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ri 发表于 2011-2-17 00:48:17

黑龙江省满族的构成



土著满族是从肃慎、挹娄、勿吉、  、女真一脉相传而来的东海女真人; 屯垦满族是从京城、辽宁、吉林迁徙而来的八旗闲散; 驻防满族是为保卫边疆, 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满洲八旗军及其家属。这三部分人的后裔构成黑龙江省当代的满族。
满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庞大的一个族体,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特别是黑龙江省又是满族先世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4000 年以前, 满族的先世肃慎人就在
黑龙江地区生活。距今6000 年的新开流文化, 当是肃慎先人的遗址。
黑龙江省现在的行政区域, 含清代的黑龙江将军管辖区和吉林将军管辖区的北半部。
当时黑龙江将军辖区范围, 南邻内蒙古哲里木盟, 北达外兴安岭, 西接额尔古纳河, 东至吉
林将军辖区。吉林将军管辖区的范围, 南接盛京、朝鲜, 北境经由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
流域直达鄂霍茨克海, 西至黑龙江将军管辖区, 东临曰本海、库页岛。吉林将军辖区归今黑
龙江省地面的有三姓副都统辖区、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和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区的北部。明
末清初时, 建洲女真在辽宁地区, 海西女真在吉林境内, 东海女真大部分在黑龙江地区和
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锡霍特山麓。所以黑龙江省的满族, 多为东海女真呼尔喀人、兀狄
哈人、瓦尔喀人、库尔喀人的后裔, 有清一代, 黑龙江地区的满族不断南迁, 有的迁入吉林、
辽宁地区, 有的远徙入关, 也有的仍在黑龙江地面生活。与此同时, 其它地区的满族也有回
迁到黑龙江地面的。所以, 黑龙江省的满族构成出现了新的格局。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土著满族
土著满族就是从肃慎、挹娄、勿吉、  、女真到满族一脉相承而来的肃慎系裔民。他
们虽有小范围的迁徙, 但一直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内。这部分土著满族, 主要居住在黑龙江
省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分布于绥芬河、穆棱河、牡丹江流域, 老爷岭、张广才岭山
区, 即今牡丹江、宁安、海林、林口、东宁、穆棱、密山、尚志、延寿、方正一带。北部地区分布
于呼玛尔河及精奇里江口到松花江江口一段的黑龙江流域, 即今呼玛、爱辉一带。这些土
著满族的先人, 就是东海窝集部的恰喀拉人。恰喀拉即今乌德盖人。史籍中在不同历史时
期也曾称乌德赫、窝集克、兀狄哈、瓦的改、兀的哥等。这是本民族的自称, 都是“乌德盖”一
词的异译。
住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中游宁古塔的恰喀拉人, 是嫌真兀狄哈的后裔; 住在绥芬河
上游苏分的恰喀拉人, 是尼马察兀狄哈的后裔; 住在牡丹江下游的虎尔哈部, 以虎尔哈河
(牡丹江) 得名。它是恰喀拉人的支系; 住在松花江下游的虎尔哈, 也是女真人。有的学者
说虎尔哈就是赫哲, 这种说法不准确, 虎尔哈与赫哲不能等同。松花江下游的虎尔哈是广
义上的女真人。
住在黑龙江省北部呼玛尔河的虎尔哈部,《李朝实录》称“复哈”部落,“复哈”是“虎尔
哈”的音转。俄人称久契尔人, 实际就是女真人; 住在精奇里江口到松花江口的萨哈连部,
即是黑龙江虎尔哈, 俄人也称他为久契尔人, 也就是女真人。以上各部落女真人就是黑龙
江省的土著满族。
在宁安土著满族中就有“二宁”、“三关”、“四赵”、“六富”、“八大支”外加“羊角尼”之
说。他们的先辈都是长白山的东海女真。二宁: 宁古塔氏, 分南宁、北宁。南宁住腰都木河,
