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
- 注册时间
- 2011-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积分
- 1101
|
楼主 |
发表于 2012-6-6 0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的武侠小说,为了吸引读者,书中的侠女全都十分漂亮,玉娇龙则更具北方民族女子的特殊魅力。故事刚开始,在北京居家时,她是九门提督玉正堂的千金小姐,“乌黑的发上戴着个珠子穿成的蝴蝶,在灯影里不住颤动着。细条的身子上穿着件葱心绿的缎子旗袍,上面绣着红花,袖头露出点儿银鼠里子,大襟上的第一个钮扣上佩这一串珠子,是翠玉琢成的,垂着金穗子。两个金耳坠也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这位小姐真似一条美丽而神秘的金龙一般。”对这位美女,作者从她第一回出场起,不断反复地渲染:“小姐的容貌比衣饰艳丽”;“真漂亮!画也画不了这么好的美人,简直是天仙!”;“这位小姐在老年人的眼中是端娴、安静,在中年人的眼中是秀丽温柔,而一般与她年纪差不多的人,又多羡慕她举止大方。”;她还“知书识字,才学挺高”,闺房里充满淡雅书香,隔扇上嵌着许多小姐自己的书画。在写尽玉娇龙美丽的同时,还充分显示出作为旗人家的闺女,她严格地遵守着旗人的伦理家规:“一早起来晨妆甫毕和每晚临睡前,还必须给母亲问安行礼。”;年满十八岁时,梳上了头,换了装束,等待父母之命谈婚论嫁。如果只是如此写下去,小说直向言情方向发展,无甚新奇的地方,作者编写故事的独特之笔,就在他于言情之中,加进了武侠,又于武侠之中,加进了言情。《卧虎藏龙》里,玉娇龙故事极具吸引力的是这位雍容华艳的贵小姐,还有着令人惊讶的另一面:她以不为人知的神秘行踪,在京城只有星月微光的深夜,穿着青衣、骑着青马,去铁小贝勒府盗走宝剑、在土城为救师娘碧眼狐狸而杀死官捕,将京城闹得人仰马翻,白天却像没事人一样的安闲,所作所为,无人知晓。而她心中却又深藏着难言的隐痛,在夜深人静时,神情凄惨地哭泣,“阖宅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心绪更没有人晓得。”故事越写越新奇,从小说第五回,才开始倒叙往事缘起。
原来,玉娇龙前十几年住在遥远的新疆,因有旗人与汉人习俗不同的家庭背景,曾得到过家庭教师特殊传授的武艺,独具“有点儿男子脾气”敢作敢为的性格,书中第五回,描写她在沙漠风沙中遇到强盗时的英武形象是:“小姐头上蒙着白罗头巾,身穿银红色绸袄,水蓝色绸裤,她抢了贼人的一匹高头大马火焰驹,手持‘断月’宝剑,正在这莽莽的沙漠之上追杀贼人。”,这简直与前回书中见到的端庄闲雅的富家小姐判若两人。更离奇的是,随后,她竟然与抢劫她的沙漠大盗罗小虎发生了一段浪漫的、永远不能联姻、却又永远不能忘怀的恋情。回到北京,凭着她聪敏过人的才智、一身超强的武艺以及旗人姑娘在家中的特殊地位,玉娇龙以双面人的形象,与前卷《宝剑金钗》中的侠女俞秀莲完全不同的行径,任性斗气地挑起了种种令人瞠目的举动,还杀了无辜的人,几经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之后,这位文武双全、美丽而神秘的侠女,终于,巧妙得让人意想不到地挣脱了富贵家庭的羁绊,又狠心地与心爱的情人永别,独自一人重新走进新疆大漠深处,成为武侠小说中未曾有过的远离尘世的天涯侠女,进而引出下卷《铁骑银瓶》她最为凄惨的悲剧结局。
