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209|回复: 2

顾镐射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2 1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镐射说 清•顾镐

内功

正心 【心无邪慝,杂念不乘】

诚意 【意在弝前,时思内外】

存神 【动止安闲,消除躁妄】

养气 【得失皆忘,喜怒不形。    尝读《符子》有云,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经寸之的。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羿闻之,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夫善射者莫如羿,而气动即不能命中,学者其可忽诸。然余谓非特习射云然,凡人处事,皆当神闲气定,始能谋出万全,否则未有不败衄者也。】

外功

落 【肩腰齐落,根本始足】

下 【气下小腹,无使上冲】

卧 【弓劲如眠,弦靠乳下】

顺 【脸正对的,箭路画一】

满 【一开过襟,不促不缓】

归 【夹紧后膀,以拳附肩】

平 【两拳如衡,箭从唇过】

空 【两肋空虚,如无罣碍】

定 【状如入定,审固而发。    定字须看得活,惟在心手相交,神情俱到而已,不必拘时刻之多少也。然此说是指已成者而言,若初学当以多定为妙。】

匀 【撒放停匀,势如裂帛】

用功

    内功具圣贤大道。初学茫无头绪,轻与之言,反生恹懈。当先令其从步位等说,联络外功十字,用心究习,能咀嚼射中滋味矣。然后引导其内功,盖从外而入内,易知理窍也。至于用功,全在专心,不必拘定拉弓与射箭,始谓之用功。或早晚,或暇时,即将周身一想,空手作执弓扣弦势,默思外功十字,开满多定,而后作撒放势,一如真射然。此法较执弓空拉,功实倍之。盖空拉不能撒放,随弦收复,筋骨反拘,两拳中一点巧处不能发洩,不若空膀虚拉,多定之后,即可作撒放势,久之自然纯熟,一经射时,巧即从熟中生矣。此段妙理,人不多讲,特另为拈出之。

步位

    步位与身法相连,乃射学入门第一义。初学必须严整步位,庶根本力足,而全身有主,不然则渐入于油,欲求射法之精进,断不能也。将射而跨步就位,以不即不离为妙,慎勿作意矜持。出弓与前足齐出,亦须有意无意,不宜太板。一举弓,则腰以下,胯往后坐;腰以上,肋往前迎,且纽其腰,使脸对的,则胸自显而脸自正,不但根本着实,即诸法亦自然相随矣。然切忌两来,总以一张弓而全体皆凑,十字皆备为主。若参差先后,虽不缺一法,亦不足取,恐成习惯,其害不浅也。

执弓

    执弓如执笔,指实而掌虚,弝必归槽而虚其掌心,用力全在掌底与五指,一点不松,方是真诀。出弓必卧,务以上稍在前,下稍在后。如直执推出,便是死手,弓必不能卧,发必不能巧,求其必中,万无是理也。

扣箭

    扣箭切忌视弦,且宜速而无迹。既扣箭入弦,大指与食指紧靠,食指尖毋出大指甲;大指用昂力,食指用压力,其余三指,不虚不实;前拳往外卧,后拳往内滚。身法既得,又能卧滚,自然脖靠肩,肋靠弦,箭靠脸矣。且前拳之大指食指,务将箭杆两边轻轻管住,则出箭自稳。再决拾,须短,以半扣为上乘,发既利便,箭亦远疾。虚实妙用,不可不知。

目力

    看的全用右眼,令背后之人能见吾之左眼与半鼻。总惟脸正,则右眼自然得力矣。若两拳已经得法,而出箭尚无一定之路者,不能用右眼故也。外功内顺字,正为此耳。

开弓

    古人身长力大,开弓皆齐胸而两分之。今人身短力微,不得不提其两手,推出前拳,而后开之,乃借力也。即今之有力者,亦多不能两分,惟作两分之势,或举其前拳对的,随势而开之。总之开弓亦不必拘泥,但须不俗,无痕又能满足,合古人必至于彀之义是已。学者当与步位、执弓、扣弦参悟之,便可融会其理也。