北宁住海浪镇东南的大牡丹村。三关: 瓜尔佳氏, 分为哈达湾关、沙儿虎关、觉罗洼子关。觉
罗洼子关是宁古塔将军巴海的家族。四赵: 觉罗氏, 现在发展为六赵。分为爱新觉罗肇氏、
舒舒觉罗赵氏、伊尔根觉罗赵氏(两个穆昆) , 以上四肇(赵) 住范家乡长江村觉罗洼子屯。
另外两个伊尔根觉罗赵氏, 一个住在石头坑子屯, 一个住在卧龙北的南三家子屯。六富
(傅) : 富察氏, 分为海林县旧街富氏、石河富氏、麦子沟富氏、觉罗洼子富氏、七间房富氏、
将军坟富氏。将军坟富氏是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家族, 住宁安城。八大支: 乌(吴) 苏氏。他
们是明代长白山女真朱舍里部的后裔, 后迁至宁安, 哥八个分为八支。长支住宁安城, 二支
住范家乡联合村, 三支住兰岗乡文化村, 四支住大牡丹河北, 五支住大牡丹屯河南, 六、七、
八支住在城南三家子一带。羊角尼: 即杨家倪, 尼玛察氏。以上都是宁安满族中的望族。除
了上述各氏外, 宁安土著满族还有巴拉宁古塔氏。巴拉人是宁古塔氏的一支, 是东海窝集
部的恰喀拉人, 住宁古塔路一带, 故称巴拉宁古搭氏。努尔哈赤于公元1610 年,“命巴图鲁
额亦都率兵千人, 往东海窝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四路, 招其路长。”①在
这次征讨中, 一部分女真人不受征讨, 逃至张广才岭深山老林之中定居下来, 被人称之为
“不受管束的狂野之人”, 女真语称“巴拉窝集”, 后简称为巴拉人。今宁安县境内巴拉人分
布很广, 据调查, 宁安城西额附西沟、城东花脸沟里梨树沟的正岔、南岔、北岔, 城东北许家
大屯, 沙兰镇郭老五沟, 石岩镇团山子、南沟, 镜泊湖北湖头板子房等地均有巴拉人居住。
除宁安外, 在张广才岭西麓, 也有巴拉人分布。黑龙江省著名满学家穆晔骏先生, 曾于
1964 年至1977 年间, 对巴拉人进行过田野调查。②共访问了67 户、74 人, 阅读了16 份巴
拉人家谱, 其中满文家谱7 份, 汉文家谱9 份。这67 户巴拉人分别居住在张广才岭西麓的
双城、五常、尚志、延寿、方正、通河、木兰、呼兰、巴彦、阿城、宾县等11 个县。
以上67 户巴拉人中, 有家谱的16 户, 情况比较详明。有两户祖居祥根玛勒布季山,
“祥根”义为寒冷,“玛勒”义为帽子,“布季”义为顶子。合起来就是冷帽顶子山。此山很可
能是张广才岭主峰大秃顶子山。这两户, 一户拜德哩氏, 汉姓白, 现居呼兰县方台乡。另一
户柱甲氏, 汉姓朱, 现居方正县大罗勒密乡。
有4 户祖居獐光材岭, 其义为“狩猎幸头好之山”, 此山可能与今张广才岭之名有关。
这4 户有: 雅哈觉罗氏, 汉姓赵, 现居双城县临江乡; 斐莫氏, 汉姓傅, 现居宾县平坊乡; 古
里甲氏, 汉姓关, 现居阿城县亚沟乡; 纳烈氏, 汉姓那, 现居尚志县亮球乡。
有1 户祖居萨音巴纳延, 今五常县沙河子乡山区的三人班地方, 乌彦氏, 汉姓王, 现居
延寿县清川乡。
有1 户祖居珠赫密河地方,“珠赫”巴拉语义为狗鱼崽子。夹古氏, 汉姓吴, 现居木兰县
东兴乡。
有6 户祖居乌吉山, 即今玛延窝集岭, 亚布力林业局的深山区。布扎氏, 汉姓富, 现居
阿城县新乡。大氏, 汉姓赵, 现居通河县祥顺乡。都林氏, 汉姓姚, 现居方正县天门乡。赫
苏甲氏, 汉姓何, 现居五常县小山子乡。柱古氏, 汉姓张, 现居双城县青岭乡。裴莫氏, 汉姓
刘, 现居阿城县大岭乡。
有两户祖居哈达海山,“哈达海”巴拉语有两个含义, 一为木头橛子, 一为大鱼参条鱼。
都塔氏, 汉姓杜, 现居阿城县平山乡。完颜氏, 汉姓王, 现居五常县牛家乡。
巴拉人, 皆不隶旗籍, 历史上由于满洲发兵求战, 巴拉人抵敌不过, 携家带眷, 进入深
山密林避难, 久居山中, 世代相传, 遂成为巴拉人。
  二、屯垦满族
屯垦满族, 主要分布于双城、拉林、呼兰一带。其分四批。
第一批屯垦: 是京旗移驻拉林、阿勒楚喀, 始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 年)。先是乾隆二
年(公元1737 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 年) , 御史舒德赫和范咸分别上书, 要求八旗散丁
前往东北开垦边地, 但所奏未允。乾隆六年(公元1741 年) 五月, 户部侍郎梁诗正就此复上
疏“大学士遵旨议覆: 户部左侍郎梁诗正奏, 度支经费, 莫大于兵饷, 伏见每岁春秋二季拨