对于这位侠女,作者倾注了无限感情,费尽心力地设计,让她短暂的一生,享尽了福,任惯了性,也受够了苦。玉娇龙最突出的性格是一个“独”字。玉娇龙任性随意,比十三妹更加独断独行,她独往独来,没有同伴,也不听任何劝告,决不为别人所左右。这与她高贵的旗人家庭出身密不可分,父亲在新疆且末县是钦命所差的领队大臣,尊贵无比。在边疆、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这个天真活泼的旗人小姑娘,“七八岁之时就爱马,只要她的父母一时看不到,她就跑出宅去,见了衙门的马,她也不管是谁的,解下来,她一蹿就能骑上去,到城外跑半天,非得累得一头汗才回来。起先她也由马上摔下来过,可是到后来她的骑术也精了,最出名最劣性的伊犁马她都敢骑,而且驰骋如飞,控驭自如,衙中和营里的人没有不佩服的。”于是,她会骑马,会拉弓射箭,还时常跟随父亲在山林里打猎。九岁时,父亲为她请的家庭教师,原只应教她读书习字,却瞒着她父母,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偷偷地传授她武艺。几年后,逐渐长大的玉娇龙,不但学得经史、诗词、绘画、书文,也学得了武术。十一岁时,私窥了师父秘藏的《九华拳剑全书》。十四岁那年,师父要根据这两卷奇书,教玉娇龙一套新奇的剑法,并对她说:“你的武艺可以说是完全学成了,再将我教你的那套剑法练熟,你就可以做一个女侠了。”也正是从这时起,玉娇龙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更加充分地发展了。她对与师父的特别关系,十分警觉、慎行,甚至有连师父也未成想到的算计:为了不受师父掌控,她不露声色地设计将师父秘藏的剑法奇书弄到了自己手中;借着已经长大,就不再跟师父学习了;对师父后来带到新疆的“师娘”碧眼狐狸亦有防备,不但未受其制约,还强过她一头;师傅病死后,她去师父坟上,见到师父留在碑文上的诗,她很轻视师父说:“真是个酸书生,无用的人!”。
在荒凉的大沙漠里,凭着骑术好、剑法精、宝剑利,很快杀跑了众多企图抢劫的贼人,当她一个人策马前行时,“她心中想:听说哈萨克的女子和蒙古姑娘,全都头梳两条小辫,自由自在地行走于沙漠,游猎于草原,现在我也这样打扮,有谁能认识我?我为什么不趁着这时到处去玩玩,试试我十载刻苦学来的武艺呢?”就在她想凭自己所向无敌的武艺,不雌伏深闺,而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时,年已十六的她,意外地遇到了雄壮健美、唱着昂壮歌儿的男子,这个男子叫罗小虎,是横行沙漠的大盗半天云。两个出身、经历、教养完全不同的年青人,在茫茫草原上,火热地相爱了。玉娇龙说:“我虽是个富家小姐,但是我最喜爱天涯落魄的英雄!”两人对这种爱恋都满怀激情、无限痴迷,可是,现实中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又使她以后的一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悲苦代价。
因为她生性崇尚自然,不愿与表姐们一齐读《女四书》,使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迷恋上勇武矫健的绿林英雄以后,他们共卧沙漠,对倾心曲,结下盟誓。罗小虎幻想与玉娇龙一起去走三山五岳;而毕竟是贵族千金的她,则要求罗小虎致力前途,改变身份,得了事、有了出身,再来她家求婚。当勇莽情深的罗小虎一次次冒险来与她会,她为一边骑着马,一边唱着悲曲,不顾一切地向她奔来的情人销魂;却同时又为之神伤,她责备他依然为盗,太没志气,恨他不长进。她厌恶安排给她的正在官场青云直上的丈夫鲁翰林,利用她高超的武艺与独特的个性,极力向这场婚姻抗争;对罗小虎这个魁梧刚强、英俊多情、飘零不幸的人,给予了无限深情。但是生在极重伦理的旗人家庭,她不能、也不愿违抗父母,而罗小虎却痴情地、不顾一切地永远追求着她。在玉娇龙出嫁给鲁翰林的迎亲路上,罗小虎犹如一只猛虎,直奔喜轿,大闹京城。在救助陷入绝境的玉娇龙的《卧虎藏龙》第十二回,作者写下这对生死爱恋的情人,难舍难割却又无可奈何,声泪俱下的一番悲痛对话:
罗小虎又悄声说:“我晓得你,虽然我已替你这么办了,你一定还是不愿跟我走。你是舍不得离开家,你也不能受外边的苦,我又怎能勉强你?”他叹了一口气,又说:“你记得早先在沙漠里咱们说的话吧?也许你早忘了!”
