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人不是文科生,也够不上清史迷、满学迷啥的,所以没有能力像专家、学者那样去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地探讨满族文化的前世今生及其深刻的内涵。然而,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mini Gurun)”,面对曾经无比辉煌的满族文化现今的凋敝景象,作为体内流淌着满洲先人血液的普通满族人,我无时无刻不在为她的衰微感到痛心、为她将来的命运感到忧虑,同时也在努力思考着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世代传承下去。 民族文化实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所以觉得应该抓住其中最能反映本民族特色的、可以体现在每一位族胞身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元素,重新塑造当代满族的文化符号。普遍认为,有清一代,在有代表性的众多满洲文化元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应该是国语(满语)、骑射和服饰。那么我想当代的满洲后人是不是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传承咱们的民族文化呢? 首先说骑射,其内涵应该是最能反映出满洲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元素了,但其形式显然已落后于现代社会了。然而寻找升级换代的替代元素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只能先放在一边了。再说满语,不但早已失去了国语的地位,而且从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状况来看应该算作高度濒危了。个人认为,一旦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消亡了,这种文化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它的消亡恐怕也是迟早的事情。好在我们的满语专家和族内有识之士早就看到了这种危机,近年来已开始为抢救满语大声疾呼,并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语言抢救和推广工作。一些民族意识较强的族胞也已经加入到满语文的学习和推广工作中来。尽管这部分人群在目前全国一千多万满族人口中所占比例然仍很小,但他们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人群,是族群内的精英,因而他们对满语文的掌握和扩散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对于几代人已经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族胞来说,学习从未打过交道的本民族语言跟学习一门陌生的外语已没什么区别。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想真正掌握满语并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应用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看来满族语言的复兴仍然任重而道远啊。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只要这样一步步地坚持走下去,相信慢慢会见到成效的。 再来说说服饰。服饰是最能直观地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继承和推广起来应该比语言的复兴要来得容易和迅捷一些。满族的民族服饰目前在舞台上、电视里还是可以经常看得到的,只是没能走入族胞的日常生活。现在,走在咱们的各个满族自治县的大街上,放眼望去都是身着普通服装的人,根本无法判断哪个是满族人、哪个不是,因而丝毫没有置身民族地区的感觉。自然人家会认为满族已经完全被同化了,民族文化也不复存在了。相比之下,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虽然也面临着日益被同化的严峻形势,有的根本就不曾有过文字、语言也渐趋消亡,但人家在日常生活中还保持着自己的本民族服饰,给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民族还真真实实地活着。可见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外在的文化符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应该提倡每位族胞都要至少拥有一套具有满族特色的服饰,每逢节假日家里、外面都要穿上。今后的族内活动也应倡导参加者着装出席。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传承民族文化,应本着“抓住重点,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原则,从服饰推广到语言复兴、再到其它相关的文化领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具体实施办法: 1. 精英群体率先垂范。纵观历史,精英群体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主导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今天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满族知名人士、各满族组织和网站的参与者、在校大学生等等,都属于族内的精英,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族胞、引导潮流。 2. 唤起更多族胞的民族意识。满族由于长期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混居、通婚,很多族胞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概念已经模糊了。有些人即使想了解也会感到无处查找、无从下手。而目前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几个民族网站,如吉祥满族、满族文化网、索伦珠满语网、青年满洲论坛等,刚好可以起到宣传民族文化、普及民族知识、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建议这些网站通过链接国际、国内门户网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自身影响,使更多的满族同胞能够方便地找到这些网站,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 以上初步想法供大家商榷,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一起探讨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