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跤大体上可分为三大流派:北京的满族跤、天津跤和保定的回族跤。老北京都知道满族跤又叫“步库”。“步库”这个词是满语,北京老话也叫“扑虎”,是满语的音转,也有人说是形容满族跤威力大,能够击败老虎。其实,这个词汉语本意是“撩脚”。这个名字很直观地反映出了满洲步库的基本打法:拿住对手,起脚伤人。
撩脚又叫“铲脚”,有高脚和低脚的分别,低脚要求起脚铲断对手小腿胫骨,落脚要踩碎脚面;高脚起脚则是撩裆,要求起脚能踢动磨盘或轧粮食的碾子才算达到标准。
步库的特点动作小,隐蔽,但出手狠毒,适应于战场,不适合于比赛。入关后清廷武师和大内高手常常要在皇帝面前比赛竞技,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步库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改造,把伤人的铲脚改为绊、摔、拿、扣等动作,打法也变为摔法。清梁章钜 《归田琐记·五鳌拜》:“或问何为布库之戏?余谓布库是国语,译语则谓之撩脚,选十余岁健童,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 这里记录的,应该就是比赛性质的步库。
由于同时具有比赛和实战的性质,满族的步库虽然名为跤,但实际上它的手、脚功夫都是可以独立出来的,使用时可以不用摔法,手上的功夫单独使用类似于武术的擒拿,脚上的功夫就是前面说的铲脚,单独使用就可以伤人。步库的手脚配合,很接近于传统的武术。李仲轩老人在《逝去的武林》中提到鞑子跤(即步库)“连踢带摔”的特点,其实正是步库的精华所在。
武士代满洲步库的真传都在善扑营,清代灭亡后,善扑营的步库好手流入民间,传播步库的技术。满洲步库同流在传北京一带的民间摔跤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跤。至今北京跤依然保留了步库的许多技术和特点,最明显的就是架子很小,又叫“黄瓜架”,与舒展开阔“大架子”的保定回族跤有很大区别。
顺便说一句,入关前皇太极曾两次征服朝鲜,在这两场战争中,满族的武师也将步库的技术部分传到了朝鲜。至今朝鲜半岛的实战跆拳道(不同于常见的竞技跆拳道),许多技术,如手托、肩托,都来自于步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