解部银, 多则七八百万, 少则四五百万, 而京中各项支销, 合计需一千一二百万, 人不敷出。
盖因八旗兵饷浩繁, 所出既多, 各省绿旗兵饷曰增, 所人愈少。请及时变通, 八旗闲散人丁,
宜分置边屯, 以广生计。”③根据这一奏疏, 十二月, 清廷派大学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衮前往
东北勘察。乾隆七年(公元1742 年) 五月,“议政大臣裕亲王广禄等议覆: 大学士查即阿等
奏, 前往宁古塔一带相度, 可耕之地甚多, 惟拉林、阿勒楚喀去船厂甚近, 平时沃壤, 五谷皆
宜。请先移驻满洲一千名, 屯垦耕种。预筹备事宜。”④筹备工作, 命副都统巴灵阿会同宁古
塔将军鄂弥达, 详筹办理。乾隆九年(公元4744 年) 正式动员京旗满洲移民戍边。要求京
八旗散丁, 有兄弟三人者要有二人前往东北, 有兄弟二人者必有一人去屯垦。当年农历八
月二十八曰, 首批京旗闲散1000 户从京都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起程, 经过两个多月的
时间, 于十一月上旬到达拉林、阿勒楚喀地区。正如《清实录》记载, 当年九月, 拉林、阿勒楚
喀副都统巴尔品“统率屯田旗兵, 前赴驻防处所。”⑤这说明九月份正在途中。这批京八旗
满洲散丁成为移驻拉林屯垦的先驱者。后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 年) 二月, 第二批移
民500 名到达阿勒楚喀的海沟。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年) , 第三批移民500 名到达阿
勒楚喀洼浑。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 年) 春, 第四批移民500 名到达阿勒楚喀西沟。乾
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年) 第五批移民500 名到达拉林霍济墨。至此,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
年拉林、阿勒楚喀共移驻京旗闲散3000 户。“这些人到拉林后, 采用跑马占荒的方式圈占
土地, 平均每户50 垧。政府还发给每户耕牛2 头及足够的生产工具。”⑥来拉林的八旗满洲
散丁, 以八旗建制, 每旗建头屯、二屯、三屯三个村落, 共计24 个村落。来阿勒楚喀的八旗
满洲散丁在今杨树乡西沟, 每旗建一屯, 称西沟八旗, 一线排开, 一字长蛇阵。
第二批屯垦: 是吉林等处散丁移驻拉林, 时在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 年)。当年十一月
“谕军机大臣等: 富俊等奏, 豫议试垦章程。请先于吉林等处闲散旗人内, 检选屯丁一千名,
每丁给银二十五两, 籽种谷二石, 于拉林东南夹信沟地方, 每名拨给荒地三十垧, 垦种二十
垧, 试种三年后, 自第四年起交粮贮仓, 十余年后, 移驻京旗苏拉时, 将熟地分给京旗十五
垧, 荒地五垧, 所余熟地五垧, 荒地五垧, 即给原种屯丁, 免其交粮, 作为恒产。⋯⋯均着照
所议办理。”⑦这时, 富俊正任吉林将军, 他的这项奏疏, 得到当朝的实施, 既减轻了吉林境
内旗人苏拉(即散丁) 的生活困境, 又为以后京旗苏拉来拉林地区屯垦打下了基础, 可谓一
举双盈, 为朝廷所青睐。这一千名苏拉来拉林后, 在牛家镇西又建了5 个旗屯。称镶黄旗
头屯、二屯、三屯、四屯、五屯。头屯在牛家镇头屯村, 二屯在牛家镇二屯村, 三屯在牛家镇
三屯村, 四屯在牛家镇四屯村, 五屯在牛家镇五屯村。俗称八旗营子。又在背荫河建立了
红、白、蓝3 个旗屯, 拉林总共建了32 个旗屯。但是, 一贯养尊处优的京旗人, 把屯垦视为
畏途, 不愿前往。据《黑龙江省满族志》(送审本) 记载, 京旗散丁只来了487 户, 余缺全由辽
宁金州、复州旗人补充。
第三批屯垦: 是京旗移驻双城堡, 时在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 年) 五月,“谕军机大臣等: 富俊等奏, 诣勘分荒试垦事竣一折。拉林西北双城子一带, 城土
沃衍, 经富俊亲往查勘派员履丈, 现拟每旗设立五屯, 共屯丁一千名, 一切农具耕牛等项, 已分
别采买, 于本年备齐, 明春一律开垦, 并据绘图进呈。”⑧嘉庆皇帝很重视, 亲批“朕详加披览, 拟