撒放

    今之所谓撒放者,即古人之谓发。今之“撒放”二字,非古意也。余尝论古人射学,于理当以前拳为体,后拳为用,所以志正体直至彀、审、固而后,止一发字尽之。其发时,务令前拳丝毫不动。即后拳之发,亦未尝用力。不过放弦如拨机,两指一分,微用其巧而已。亦并不如今人之撒,做出无限作势用力形状也。

    客有笑而诘之曰:“子未见古人之射,何以论之确凿如是?”余曰:“从经传中考证以参究其理,必当如是。”客曰:“请得竟其说。”余曰:“子亦知弓之本体原自有力乎?弓唯不能自用其力,乃藉人力之大小,对其轻重而开发之,以展其力。若必须人用力以撒放之,始谓之有力,则但言人力可矣,又何必分弓力之轻重乎?如有人焉,能开数石弓,其出箭之劲锐能杀虎,若易以数斤之弓,其出箭远逊于两石弓之劲锐而不能毙犬。夫射者一人也,因弓力有轻重之分,而出箭遂有利钝之别,非数斤弓之撒放,用力不如前也。理固如是也,可见弓自有力,不在人于撒放时用力。益知古人之发,如拨机用巧,此即明证矣。故孔子云:‘射者正己而后发。’又云:‘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孟子云:‘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圣贤已历历明言之。又晋繁人之妻告平公云:‘妾闻为射之道,左手如拒,右手如附;右手发之,左手不知。’凡此皆古射学之源也,后人不能体认其理,所以射学渐失本源,就一发字与撒放二字上观之,便是古今射学之界限。其所以然处,只是勉强自然四字而已。惟古人能就弓力之轻重,配己力之强弱,以用其巧,使弓之本力毫无留蓄,以发现其自然之体,无一丝勉强,故为神妙。况‘射以观德’一语,便可想见古人从容自然光景。宣圣射于矍圃而观者如堵,必不如今人之开弓撒放,做出无限用力作势丑状可知。余从经传中参究其理,谓古射学之源必当如是也。”客乃点首。

    若以今人之撒放言之,当另有说焉。今人不言体用巧而止言力矣。凡执射,但言拉扯撒放,此外皆不知也。然姑就撒放二字言之,亦多未曾体认得到。既不可与言古之学矣,不得不就今之撒放二字而申明一说,为射家之准则也。尝闻今之言撒放,皆以为后手之出箭而已。然人皆不能如古人稳住前拳,丝毫不动,前后用力,大都轻重不均,所以箭有高低左右之不一。余从目疾中参悟其理。既言撒放,当以二字分用其巧,而以后手为撒,前手为放。何也?古人能不用力,今人不能不用力。然既用力,必须前手后手用力相等,庶与后人(注:后人两字与前句文意不合,当改为“古人”)前后手俱不用力之意稍合。余因目疾而悟得其理。既愈后,每试之,或前手放力略大,则箭必高;或后手撒力略大,则箭必低。惟前后两拳,以有意无意,分提而出之,无丝毫轻重,如权衡然,亦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所以鄙论于外功临了,特着一“匀”字,此字虽非古学,然到此地位亦非容易,学者果能认定其理用功,以天平悟出箭之高下,以使舵悟出箭之左右,知力在弓而巧在人之玄妙,即得之矣。既得之后,造诣纯熟,则步位身法,无论如何,皆是妙境。

    其所以然处,总因气归丹田,无使上冲之患;筋骨流动,无牵强之迹;而全身之力,皆贯于十指两腕,故自两肩以至足底,看去如毫无用力,舒徐稳静,纯是化境,正所谓由勉强以成自然,古今人未尝不相及矣。然必功夫造到极处,始能臻此大成。如不得撒放之精微,则内外功夫终未到也。射学至撒放,功夫尽矣,为诸法之总汇,如画龙之点睛,是以引古证今,反复详言,辞明理畅,毫无隐讳,总期学者一览会心,用功亦易,实有至理,非徒臆见误认也。

