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满族 发表于 2013-3-28 13:02:37

重走锡伯族西迁之路

时间:2013-3-28 9:11:17作者:张松来源:《辽宁日报》
内容摘要:246年前,一支为数千人的锡伯族部众由盛京太平寺出发,挥别骨肉亲朋,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至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几次断粮断水,险境迭生,克服了西迁路上的千辛万苦,行程一万余里,创造了世界人类史上的军民迁徙奇迹!
《辽宁日报》2010.05.29

锡伯族抵御沙俄侵略的木炮。


  万里西迁之路上,他们翻越千山万水,架设72座桥梁,他们兴建的全疆第一条人工大渠察布查尔大渠,至今仍有10余万人民受惠于此。

  记者重走西迁路

  后天,也就是2010年5月31日,正是锡伯族的西迁节。为了解这一古老的节日,本报记者远赴新疆,历时十余天采访,揭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246年前,一支为数千人的锡伯族部众由盛京太平寺出发,挥别骨肉亲朋,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至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几次断粮断水,险境迭生,克服了西迁路上的千辛万苦,行程一万余里,创造了世界人类史上的军民迁徙奇迹!西迁的锡伯族人戍边百年,他们平定内乱,抗击沙俄,兴修水利,建设边疆,为国家的统一完整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这支锡伯族人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孙雪山下、伊犁河畔旁,已繁衍生息十几代的锡伯族人依然坚守着祖先的信念,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弘扬着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在西迁节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远赴新疆,寻找锡伯先人的足迹,探访这些可敬的“辽宁老乡”。

  骁勇善战乾隆钦点锡伯族戍边

  从东北故土远徙万里至西北边陲,锡伯族西迁的目的何在?新疆察布查尔县文化馆老馆长、锡伯族西迁节代表性传承人苏崇安的说法是,17世纪中叶以后,沙皇俄国入侵我国西北部的“卫拉特”蒙古地区,即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葛尔丹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不断发动叛乱,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乾隆皇帝认为,葛尔丹一日不平,西北边境就一日不得安宁,于是1757年兴师讨伐,削平叛乱,平定叛乱后,立即派将军大臣治理天山南北,凡是要隘之处,均驻重兵防守,骁勇强悍、能骑善射、忠于祖国的锡伯族,就是在这一大形势下,被调遣至新疆伊犁戍守边疆,这是西迁的第一原因。

  为巩固边疆地区,乾隆皇帝决定仿效汉唐经营西域的政策移民屯垦,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而建设和巩固边防,而锡伯族善于屯垦,这是乾隆调派锡伯族军民远赴新疆的另一原因。在沈北新区工作的肖昌老师认为,新疆当时爆发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廷派明瑞率大军镇压,设将军府管辖当地。但新疆土地广阔、兵员空虚,仅凭满族兵将难以抵御沙俄入侵与当地的叛乱,须从内地调兵。当时的规定是,从哪里调兵,由哪里的将军批准,经乾隆皇帝御批,盛京将军舍图肯调拨兵将支援明瑞。

由现存的相关满文档案可知,锡伯族人骁勇善战,驰骋于欧亚大陆、令敌闻风丧胆的成吉思汗铁骑中就有大量的锡伯族官兵。在女真九部联军征讨努尔哈赤的古勒山之战中,锡伯族曾随同蒙古科尔沁部一道出征,并首次打出锡伯旗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锡伯族人善于射箭,马还快,在冷兵器时代很少打败仗。能征善战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与锡伯族都有血缘关系,锡伯族后来还借给索伦营500多骑兵,500多锡伯族兵与数千敌兵对抗,都不分胜负,后来锡伯族骑兵由西迁的1000人发展到3000人。难能可贵的是,锡伯族还会种田。一些少数民族不会种田,如哈萨克族就不会农耕,满族人会种田却不会打渠,明瑞考虑到这点才向乾隆请示,征调锡伯族兵将戍边,当年锡伯族总管图伯特开凿的察布查尔大渠如今还在使用呢。锡伯族人会打仗,还能供应粮食,满族兵、索伦兵不够,就用锡伯兵补充。 ”肖昌说。

  万里西迁锡伯大军架桥72座

  锡伯族万里西迁遭遇的自然险阻数不胜数。

  西迁队伍从沈阳出发时,带了三千多头牛,两千多匹马,途中经过一望无际的蒙古大漠与荒无人烟的浩瀚戈壁,水源难觅,出发时酷热难当,锡伯族军民在大漠深处挖井,解决了人畜的饮水问题,在如今蒙古国的版图上,留下了“锡伯吉尔孟”的地名,即锡伯井之意。