玉娇龙瞪起眼睛说:“我凭什么忘?只是,现在我母亲还没死,我哪儿也不能去!”说完低着头又呜呜痛哭。
罗小虎拍着她的柔肩,说:“不要哭!哭还是什么英雄?”他发料一会怔,又说:“我走了!…… 你放心,我不能再胡为,也不能再鲁莽了,可是我也绝不能做官,我也不想做官了。好!如果有缘,咱俩再见,你记住了,你纵使变了心,我罗小虎这生这世也绝不能变心!”……
玉娇龙却又焦急、凄惨地叫道:“小虎!你回来!”……玉娇龙扯住罗小虎,悲哽着说:“你放心吧!我永远是你的,无论迟早,咱们还能见面!”
…… ……
罗小虎说:“其实你现在就是跟我走也没什么,字据已经烧了,他还能将你家里的人奈何?”
玉娇龙摇头说:“不!你还是不深知道我,我知道我自己,我不该生于宦家,我又不该跟你……你的遭遇是太可怜了!也被我害了这许多日,可是,我望你还得自强、上进,不可以灰心!”
罗小虎的脸色变了变,心中又烦恼又气愤,就摆摆手说:“别说了!这里不是咱们谈话吵架的地方。今天的事已办完,我走了,也许我出不得这宅子就得死!”……
这便是玉娇龙与罗小虎无法逾越的、充满悲情的历史宿命。就这样,两个深爱的情人,只能各自带着自己的坚持,干了一系列令人惊心动魄的行动。玉娇龙终归是不同常人的玉娇龙,在努力摆脱社会束缚的绳索后,选择了孤独地、永远地飘泊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卧虎藏龙》的末章,这位向往独往独来的旗人女子,在父母过世后,使用舍身还愿跳崖的奇计,冲出了贵族家庭的牢笼,舍弃了曾经的富贵荣华。与所爱的男人,最亲密地接触、绮梦重温、酬情尽义之后,即作最后决绝,独自一人走向远离凡俗、可以由自己任意作为的荒漠。
当喜爱武侠小说的读者们,热切盼望作者在下集能有美满结局时,《铁骑银瓶》写得并不尽如人意,有些拖沓,玉娇龙成为春龙大王,以及与他们下一代的故事,更显离奇,不如前书贴近现实生活。但漫卷全书的悲凉气息,却更具人世沧桑感,让玉娇龙与罗小虎凄凉地在荒漠雪地死在自己儿子怀里,而不能相认的悲剧结局,极其催人泪下。通过他俩旖旎哀怨、可泣可歌的故事,作者所要强烈表达的意思,由他俩的儿子铁芳在《铁骑银瓶》结尾时说出:
铁芳慨然说:“我父亲杨小虎一生漂泊江湖,没有登过高亲门庭,没有入过簪缨的行列。我的母亲虽是生长在宦们,是一位小姐,可是那位小姐玉娇龙,早就在妙峰山投崖尽孝身死了。后来生下我的,出玉门关去的那不是她,那是龙锦春,是春龙大王!”
…… ……
铁芳说:“我觉得走江湖,历风尘,行侠仗义,才是接续我父母的事业,才能够称为正途!”
这是作者经历人生沧海之后的寄托,隐身武侠小说创作中的王度庐,十分难能地通过这位与众不同的旗人女子,用此类小说未曾写过的悲情故事,回荡起蕴含其中不为人知的自己时代与民族的悲怆旋律。
三 浓墨重彩 给渐行渐远的旗人慨然存照
满洲八旗将士自甲申年间(1644年)从龙入关,进入北京,清朝皇帝将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划为八块,设八旗驻地,只让旗人居住,余则全部逐出。这些原本在东北白山黑水间,世代以鱼猎为生的旗人,改为依据统治民族的特权,长期在北京皇城根下,给皇帝当差,靠吃铁杆庄稼——每月领钱粮吃米——为生,既不务工,也不务农,还不能离开京师一步,如此这般,一、二百年下来,旗人成为京城土著,他们的关外生活习惯多有改变:自己的满语、满文已然丢弃,改说一口悦耳动听的“京片子”;“拙于经济”、又常年闲适的首都城市生活,致使街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素无一技之长的人”,这些“北京城的老哥儿们”,多已不再臂架猎鹰、骑马射猎,而改为成天提笼架鸟,出入戏馆、茶楼,悠闲享乐,更有恃勇寻衅,在街面上逞凶。社会承平日久,腐败恶习日益滋生,随着岁月流逝,一个曾经强悍尚武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生变异,以致丧失了十分英勇搏击的生命活力。