    以前虽有诸法之分,及至成功之后,止“静熟”二字尽之矣。惟内功到则静,外功到则熟;以静为体,以熟为用。此即如来拈花微笑时也.
内法八条:

养心
心至虚也,至灵也,一身之主也,肢节气血,无不随所运使,惟虑有所以分之耳。如扰乱,如忌怯,如放纵,皆病之大者也。有一於此,其心必分。若能入而专篤,功不间断,务求有得,则扰乱之病去。出而当场,如在无人之境,得失不存,则忌怯之病去。见大如见小,取易如取难,虽仓卒嬉戏,必加慎持,则放纵之病去。果能去此叁大病,而加以寡欲,则工效日增,愈久愈妙,几於神化,亦不难矣。夫养心為诸法之本,故居第一。
定志
志一则气动。惟视其所向何如耳。其向不正,则气亦不正矣。不正之病有四:一、骄矜;二、怠玩;叁、暴很;四、萎靡。骄矜,则气过强。怠玩,则气过弱。暴狠,则气过刚。萎靡,则气过柔。凡此皆内病也,非沉潜不知,非果决不改。惟善省悟者,必思所以惩窒之,激励之,而后中和可就。欲去骄矜,在思不如人处。欲去怠玩,在思不让人处。欲去暴狠,在思大失意时。欲去萎靡,在思大得意时。能如此定志,则终身有益;不能如此定志,则诸法无凭。故列居第二。



行气
气,即力也。宜上行,不宜下努。上行,则肩直臂强,容貌舒正,法也。下努,则面紫腰驼,神思昏乱,病也。惟善提气,则下努之病去矣。提气如伸腰同,腹虽嗅而呼吸自如,口虽闭而喉舌清和。若使语言不响,是闭气,非提气矣,不可不辨。但提气不宜过早,不宜过迟,必随弓而起,先提气而后开弓,则遍体有力(伸腰开气二比,真引人入胜妙诀)。故居第叁。



齐力
弓虽在手,用力必在全身。每见大力者,用弓反软;力小者,用弓反硬。何也?力之齐不齐也。夫岂不能齐哉,其病在体之不直耳。如足拗、腰弯、肩耸、肘屈、头仰,五者有一焉,则骨节不正。骨节不正,则气不贯,则力不齐。欲去此病,必须全体方正,上下肢节,坚执不动;气一提起,力自能齐;力齐而后开弓,始终屹如山岳,其中运用,方有无穷之妙(用力必在全身,力齐而后开弓,二语之妙,不知便宜多少瘦弱)。故力齐居第四。


引弓
射者,必俟力齐,而后可以引弓。引弓之势,有大双开者,有小双开者,有单推弓者,有单拽弦者。世以拽弦便,故皆拽弦,然多不能满。不能满者,其病在沾胸帖乳而下,而臂不得舒展故耳。欲去此病,必先立身正直,用小双开势,前手握弓,后手控弦,举离胸骨数寸,平平架定,提起气力,将前肘前去,后肘后来,勿用腕力,俱用肘力,缓缓平引入怀。引至八分满时,随将前肘挣紧,后肘夹紧,两肩齐开,将背骨挤合,一齐守定,弓满势平,神色不变,方為合法。合法自然入彀,入彀则穿札不难。夫引弓合法,功将半矣。故居第五。


固势
引弓后,架势既定,当思发矢。思发矢,必审的。思审的,必固势。然世多假作迟延,意在饰观,外似固而内实摇,势虽美而神已乱,及至矢发,反不如人,何益之有?欲去此病,必知量力。力有餘,则固势在开弓之后,内外运\用,愈久愈坚,如此最难。力不足,须固势在开弓之先。惟期并气集力,内外加劲,引弓不致动摇足矣。若使勉强撑持,筋疲力尽,安能审的?所以固在审先。故分固势在前,居第六。