  西迁队伍在乌里雅苏台过冬休整时,牲畜由于长途赶路,疲惫瘦弱,倒毙牛马数量日增,开春时又碰上了一场瘟疫,先后倒毙牛2596头,马20多匹,后经协调,乾隆皇帝准奏,由当地蒙古部落借给锡伯族军民马500匹,骆驼500峰,抵达伊犁后如数交还。锡伯族到伊犁后统计,倒毙骆驼314峰,马400余匹,均由锡伯官兵们分摊,折银赔偿。

  锡伯军民从乌里雅苏台启程行至科布多一带时,天气突然暴热,阿勒泰山积雪大量融化,河水骤涨泛滥,锡伯军民只好改变行进路线,穿绕科齐斯山,进入科齐斯山后又受困多日,在未获接济之前,只能沿途采摘野菜,和着一点面粉,熬成糊糊野菜汤充饥。为了纪念这段艰苦的经历,锡伯人后来每年春季采摘一种叫“乌珠墨尔”的野菜吃。

  横渡流向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时,锡伯人砍伐树木,架设浮桥,在渡河处留下了“锡伯渡”地名。在进入新疆布克赛尔、察罕俄博地区的老风口处,十级大风将牛车、马车掀翻,飞沙走石迎面击打,人根本睁不看眼,锡伯族人只能手拉手挣扎地穿越老风口,才艰难到达额敏,在额敏的歇脚待命地又留下了“锡伯图”的地名。西迁队伍穿过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山、阿拉山口、博尔塔拉等地,穿越新疆果子沟天险,曾架设72座桥梁方惊险通过。

  令人惊叹的是,经历如此千难万险,连随行牛马都抗不住自然风暴倒毙无数,但这支锡伯族的西迁大军,人口却不减反增,在一年零四个月的西迁途中出生了350名婴儿,还有自愿跟来的40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达到5050人。

东北满族 发表于 2013-3-28 13:06:31

锡伯族诗人阿苏透露:本来按规定,此次西迁因路程遥远可走3年,但领军的两名清朝官员想多领赏银,将朝廷限定的三年行期竟缩短了一半,虽心有怨言,但吃苦耐劳的锡伯族人还是完成了这一史诗般的万里长征。记者此次去伊犁采访,飞机来去历时4天,颇感身心疲惫,而锡伯族人几乎徒步远徙万里,生存能力之强令人惊叹。对此,肖昌表示:“虽然路途漫长,充满艰险,但当时人并不感觉艰苦,与现在人的感觉不一样。我曾经从察布查尔县骑马赶牛羊到乌鲁木齐,走了50多天,饿了杀羊吃肉,赶上暴风雪就到附近人家留宿,就那么过来了,也没感觉多么艰苦。那时的锡伯族人若不吃粮食,吃肉也能吃饱,西迁时他们带走了很多种子,再饿也舍不得吃种子。 ”

  保卫边疆,锡伯族付出重大民族牺牲。苏崇安告诉记者,在1766年至1940年的百年沧桑岁月里,锡伯族官兵始终不渝地、忠实地履行国家边防军的职责,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锡伯族为祖国的统一、边境的社会稳定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锡伯族总管在清朝官至三品

  锡伯族当年被安排在伊犁河以南边防空虚、荒无人烟的地区,沿绰霍尔旧渠两岸修筑城堡定居,按清朝八旗制度分为8个牛录,组建锡伯营,拉开了戍边文化的序幕。锡伯族军民修建了18所卡伦(边防哨所),日夜观察周边安全,捉拿盗贼、逃犯,以防越界放牧和开垦种地等违规行为。

  每年春秋两季,锡伯营领队大臣率领60余名官兵,巡逻查看几千里长的边境线,巡逻队从锡伯营出发,沿伊犁河直达巴尔哈什湖,然后往南拐,巡逻查看哈萨克与吉尔吉斯的游牧区,一直巡查完伊塞克湖以南辽阔的游牧边界后才返回,一路上顺便替伊犁将军查收马税,执行这一巡逻任务,每次远行至少用一个半至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此外,奉伊犁将军之命,锡伯营还经常远赴几千里远的北疆塔城与南疆的喀什驻防。