辟屯试垦章程, 尚为周安。⋯⋯如移驻一千户, 分为数年, 陆续前往, 庶办理较有次第。”⑨认为
富俊的“分荒试垦”计划, 可以分期实行。虽然当时提出第二年春一律开垦, 实际上未能付诸实
施。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 年) 十一月, 军机大臣将双城堡屯田章程交由新任吉林将军松宁
会同富俊办理。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 五月“谕内阁: 富俊奏双城堡三屯应增各条款。双
城堡中左右三屯, 移驻屯丁三千户, 兼有眷口帮丁, 已成繁庶, 所有前议未备之处, 自应增定章
程, 以利耕屯而安生聚。”bk“又谕: 富俊于吉林开垦屯田一事, 锐意办理, ⋯⋯盛京闲散旗丁, 视
为乐土, 纷纷呈请, 愿往垦种”。bl“吉林将军率员详查上奏, ⋯⋯拉林西北80 里之双城一带, 东
西约130 余里, 南北约70 里, 土地肥衍, 可移京旗闲散二、三千户备用。”bm这说明移驻双城堡
屯田工程已正式起动。双城堡的垦民最后落实的京旗散丁有1000 多户。吉林盛京散丁2000 多
户, 热河闲散旗人100 户。共计4000 户左右。为了作好屯垦移驻工作,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
1816 年) 在今双城市建立中屯, 后称双城堡, 当时是协领衙门所在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 年) 以城的中轴线, 将中屯划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左屯, 设东官所, 西部为右屯, 设西官
所, 成为管理垦民的衙门。在双城堡周围共建了120 个旗屯。最先建的是陈营子八个旗, 每旗
5 屯, 共40 屯; 接着建新营子八个旗, 每旗5 屯, 也是40 屯; 最后又建了后来的八个旗, 每旗5
屯, 共40 屯。总共120 屯, 分属24 个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
蓝旗、镶蓝旗, 每旗各3 个。每个旗下辖5 个营子, 称头屯、二屯、三屯、四屯、五屯。前面冠以八
旗称号, 按先后来的顺序八旗称号前再分别冠以“陈”字和“新”字, 最后来的什么也不冠, 直呼
其旗名。
先建的八个旗称陈营子, 由京旗居住。分布于双城的东西两侧, 距城25 里之内。东侧
从北往南以序为陈镶黄旗、陈正白旗、陈镶白旗、陈正蓝旗四个旗; 西侧从北往南以序为陈
正黄旗、陈正红旗、陈镶红旗、陈镶蓝旗四个旗。这样就形成了黄旗在北、蓝旗在南、红旗在
西、白旗在东的格局。
八旗的分布是按五行生克学说安排的。东方属甲乙木, 金克木金为白色, 所以两白旗
在东; 西方属庚辛金, 火克金, 火为红色, 所以两红旗在西; 南方属丙丁火, 水克火, 水为蓝
色, 所以两蓝旗在南; 北方属壬癸水, 土克水, 土为黄色, 所以两黄旗在北。
双城堡旗屯, 每旗头屯居中, 二、三、四、五屯分别在头屯的西北、西南、东南、东北, 围
绕头屯一圈, 成为五点梅花形, 每屯相距约2. 5 公里左右。
续建的八个旗称新营子。新营子在陈营子外围, 不如陈营子那样规整有序。城西北为
新正白旗、新镶黄旗; 城西南为新正黄旗、新正红旗、新镶红旗、新镶蓝旗; 东南为新正蓝
旗、新镶白旗。
最后建的八个旗直称旗名, 都在边远地区。城东南方有正白旗、镶黄旗; 城东北方有正
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城正北方有正蓝旗、镶白旗。其中正蓝旗的二屯, 本应在正
蓝旗头屯西北, 实际上已建在头屯东北, 和五屯在一个方向, 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陈营子以外, 后建的十六个旗, 以东西官所为核心形成一个新的布局。东官所以南以
北各四旗, 西官所以南以北各四旗。东官所以北有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称东面北四
旗; 东官所以南有新正蓝、新镶白、正白、镶黄四旗, 称东面南四旗。西官所以北有新正白、
新镶黄、正蓝、镶白四旗, 称西面北四旗; 西官所以南有新镶蓝、新镶红、新正红、新正黄四
旗, 称西面南四旗。
旗屯人户安排也不一样。陈营子各旗, 头屯安置56 户。其余二、三、四、五屯各安置48