审的
的有远近、大小、高低不等。射者,每皆不能如意,何也?未知审的之法耳。今之所谓审者,不过观望而已,实未尝审。夫审者,必审其的之远近、大小、高低之数。内度於心,外度於体,使箭簇与羽,皆直贯的心,无毫髮之差。运\神较力,影影跃跃,相应於心手之间,方谓之审,岂徒观望矣哉。所以审的之功,在固势之后,故列於第七。


发机
发机者,今之所谓撒放也。撒者,撒手往后也。放者,大指放弦也。二者法宜齐疾。若先放后撒,其病吐。先撒后放,其病脱。所以撒发之时,着与不着,其机皆发於此。故古曰发机者,是天机至神也。其节短,其势险,往往身势合法,而出矢不着者,发机误之也。其病维何?或内偪,或外推,或上飘,或下沉,或留滞,或纽剔。六病差失,皆在毫髮之际,人多不觉,察之在矢。夫外推者,矢多扬;内偪者,矢多合;上飘者多小;下沉者多盖;留滞多无力,纽剔多摇多坠。或曰验前手亦然,虎口紧则小,掌根起则大;左撇则扬,右撇则合,又何以辨?曰发机有此六病其失小,加以前手摇动其失大。欲去此病,宜细心度量,务前后加劲,不使畸重畸轻。发机时,前肘平推,后肘平撤,一齐用力,不爽毫釐。后手发,前手固,运於内,不动於外,斯无失矣。发机无病,然后可以言中。否则百美俱全,终是无益。但发机之法,至精至微,故合心志气力,引固审发,為内八法。学者宜静思熟习,自获其效。


上八条中,如引弓、发机二条,法在外者也,何以云内?不知二法虽在外,而运用二法之本,实由内出,故引弓必曰先提气,而后引弓;发机必曰运於内,不动於外。若以在外观之,必无内劲功夫,不但不能命中,且必有动容作色之弊。即如外法二十有八条,宜先论顶,而反先足者,盖谓运用气力,宜自下而上,不宜自上而下,故始於足,而终於顶。岂不知顶之為贵,乃反倒置之哉?总之内法外法,原係一贯,所以古今言法者,皆不及此,然欲為后学入门,不得不分晰明白,使知所从事耳。若功成法亦无矣,又何有他!
外八法二十八条:



一举足,必先对準身势而后立定。宜平、宜齐、宜开、宜稳、宜着力。宜以脛骨对的,不宜丁,不宜八,不宜虚,不宜靠,不宜斜拗,不宜以脚尖对的。若足不正,则全体不正;足无力,则全体无力,故当合法。若前后那移,皆诡遇也。不可信(一身之势,先起於足,是极有理法)。


膝宜随足,以自然為妙。若夫前曲后挺,内盘外圈,皆不如直。直则气上升而有力,不直则筋骨不舒,其势不能及远,且觉有勉强做作之病。


其病在现,吸肛(两字妙诀)则不现矣。若斜扭,腰使之也。腰正,则臀亦正,必不致於斜扭矣。



其病在鼓,吸脐(两字妙诀)则不鼓矣。若偏闪,亦腰使之也。腰正,则腹自正,必不致於偏闪矣。



腰為一身之要,如砥柱然。大凡柱偏,则梁栋俱不能正;柱软,则梁栋俱不能坚;柱动,则梁栋俱不得稳。务於未开弓之先,留心脊骨,使节节紧合,直如矢,坚如铁,不动如山,而后气脉可自足心透实顶门,全体俱有把持。运用诸法不难(盖身直方知气自足心贯顶,而劲便得手之妙)。世人於弓满时,至后那正,其法误矣。