清代染指小说创作的旗籍作家,直接将这些北京旗人形象先后写进作品里的,最早有乾隆年间和邦额,他的文言小说集《夜谭随录》中,名为《三官保》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居住在安定门的满洲旗人三官保,他“负气凌人,好勇逞力”,“邻里畏惮,号为花豹子”,其第一个故事是这样描写的:“佟大言曰:‘汝既称好汉,敢于明日清晨,在地坛后见我否?’保以手抚膺,双足并踊,自指其鼻曰:‘我三官保岂畏人者?无论何处,倘不如期往,永不为人于北京城矣!’……保大笑曰:‘我苟惧打,岂敢复来!任汝鼠辈所为,但一皱眉,一呼痛,非好汉也!’”在对手将匕首刺其股,当“皮翻肉突,血流被踵”时,“旁观者无不蹙眉啮齿,代为不耐,而保谈笑自若,似毫不痛楚然。”虽系文言,却将一个既保存北方民族崇尚武勇的剽悍性格、又染上市井流气的“好汉”形象,描绘得跃然纸上。通过几个故事,叙述官三保自恃勇力,纠结同党,“睥睨一方,成为土霸”;临了,则写三官保于一夕间,“幡然而悔,遂折节读书,永不复语力”,最终“为羽林军,从征缅甸,阵殁,年甫二十有零”,篇末并载恩茂先的评赞:“一跌辄悟,改过如决,若三官保,真勇者也”。据作者于全文开始时称三官保为友人景禄之表弟, 其故事是朋友告知的。这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旗籍作家对活跃于京师街头的一类旗人的写实描写,作者在叙述三官保“刚勇自恃”的硬汉故事时,具有多重态度:膺服其“以极苦事,不稍挫”、谴责其“纵横无所忌惮”、赞扬其“改过迁善”,三官保所葆有的男性阳刚之勇,表达出这个一贯尚武民族的作家,对继续发扬民族真勇精神的一种殷切期望。
晚清,满洲镶红旗的没落贵族文康创作了评话小说《儿女英雄传》,这部小说开宗明义说过:“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相当明白的话语。全书男主人公安龙媒,是正黄旗汉军安老爷家的一位怯公子哥儿,在家养尊处优、出外不喑世事,救父途中遇难,得遇女主人公智勇双全的侠女十三妹,仗义相救,这些故事,写得情节精彩曲折,人物生动形象,语言运用了“响亮的京片子”,更是十分成功,“悦来店”、“能仁寺”等章节,特别受到读者欢迎,被搬到戏剧舞台上演不衰。可是,其余的故事,描写双美均嫁安公子,共助安公子追逐功名;甚至为表现“作善降祥”,竟有“何老人示棘闱异兆”的情节;结果安公子“满路春风探花及第”,位极人臣,《儿女英雄传》就是这样成败相掺地塑造出弃武从文、走科举仕途的八旗仕子,失去了阳刚之气,民族精神已经异化了的另外一种类型的旗人形象。全书情节发展中,虽涉有对科场舞弊、官场腐败等现象的揭露,但由于作者的正统道学思想的不时流露,诸如安排“何小姐证明守宫砂 安老翁讽诵烈女传”等等内容,充溢着八旗道学老夫子的陈腐之论。
到了清末改良主义盛行之际,北京也有办报的旗籍作家,为宣扬改良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反映京师旗人生活的京话小说,力图“开通民智”,“赏善罚恶”,内容多是专门揭示“社会之怪现象”,为了说明“国势愈危而人心愈坏”,其目的是“以辅助政府为天职,开通民智为宗旨”(《小额社会小说》书前载德洵:《社会小说序》)。例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初五发行的社会小说《小额》,作者是旗籍报人作家松友梅,小说先在《进化报》连载,用道地的北京旗人土语,写出“庚子以前,北京城的现象,除了黑暗,就是顽固,除了腐败,就是野蛮,称得起甚麽德行都有,老实角儿是甘受其苦……”的种种情景。主人公小额是个放高利贷,专吸旗人之膏脂的地痞,与手下的碎催青皮连等人,在街面上横行霸道,忠厚善良的伊老者挨打受气。书中的故事几经周折,最终,小额改恶行善。除了主要描写充满霸气的小额、质朴厚道的伊老者两个不同类型的旗人形象外,还提到了一个故事的转折性人物——人称明五爷的明保,他为人直爽公正,慷慨好施,专爱打抱不平,是另一种北京旗人的类型。作者叙述道:“您猜这位救命星儿是谁?是小额一个老表叔,此人姓明,当护军参领,人都称他明保明五爷。住家在西直门沟沿儿,家里是一个市世家出身,明五爷的老人家,当过一任热河儿的都统,很有几个钱。明五爷为人,极其的公正,口直心快,慷慨好施,外带着专一爱打个抱不平儿。在这个短篇的社会小说里头,总算是第一的人物啦!(也得出来一个好人啦,这些日子所叙的,类如青皮连、胎里坏等辈,真没有一个够人格的,临完啦再要不出来一个好人,也真不像话啦。)皆因性情耿直,永远不懂得应酬钻干,所以一个护军参领,就老了隐啦,不然副都统早当俗啦!”只是,作者仅将明五爷作为调解小额与伊老者矛盾而出现,没有展开叙述明五爷的其它故事。