户, 每旗计248 户, 陈营了八个旗合计1984 户。新营子各旗, 头屯安置28 户, 其余二、三、
四、五屯各安置24 户, 另外新正黄旗加了一个六屯, 安置24 户, 每旗计124 户, 加六屯的
24 户, 新营子八个旗合计1016 户。最晚建的八个旗, 安置人数与新营子同, 只是在正红旗
三屯南面加了一个小三屯, 称半拉三屯, 安置12 户, 合计为1004 户。121 个半屯总计安置
4004 户。这样, 朝廷计划移驻的4000 户散丁, 已基本安置妥善。
移驻双城的京旗散丁也不是嘉庆二十五年一次到齐的, 是分期分批逐年迁来的。道光
元年(公元1821 年) 富俊奏“移驻京旗闲散章程一折”说:“开垦阿勒楚喀、双城堡三屯地亩
九万数千垧, 现已渐有成效。⋯⋯其地可移驻在京旗人三千户, 酌议自道光四年为始, 每年
移驻二百户。”bn实际上也没按计划执行。据《清实录》零星记载, 道光四年移驻53 户, 道光
五年移驻100 户, 道光六年移驻270 户, 道光八年移驻27 户, 道光十一年仅移驻5 户, 道
光二十年移驻1000 户。
第四批屯垦: 是京旗移驻呼兰, 时在同治元年(1862 年)。据《清穆宗实录》记载, 同治
元年“十二月癸未, 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 遵覆开垦荒地, 移屯京旗。⋯⋯该省呼兰城迤北
百里, 据查有荒场一段, 可移住京旗三百户, 编为十屯, 即令该将军予招民户代垦, 俟京旗
到屯, 以所垦之地, 半归旗户耕种, 半作该民田产。”bo 有关呼兰屯垦的资料, 史载很少, 所
以对移驻呼兰的京旗散丁情况掌握的不多, 因此不能作全面介绍。
除以上四批外, 后又陆续在望奎、绥化等到地移驻屯垦。
京城移驻拉林的满族, 多是贵族后裔, 有的是朝官子弟, 有的是皇亲国戚。
还有很大一部分京旗垦丁是因为八旗世职定额, 余丁繁多, 很多闲散之人不能养其家口,
故赴北方移垦, 以为生计。双城市水泉乡富有村郭树全家谱记载, 第一代2 人皆有军职, 领催、
兵各一, 都有饷银; 第二代13 人, 有军职者11 人有饷, 闲散者2 人无饷: 第三代38 人, 有军职
者7 人有饷, 而无饷的闲散则为31 人。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 来双城的垦民多数如此。
  三、驻防满族
黑龙江省的驻防满族始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 年) , 全省共有7 处八旗满洲驻防军。
宁古塔城(今宁安) 驻防: 额设兵1000 名。匠役人员24 名。官庄领催1 名, 共1025 名。
“顺治十年(公元1653 年) 初设满洲兵四百三十名。十八年, 增兵五百名。康熙三年, 增兵
六十六名, 十年, 拨兵七百名, 移驻船厂。十七年, 增兵二百九十名。二十九年, 拨兵二百名,
移驻黑龙江。随增兵一百五十六名。五十二年, 增兵四百五十八名。五十三年, 拨兵四十
名, 移驻浑春, 随即补足。现在兵丁共一千名”bp。关于宁古塔满洲兵驻防起始时间, 目前史
籍记载尚不一致。《宁古塔满族》一书认为, 宁古塔八旗是逐步形成的。天命十年(公元
1625 年) 镶蓝旗公中佐领兴佳率旗兵及家属来驻防; 天聪元年(公元1627 年) 正蓝旗昂邦
章京戴珠瑚率旗兵及家属来驻访; 天聪五年(公元1631 年) 正黄旗昂邦章京吴巴哈巴图鲁
率旗兵及家属来驻防; 崇德二年(公元1637 年) 镶白旗散骑郎钟五戴率旗兵及家属来驻
访; 崇德四年(公元1639 年) 镶黄旗散骑郎喀尔喀穆率旗兵及家属来驻访; 顺治六年(公元
1649 年) 正白旗阿达哈哈番喀尔喀率旗兵及家属来驻防。《宁古塔满族》一书, 只记载了以
上六旗, 尚缺正红旗、镶红旗。宁古塔驻防满洲八旗, 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而是一旗
多氏组成的军民合一的组织。顺治初年, 清廷不断往宁古塔拨民, 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
及其家属, 所以旗人增多。到乾隆年间又增设了四旗, 后增设的旗称新旗, 共十二旗, 分为
左右两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新镶黄、新镶白六旗; 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