开弓时,週身俱宜平直,惟两胯有让弦法。弓开将满,恐弦紧靠衣带,沾滞不灵,须将两胯前合一二分借势,不独弦不挽碍,且后劲易足,但不致弯腰现臀方妙。若挟抱小势不必。


两肋宜直对的心,不必言矣。但一举弓,势必斜扭,务要留心收正,方可开弓。更有一妙诀,在入彀时,乘合胯之势,将两肋微微展开,则肩背愈加劲矣。须细心探讨,自得其妙。


胸骨宜开宜展,不宜陷进。陷则臂偪而不舒,但胸无权。欲去此病,法在治肩。n


肩胁则胸必陷,肩耸则背必壅。欲去胁病,须向后开;欲去耸病,须往下吸。二法必留心练习,方能坚定。能后开,则两臂舒,而力始足;能下吸,则两肘平,而气始充。气充力足,而后胸开背紧;胸开背紧,而后弓圆矢疾。世云:前肩宜出,误矣。夫前肩一出,必於后肩不对,两肩不对,则胸背俱难合法。其误人不浅,切不可听(讲法处极畅怀,论弊处极明显)。

前肘
前肘有开弓之责(用一责字,便见不可怠忽),取要坚固。坚固而后开弓有力。发矢不动,然必肘窝向上加劲,方可坚固。若向下,则肱易曲,而力易乏。好事者误学新样,反以曲為妙,其愚甚矣。

后肘
后肘有拽弦之责,务要夹紧(二字乃后肘至宝,不可忽视)。夹不紧,则力不足。力不足,则后臂不稳,拽弦无劲,发矢不灵,故法以夹紧為最。但射者有平架挟抱二势,惟平架合古。能平架则胸易开,背易紧。学者宗平架,自易入彀。若挟抱则半臂不舒,难言法矣。

前腕
前腕惟宜平直,助左手握弓而已。(得情得理)。不宜推弓,推弓者,肘力也,若用腕推,则肘臂懈怠,纵无拽回之病,必有撇开之害。其误不小。

后腕
后腕亦宜平直,助两指鉤弦而已(有理有法)。不宜拽弦,拽弦者,肘力也。若用腕力拽弦,则后肘必有垂帖之病,更合后肩吐出,弦拽不来矣。但发机时,必须靠正少许,其势始平。

左掌心
左手握弓,掌心宜舒,不舒必挤痛;宜竖,不竖必酸软;宜侧,不侧必打袖;宜直,不直则矢出有大小之病(至当之论)。

右掌心
右掌心无他,惟将下叁指,蜷入掌心捏紧而已。鬆开则不得力,难正手腕。撒出时,宜平直向后,乃得法(不易之言)。

左大指
左大指上节,宜平起管箭,不宜捏下。次节宜压中指,不宜竖起。次节竖起,则虎口过鬆,而推弓不稳。上节捏下,则虎口过紧,而出矢多小(不差分毫)。

左食指
左食指亦宜平起,帮大指管箭。不宜捏下,亦不宜摸鏃。摸鏃则分心。

右大指
右大指鉤弦,宜正不宜侧。宜在次节中,不宜过下侧,则易落下。且肘不能起下,则鉤弦太老,而发机不疾。

右食指
右食指尖宜压,大指不宜压,指机指根,宜偪紧弓弦,微微靠正手腕(极得法)。否则,撒放不平,而且有碍。


项宜端正,务使两耳对的(是极),不宜偏。偏则眼视斜,而且认准不直,且骨节不紧。


口之两唇宜合,合则气不耗散。不宜乱动,动虽无碍,於射殊觉不雅(果然)。


人之精神,全用於目。目注於的,则精神亦注於的。注者,宜注的心(注的心叁字,是审的外决,不可忽略),若无轮廓方好。不宜看箭,不宜看手,不宜怒,不宜瞬,不宜呕,不宜斜视。且身心相应之秒,内外相合之符,总在此目,切不可忽略。