  作为伊犁四营(锡伯营、索伦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锡伯族官兵屡次参加平叛战争。 19世纪20年代,受英殖民主义者支持的张格尓雇佣军被锡伯营铁骑歼灭,张格尓本人被锡伯族勇士活捉。在收复南疆西四城的战斗中,在绥靖城、库车城保卫战中,在粉碎伊犁苏丹汗分裂阴谋及八个牛录的保卫战中,在两次打退沙俄侵略军对我国博罗霍吉尔卡伦侵袭的战斗中,在收复伊犁的斗争中,在驱逐马仲英的战斗中,在精河、永集湖、八家户、和布克赛尔与国民党军队的几大战役中,到处都闪现着锡伯族将士的矫健身影。

  令世人敬服的是,面对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袭强占,戍边的锡伯族人始终立场坚定、力拒外辱,涌现出博勒果素、喀尔莽阿等一批伟大的爱国者。“就说喀尔莽阿吧,沙俄入侵伊犁地区后,他带领民众不交税、不纳捐,对沙俄入侵者交办的事顶着不办,不仅如此,他还将沙俄军队的内部情报秘密反馈给当时在塔尔巴哈台的伊犁将军,被沙俄侵略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威胁喀尔莽阿,要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拥有一颗爱国心的喀尔莽阿不为所动! ”阿苏说。
肖昌认为,在这200多年中,西迁的锡伯族军民不辱国家使命,“这些锡伯族人西迁至新疆后,有很多值得歌颂的事迹,涌现出例如图伯特、喀尔莽阿、乌尔古伦等诸多杰出人物。锡伯族总管在清朝是三品官,按朝廷规定,三品官起码要参加过5次战争,四到五品的官要参加过4次以上的战争,除了戍边新疆,明瑞后到云南,又从北京调走了1000名锡伯兵平叛。 ”

  兴修水利开挖全疆第一条人工渠

  用苏崇安的话讲,西迁的锡伯族人是清代最早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按军队编制,西迁的锡伯族人最开始设6个牛录,后增为8个牛录,这8个牛录就是现在当地的8个村镇,乌珠牛录是一乡,寨、依拉齐、堆齐、孙扎齐、宁古齐、纳达齐、扎库齐牛录分别是现察布查尔县的第二至第八乡,锡伯族人聚集的爱新舍里镇,原来属于正白旗。 ”

  经过最初38年的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族人口增至八千余人,后勤供应已跟不上戍边任务的需要,在此进退两难之际,锡伯族图伯特总管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决定开挖大渠、造田致富。他从8个牛录里抽调400个强劳力,分成两班人马春秋轮番苦干,从1802年秋破土动工,边挖渠边开垦,历经7年时间,于1808年挖成了口宽10米、底宽4米、深3.3米、长200余里的全疆第一条人工大渠。

  200多年来,察布查尔大渠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至今仍有五乡、两镇、三个团场的10余万人民受此母亲渠的哺育恩惠。此后,锡伯族人又陆续开挖了“喀尔莽阿布呼”大渠、“安巴约霍伦”、“布唐阿大渠”等十几条河渠,灌溉良田上万亩,在边疆广阔的原野上,造就出星罗棋布的肥沃田园,察布查尔按锡伯语,为“粮仓”之意。

  围绕察布查尔大渠的开掘始末,阿苏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准备开挖察布查尔大渠时,西迁的锡伯族群体存在两派对峙意见,一派认为,朝廷曾口头许诺,锡伯族人戍边60年后就可以返回东北老家,既然归乡日期不远,何苦再费千辛万苦开挖此渠?反对派头领讥嘲图伯特,说如果你能挖成此渠,我就笑死在炕头上!图伯特坚持己见开挖察渠。工程上马后开局不顺,引伊犁河水上岸很难,图伯特不知从何处下手。正在犯愁之际,一日,他登高看一头牛沿河岸边走,顿受启发,就按耕牛所走路线开挖河渠,结果一举成功,而嘲笑他的反对派头领,居然在察渠开通之日,吃饭时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记者随阿苏驱车来到这条养育了锡伯人民的察布查尔大渠,河渠不宽,滚滚西去,由于近日多雨,渠水混浊,大渠两岸是广袤良田,远方是白雪皑皑的乌孙山。在中国历史上,郑国渠的建成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灵渠的开挖令遥远南疆并入华夏版图,察布查尔大渠开掘的历史意义足可与郑国渠、灵渠相提并论,这一伟大工程是锡伯族人为捍卫国家统一、建设边疆塑立的一座历史丰碑!

  记者 张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走锡伯族西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