蓝、新正黄、新正红六旗。
黑龙江城(今爱辉) 驻防: 黑龙江城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 始设军驻防。“额设
兵一千六百八十名。又匠役五十八名, 管屯兵二名, 水手兵四百三十七名。”bq 计2177 名。
其中满洲兵960 名。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 调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征伐俄罗斯, 并
授予“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br从宁古塔将军管辖中划出, 此为设置“黑龙江将军”之始。
治地黑龙江城(爱辉)。设驻防八旗满洲兵1000 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 设副都
统2 人, 协领4 人, 佐领8 人, 骁骑校8 人。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 年) 黑龙江将军治地
从爱辉迁至墨尔根(今嫩江) , 同时移去满洲兵500 名。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 年) 增满
洲兵80 名。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 增设满洲兵380 名。总兵额为960 名。据民国初年
统计“满洲共一千六百六十三户, 计七千五百九十三丁口。于前清康熙二十二年, 由宁古塔
派征罗刹前来, 编为八旗十六佐留此驻防。”bs有清一代这些满洲旗兵及其家属, 成为黑龙
江中游南岸的驻防满族, 其后裔一直生活至今。
墨尔根城(今嫩江县) 驻防: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 设军驻防。“额设兵一千八十
名。又匠役十七名, 管屯兵一名, 水手兵四十四名”bt 其中满洲兵500 名。驻防军主要是索
伦、达斡尔、巴尔虎和汉军。当时没有满洲旗兵。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 年) 将黑龙江将
军从黑龙江城移至墨尔根时, 调入黑龙江城的满洲兵500 名。这500 名旗兵及其家属, 后
来成为嫩江县满族的先世。
齐齐哈尔城驻防: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 与墨尔根城同时设军驻防。“额设兵三千
一百四十六名。又匠役六十名, 管屯兵三名, 水手兵二百七十五名。”ck计3484 名。其中满洲兵
960 名。最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 设满洲佐领16 人、骁骑校16 人、防御8 人。康熙三
十一年增满洲兵80 名。康熙三十八年, 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城移驻齐齐哈尔城, 同时移驻满洲
兵500 名。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 增满洲兵380 名。至此, 驻防齐齐哈尔城满洲兵共960 名,
又据《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族志》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原居住于嫩江一带的卦勒察
人归属满洲, 编入八旗, 驻防齐齐哈尔地区。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后, 满洲库雅拉尼玛奇氏
家族从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 , 满族唐氏家族移驻齐齐哈尔。⋯⋯康熙
三十八年(1699 年) ⋯⋯满族胡氏家族后裔分布于齐齐哈尔城。⋯⋯满族徐氏家族也由瑗珲迁
入齐齐哈尔。”cl根据上述资料, 齐齐哈尔城驻防满洲兵不止是960 名, 应该超过这个数据。驻
防军到齐齐哈尔城后, 他们的家眷分别居住于今建华区建华乡二家屯, 铁锋区扎龙乡扎龙村、
赵凯村, 昂昂溪区水师乡衙门村、小阿拉街村, 昂昂溪区榆树屯乡三岔村、大阿拉街村、后五家