顶為六阳之首。其势贵正,不宜偏;宜微仰,不宜太俯,不宜让弦,不宜动摇(好头胸)。动摇则全体皆无主矣。

执弓
弓未举时,宜抱在胸前,不宜垂下。右手持箭迎鏃,交付左手,两手相并,立定养气。不可想像他物,耗散精神(是教人收)。

搭箭
两手宜出怀,平胸举起。执弓宜横卧,理扣宜双开,认扣宜两就,扣位宜平直,不宜或上或下(是教人取势)。

矢发
发矢当郑重。(郑重二字,妙处无穷),不当轻忽。一矢出,目不宜慌张,头不宜探望,前手宜速回弓,后手宜速出箭,持定以待,神色不动,胸中方有主见,且不落小家样子。

矢落
看矢落处,意在验法,不在倖中。所以矢落着亦不必喜,不着亦不必怒。着则宜思其妙,不可忘;不着宜思其病,须速改,再以次矢验之,自有进益。若意在倖中。则有不足观者矣(极有道理,非有着者,不知其妙)。

上外法二十有八条,皆自然成势,毫无做作情态,乃正直功夫也。凡有名人,无不从此攷证,无不从此演习,无不从此成功,实经验之良方也。今述诸篇,第恐同志见者,初未免视以為易,然不可因其易而忽略之;继又未免视以為难,然不可畏其难而苟安之。果然始终如一,自有相得之妙。随境而至,及有成效,似出性成,将无法之可名矣。
后附演习法四条

练週身架势法
欲练架势,自踵至顶,练以端正為本。须昼对镜,夜秉烛,前后左右照验,有病即改,久之自然合法。

练肘窝向上法
练前肘窝,须手抵壁上,缓缓改正,较以时刻,愈多愈妙。如是则筋骨坚硬,推弓时,自无疲软之病。

练眼力法
凡视的,恐有的大眼大之病。须以五色画圈,如的心大,远远放下,时刻注目视之。分别五色明白,使精神聚集不散。久之则惯,自无眼大之病矣。

练臂力法
力小者,恐持弓不定,难以审固。须平时用大力弓扯熟。射箭时,再用本弓,自觉力量有餘矣。若无硬弓,即以绳悬大石拽之,亦能生力。

演习说
夫有一艺,必有一艺之法。既无不全之法,宜无不精之艺,乃有能有不能者,岂果智力有不齐哉,要必工修之未尽耳。或曰:成功者,固贵乎勤,然而朝斯夕斯,祈寒暑雨,不惮劳瘁,曾亦有人,未见其稍加进益者何歟?不知学艺,固贵乎用功,而用功尤贵乎循序。射不演法,犹夫行不知径。识径者必计程,演法者必循序。果能循序而进,自可渐次求成。故善射者必先学身势;身势成,次学用力;用力熟,乃学开弓;开弓无弊便学架箭;调停方学撒放;撒放如法,再学审固,诸法皆成,始入圃审的。如此用功,自多成效。不如此用功,自无进益,又何怪乎用力多而成功少耶?故於诸法备载之后,复有演习之说。同志者从此加工,亦未尝非入门之一助也。
  (这篇说话,真是大家传授。学者从此入门,可谓出自千磨之炉,练成神器不难矣。吾辈当录诸墙牖,以為徒劳者鉴。)

骑射说
古来骑射无文,但谓人马相亲习而。即旁通御艺,亦惟六轡在手,如组如舞云云。夫曰亲习者,谓使人知马性,识人意,毋相拂逆已也。曰如组如舞者,谓使操纵和徐,缓急相宜,不致賁决已也。二说皆握其要,能如是以求焉,亦庶几乎驰驱之技矣。然此可為知者道,不可為不能者道也。夫人之不能骑射者,岂果不能哉!皆怯与忙以误之耳。怯则不敢驰,既不敢驰,又何由而亲习之乎?忙则无主宰,既无主宰,又焉得而和徐之乎?有此二病,復望其能骑射者,未之前闻。谚曰:南人乘舟,北人乘马。今以满汉合观,汉果不及满。何也?彼盖以其法童而习之耳。童而习之,人马自相融洽,安得不独擅其长。余尝游於亲王府中,往来甚广,习见甚亲,深得其旨,然总不外亲习组舞二说之意。此於怯忙二病对症,真至当不易之药石也。因述记之,為吾辈去其患焉可也。苟去其患,即可以使人人鼓舞振作,乐於从事矣,又何虑骑射之不精歟。乃附其说十有二条,於内外两篇之后,以备马步之全帙云。