民国以降,以大手笔、大篇幅成功描写出清代旗人群像的小说作家,当数王度庐。在北京生长起来的王度庐,深受故乡民族文化的薰陶,十分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当流落到沦陷区的青岛,无奈之下开始进行武侠小说创作时,1938年11月16日起在报纸上连载的“鹤—铁”长篇系列小说,就是以故都北京为背景,书写发生于前清时代的武侠悲剧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北京的无限热爱,曾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盛赞作为一朝帝都的北京说:“你瞧这街上有多么热闹呀!到底还是北京。我瞧天底下的所有的地方,哪儿也没有北京好!”小说里,作者以浓墨重彩,尽情描绘老北京的胡同街市、风景名胜的美景,不但写出最繁华的街道,俗呼为东单、西单、鼓楼前,成天有着熙攘的人群,还写到齐化门外护城河边,坐小船悠悠地逛二闸;在上元佳节看灯会上满街的花灯;去东岳庙、妙峰山烧香等等,均写得热闹异常。此外,到戏园听戏,去八大胡同寻欢,也不乏有细致描绘。而对京师旗人独有的旧俗民情,不论是家庭的常态,应酬的方式,还是语言的问答,人情的冷暖,包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仪式,全都一一有着精彩的展现。当然,最成功的是活跃其中的北京旗人形像,值得注意的是,创作出明五爷式的人物——德啸峰,在其“鹤—铁”系列小说中,尤其在《宝剑金钗》中,这位德五爷有着详尽突出的表现,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难得见到的具有慷慨义气的清代旗人形象。
《宝剑金钗》的主角虽然是侠士李慕白与侠女俞秀莲,德啸峰只不过是他们故事发展时的关键人物,亦可谓之配角,但作者的用笔并不少。直至续写的《卧虎藏龙》里,德啸峰家与玉娇龙家皆在旗,“本是老亲”,玉娇龙和罗小虎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每到紧急关头,也总有德啸峰出来帮忙。明显看出,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王度庐对自己“心地朴厚”的父老乡亲十分诚挚的缅怀之情。德啸峰初出场时,自报家门说:“兄弟名叫德啸峰,是正白旗满洲人,现在内务堂上当差;因为平日也爱好武艺,喜同镖行朋友、护院的把式们结交,所以有人送给我一个绰号,叫铁掌德五爷。”这个清末的地道旗人,三十来岁,本身武艺不算高强,只是铁沙掌打得不错,生性又慷慨好交,遂在北京街面上得了个小小的名声。此种存有尚武精神民族特质的生性,使他一见到武艺高强的人,就想与之结交。一个偶然机会,“李慕白与魏凤翔比武时,他曾在旁看着;那些人里只有他最高兴喝彩”,因为独具眼力,击赏李慕白的武艺超群,德啸峰就主动地与他交上了朋友。李慕白后来见到德啸峰铁沙掌打得不错,也佩服说:“大哥的掌法真好,真是好气功!”时,德啸峰却诚恳地说:“得啦,我在别人眼前还可以,在你眼前我只是见笑罢了!”,“你要称赞我的掌法和气功,还不如称赞我的眼力。”,“我在沙河城见你与赛吕布魏凤翔比武时,我就看出你受过名师的指导;……”按说他们不过是萍水相逢,谈不上深交,可是在李慕白初到北京之后,德啸峰一再鼎力相助,感动得李慕白认其为“毕生第一知己”。于是,这位外乡的青年侠士,凭着剑法精通和高来高去的功夫,名扬京城;两人也成了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盟兄弟。