子村,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力乡后平房村、卧牛吐镇岗子村等。这些村屯的满族人口都在60%
以上。齐齐哈尔城的满族有关、富(傅)、陶、胡四大姓。关姓由瓜尔佳、瓜勒察氏组成, 富(傅) 姓
由富察、巴雅刺、木克得立卜氏组成, 陶姓由库雅喇、库奔、陶科罗氏组成, 胡姓由瑚尔佳、库雅
喇氏组成。当然还有一些数量不多的其他杂姓。
三姓城(今依兰县) 驻防: 额设兵280 名。“康熙五十四年, 初设驻防。将新满洲二百名,
充补兵丁。又自船厂调来兵八十名, 现在兵二百八十名。”cm这里所说的新满洲概指赫哲
族。从吉林调来的80 名则是满洲旗兵。
阿勒楚喀城(今阿城市) 驻防: 阿勒楚喀额设兵400 名, 匠役10 名, 计410 名。其中满
洲兵100 名。阿勒楚喀地方, 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 初设驻防。“将船厂之满洲余丁一百
名, 白都纳之卦尔察余丁一百名, 充补兵丁, 又自船厂调来兵一百名, 自白都纳调来兵一百
名。现在兵四百名。”cn 驻防阿勒楚喀的100 名满洲旗兵的家眷与后来屯垦阿勒楚喀的满
洲闲散, 共居在今料甸、蜚克图、杨树一带, 现在这一地区的满族中就有驻防旗丁的后裔。
呼兰城驻防: 始设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设城守尉一人, 副总管二人, 佐领、
骁骑校各八人。满洲、索伦、达呼尔、汉军三百二十名, 卦尔察兵一百八十名。”co计500 名。
其中满洲兵多少没有分别记载, 含在满洲、索伦、达呼尔、汉军等320 人中。如果按平均计
算应该有80 名满洲旗丁,“编入正黄三佐, 镶黄三佐。”cp据《呼兰府志》记载, 驻防呼兰的
满洲旗丁有19 姓。即札库塔氏(包)、舒穆鲁氏(方)、尼玛奇氏(杨)、瓜尔佳氏(常)、乌札库
氏(阿)。格哲勒氏(葛)、乌扎喇氏(吴) 钮枯禄氏(郎)、扎那尔氏(白)、木克得立氏(富)、莫
哲勒氏(孟)、卦勒察氏(关)、塔塔喇氏(唐)、富察氏(马)、西得胡立氏(邵)、希卜鲁氏(赵)、
锡克特里氏(西)、乌色里氏(讷)、伊尔根觉罗氏(公)。其中, 库塔氏、舒穆鲁氏为大户。呼
兰满洲的汉姓, 与其他地方沿承的汉姓颇有异同。
以上三部分满族人口, 构成了黑龙江满族的全部。
注:
①董万伦:《东北史纲要》, 440 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②张广才岭西麓巴拉人的资料, 参见穆晔骏:《巴拉语》一文,《满语研究》1987 年第2 期。
③《清高宗实录》卷143, 第6- 9 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66, 第9- 11 页。
⑤《清高宗实录》卷225, 第21- 22 页。
⑥申明、石国章、苏龙主编:《拉林满族京旗文化文集》, 55 页。
⑦《清仁宗实录》卷299, 第27- 28 页。
⑧⑨《清仁宗实录》卷30, 第9- 10 页。
bkbl《清仁宗实录》卷371, 第2- 3 页。
bm郎国兴、张伟:《京旗移驻拉林阿勒楚喀是清政府的重大举措》, 载《拉林满族京旗文化文集》, 103 页。
bn《清宣宗实录》卷12, 第7 页。
bo《清穆宗实录》卷51, 第32 页。
bpbqbtckcmcn额尔泰《八旗通志》卷27, 第528- 529 页,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brcocp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26, 第9、14、17 页, 北平, 民国21 年。
bs黑龙江省档案局:《黑龙江通志采集资料》(下) , 第1027 页, 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 1985。
cl敖海林主编:《齐齐哈尔市志稿·民族志》, 第66 页, 齐齐哈尔地方志办公室, 1996。
【责任编辑: 何晓芳】

http://manzu.nen.com.cn/news_detail.asp?id=2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龙江省满族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