饭量比平时大了不少。
  听了这话,吕副书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筹划给工人们发补助。
  姜惠林说:“这个补助的标准是我设计的,平均每个人每月能增加12块钱。”这个补助决定制定之后,各相关委办局都签了字,但却压在财政局迟迟没有动静。吕其恩副书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财政局的作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他的督促下补助终于到位。
  后来,“7381”工程还给参加献工的各单位职工增发了粮票,并且各分指挥部还设立了食堂,食堂所用的牛羊猪肉都从南岗奋斗副食购买,据说伙食不错。姜惠林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施工进度增加,各单位的职工都踊跃报名参加人防工程施工。”
  人防工程里有一座四层“楼”
  “人防工程里还有一座四层小楼呢。”聊得兴起,姜惠林老人讲起了用沉井法在沙土层施工的趣事。据介绍,“7381”工程部分路段座落在沙土层上,因为经验不足,再加上急躁冒进,曾在现在的秋林公司门前发生过一次塌方事故。
  塌方之后无法在原地施工,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一愁莫展。这时,有人听说上海有一种“沉井”施工法效果很好,总指挥部立刻就派技术人员去取经。
  据姜惠林介绍,所谓的沉井法就是在地面上建起了一个水泥的箱体,然后,将下面的泥土挖空,箱体自然就沉入地下。
  “我们当时建的水泥沉井有四层楼高,占地面积达到一千平方米,与一般的楼房不同之处就是没窗户,是全封闭的。”姜惠林说。当时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在大直街上建一座楼,会影响交通。可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这座楼越来越矮,到最后钻入地下不见了踪影。
  姜惠林说,沉井施工法非常成功,“大楼”沉入地下后,顶部基本与地面持平,现在在大直街的地下工程里,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水泥大楼”的痕迹。后来,上面的三层成为了秋林公司商服网点,下面一层为洞体通道。
  哈尔滨是第三个建设地铁工程的城市
  “应该说‘7381’工程是值得我们哈尔滨人骄傲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哈市应该是继北京和上海之后,第三个建设地铁工程的城市。”姜惠林说。如果建设资金充足,哈尔滨的地铁可能在1986年就已经通车了。
  据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哈尔滨的地铁工程非常重视,邓小平同志、李先念同志分别于1978年和1977年亲临哈尔滨视察,邓小平同志对“7381”工程的评价是:“一项宏伟工程,民心工程,为民造福的工程。”
  1980年7月,全国地铁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一致公认“7381”工程是一项高质量的地铁工程。“当年全国各省市的领导纷至沓来,包括天津和广州这些开通地铁较早的城市都曾到哈尔滨来学习过经验。”
  “虽然在1977年大直街工程竣工后,因为资金问题,哈尔滨地铁整体工程不得不在1981年停工,可是,当年的‘7381’毕竟为地铁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十多年之后,哈尔滨人终于能够重圆地铁梦了。”姜惠林说。
  当年的“7381”工程停工后,姜惠林一直在哈市人防办工作,现已退休。他说:“我当年在总指挥部是年龄最小的,现在熟知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我要不讲,恐怕这段历史就没有人能知道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现在重提这些旧事,就是提醒人们,地铁工程是哈尔滨几代人奋斗的结果,不要忘记老一辈人为地铁工程付出的努力。

宜里恒 发表于 2012-8-31 09:21:21

2012了,今年兴许能用得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尔滨“7381”巨型地下工程 ——一个地下的哈尔滨,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