骑马不难,惟在惯熟,自有妙处。篇中以怯忙认症,真千古铁案也。

分义
骑射十有二条,以马熟為主。马熟则身势活变,习射不难矣。故列骑法於前,射法於后,亦先难后易之意也。

择马
马必有德,而后可乘。顽劣虽战斗不宜,况取功名乎?夫所贵有德者,非必騏驥也。但行止缓急,悉由人意而已。马既良,何怯之有(有马者见此当悟)。

驯马
夫马良者多,劣者少,在人之喂养何如耳。水草不失其时固矣,而驯习尤必有方。如未见者,必常使之见;未闻者,必常使之闻。与之相宜者,使近而习之;不相宜者,必远而绝之。所以善驯者,首驯其德,次驯其力,则马无不良矣(有马者不可不知)。

御马
夫人在马上,心不可离马(心不离马,便是骑马秘诀)。马走时宜调和轡勒,或紧或缓,俱以从容不迫為主。马跑时须要双膝一样夹紧,如右紧左鬆,其马必偏左;如左紧右鬆,其马必偏右。盖轡在手,则御之以轡;手撒轡,则御之以膝,此其大略也。若他马,必先察其韁口而后乘之。

上马
上马宜轻宜捷,以超乘為第一;次则左手扌过鬃轡,右手据鞍心,左足沾鐙而帖鞍,右多妙鞍而验鐙(左足在膝二句有详)。久熟亦自轻捷可观,且更冠冕有度。
豪按:原文“右多妙鞍而验鐙”,原注“左足在膝二句有详”,其义费解,待订。

身法
马上身势,最以得腰劲為主。得腰劲,又以襠裹帖鞍為主。襠裹帖鞍,腰自直而有力,其餘总以不虚浮為妙。如两膝宜紧夹鞍头;两脛宜紧靠马肋;足踏鐙,宜浅不宜深;手挽韁,宜活不宜呆;臀不宜压马脊;踵不宜钩马腹。如此身势合法,习熟不难矣。

撒马
撒马时,不宜窝裡发脚,宜守定韁勒,领上马道,四蹄端正,走开数步,然后轻轻放轡,庶几人安马顺,弓矢调停(这总是老手)。

收马
收马必随其韁口,但不宜太促,不宜提起马头。必理齐韁勒,旁鬃分开握定,将双膊紧靠双乳,使腰臂膝手足,一齐用力,不鬆不动,不仰不俯,自然坚固无失(这总是作家)。

下马
下马宜利便。利者,出鐙欲速。便者,抽身欲疾。前无沾滞,后无妨碍而已。夫马,自上至下,俱各嫺熟,则射不难矣。

骑跨
骑与跨不同,骑者,襠裡着力,其法宜平射。跨者,臀少斜侧,其法宜下射。平射者宜墙把,下射者利地毬。

墙把
射墙把,宜侧左肋,让左臂前探少许,则胸开而弓易满,且雄伟有势。至於认準,各人自有心法,不可拘泥,但不宜射马脚(得稳)。

地毬
射地毬,宜跪左膝,让左臂,下探少许,则背舒而鞍亦稳,且着箭有力。认準时,须度马之缓急,亦以心法為主。但不宜对毬顶(得稳)。

杂忌
马跑开撒韁时,忌多鞭策,忌用两脚鐙繫马肋,忌两脚踹鐙站起探靶。持弓拈箭时,忌摹扣看扣。拽弦顾靶时,忌碍胸膝。对靶放箭时,忌太迟太早。射毕收马时,忌掛弓挽上。开弓忌卧,出箭忌抽(总是好说话)。

上一十二条,皆平时演习工夫,内而得力,外而可观,不得不由此精熟者也。至於当场纵马之时,开弓着箭之顷,势若雷霆,疾如风雨,又必以飞将军一十八字,為骑射之精义云。“胆欲大,心欲小,气欲闲,力欲窕,眼欲疾,手欲巧。”此一十八字,随善於骑者不可不知,故附於篇末,以补不逮云尔。

马步图说
马步图像,十有叁式,皆自京卫考正,且关係古今要紧法则。图以备览,原取作一对证,非徒饰观而已。其自踵至顶,无一点不合法,无一点不有用。须细细看玩,得其神势,即移於镜中灯下,摩拟彷彿,使在我全体架子,与他出一个模样。规矩始定,即与识者面谈,不过如此。

正体执弓势
此势宜看他内正外直,从容闲雅,一片精神,俱在含养不露中為上。至於执弓出箭,冠冕有度,又其次矣,然亦大方举动,不可不学。
  
定志认扣势
此势宜看他端庄静默,凝神相的,无半点惰色处為上。至於抱弓如怀月,理扣如摘星,不过是都门新样,略见大方而已,然学之亦有妙处。
架弓提气势
此势宜看他两手不高不低,两肋不偏不纽,腰伸脐吸,面正肩平处,然皆外相,易於看出。惟提气最难,须细看吸脐处,则见其妙矣!提气正在此时,不可忽略,切记切记!
  
合胯让弦势
此势乃旁取,非正像也。宜看他肩、肘、背叁处足后劲工夫,全在此时要紧。至於腰不软,臀不现,腹不鼓,膝不曲,虽是外相,非内力所在。然不可不如此,若不如此,则有病矣。

齐加后劲势
此势宜看他引弓到八九时,并气集力,胸腹腰肘,一齐加劲处,然后两肩可开,背骨可合,正是入彀一着工夫,当细心揣摩如式,则八彀有餘力矣。
  
引弓入彀势
此势乃正取,故不见让弦,宜看他胸骨开展,左右肩肘平直如衡,则背自合无疑,此入彀之正式也。学者须渐次加功,其妙必得。至於前手得力后归位,腰腹用劲处,俱有相助之功,悉宜留心。

撒手验法势
此势宜看他前手不动不摇处,乃画龙点睛,末后第一着工夫,正是古法云,后手发矢,前手不知之意也。至於后掌平出,不过取其中正之妙,若太猛,则又有失矣,二法俱是紧,不可轻视。

对面认準势
此势宜看他立弓平準,正而审的,不偏不倚,前后对针处,是要紧工夫,餘与他势同。
  
后肘得力势
此势宜看他肘不鬆,肩不吐,手不悬,乃最得劲处。其头、胸、背、腰、臀,亦宜揣如式。

领正撒马势
此势宜看他勒马上道慌不忙处要紧。至於手臂腰膝足,俱是得法,亦不可忽略。
  
平射墙把势
此势宜看他侧腰而臀不动,探臂而肩自舒要紧。其弓满直处得力,又在两膝间矣,当细察之。

低射地毬势
此势宜看他跪膝斜跨,让弦取準处,乃满洲家之熟中生巧式也。举之亦易,但右足不可挑鞍头,是要紧法则。
  
射毕收马势
此势宜看他从容收韁,两膊靠紧脇,全身一齐着力,不俯不仰,步步加劲处。不但惯家模样,而且令马之四蹄明白,永无颠躓之误。

上骑射四势,皆自京卫彷彿满式,至稳至便,毫无拟议者也。止自我辈闈场中,拔萃超群,最要留心。此外虽有多端,不过弓马嫺熟,自能贯通,不必备於是册内。
发表于 2012-5-23 0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好长啊!
最近正准备玩弓箭呢,这个能帮我大忙!
baniha!
发表于 2012-5-24 1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下来  以后细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11-22 02: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