德啸峰曾自诩说:“我德五生平交朋友,最是赤胆热心”。此话真正不假,李慕白“一向在乡下读书,没到外面闯练过,来到北京,一个朋友也没有”,德啸峰冒着炎热酷暑,亲自到李慕白住店探望说:“我今天是特来看你”,知道李慕白在北京求职尚一时无着落,劝慰他道:“兄弟你别着急,慢慢地自有机会。没事时我来找你,或是你找我去;咱俩下下棋,听听戏,或者逛逛胡同都可以。总之你不可整天在屋里瞎烦恼,因为那样,你就是钢筋铁骨,也得坏了!”德啸峰不仅陪李慕白一起逛胡同、听戏、游二闸,尽朋友之谊,让他散心。甚至想到李慕白“谋事无成,手头必感不裕”,又特意以写信的方式,随信赠给李慕白一百两银票。既不是大官,也不算富人的德啸峰,能够如此慷慨大方、热诚助人,在当时尚存北方民族讲义气、重情谊的旗人中出现,并非偶然。德啸峰并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他只是真诚地崇尚武艺,看到李慕白亮出超人武艺后,他曾欣慰地说:“这样看来,我的眼力还不错,兄弟你真是当世一位奇侠!”德啸峰看重的是侠士的勇武与荣誉。
在北京街面上饱经世事的德啸峰,对于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李慕白,总替他担着心,一次对他说:“我怕你昨天因为酒醉,闹出什么事来,所以我才出城来。我还特意在车上带着一口刀”。当德啸峰要出官差离开北京时,又曾“和婉着劝他说:‘你一个人在这里,街面上又不熟,他们要暗算你,你都不晓得。所以我劝你在此时,锋芒不要太露。’”不幸,正当德啸峰不在北京,李慕白就因恋上妓女纤娘,被对手陷害,叫九门提督衙门抓进了牢里。德啸峰回京后,立即到狱中探监。“本来德啸峰一个内务府当差的,平日不认识多少有权势的人”,为了救李慕白,他去找铁小贝勒求助;正遇上对手也在,当他表示:“我敢拿身家担保他!”时,对手威胁说:“你当着官差,家里有妻儿老小,若叫李慕白这么一个人,把你牵累上,弄得你家破人亡,那才不值得呢!”德啸峰听后,“心里十分气忿,也冷笑说:‘李慕白跟我虽然相交不久,但他的为人,我确实敢作保。’,‘我不怕他牵累我,我敢担保他;这官司完全是冤枉!’”一连串铿锵有力的话语,掷地有声,不愧是著名的慷慨仗义的德五爷。当然,说话当场,德啸峰明知自己没有势力、武艺不如对手;回家后,还有些后怕;随后,也差点遭了对手的打劫。幸亏有铁小贝勒的护庇,李慕白得以出狱。德啸峰仗义助人,甚至不顾自身安危,既写得高尚,又写得合情入理。
旗人讲礼、讲面、待人接物热心周到,表现在李慕白对俞秀莲既爱恋又远离的纠缠中,尤其突出,“真不知费了多少心,着了多少急”。德啸峰及其老母亲与太太,都是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热心人,为要撮成这段良缘,他们全家人对俞秀莲的热情接待,实在令人感动。当父母先后去世、未婚丈夫不知下落的秀莲姑娘,“正发愁着茫茫天涯无处可去”时,德啸峰毅然将俞秀莲请到他家去住:“德啸峰的母亲一听说秀莲姑娘身世孤零,心中也甚怜爱,十分诚恳地招待。那德大奶奶更没见过这样的美人儿,又是喜欢,又是亲热。”面对李慕白因秀莲有未婚夫,为避嫌疑而不见俞秀莲,直爽的德啸峰责怪说:“李慕白也太怪癖,要想永远不见俞姑娘的面,哪成呢?”为了成全他们,德啸峰费尽苦心。可是,当俞秀莲为报父仇杀了仇人,其未婚夫也因替李慕白杀了对手,受伤而亡之后,李慕白却仍然要坚持礼义,推脱掉俞姑娘,并宣布马上离开北京回家乡去,真让德啸峰看着焦心,觉得简直不可理喻,在第二十七回里,用了大量篇幅,详尽描写热心直性的德啸峰,费尽口舌,一再推心置腹地劝导,他坦诚地对李慕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你我的交情说不着什么叫帮助,什么叫感激。我德五生平交朋友,是赤胆热心,尤其是我对于你,敢说曾有几次,拿我的身家性命来维护你!”,“我跟那位姑娘本不认识,我把她请到北京来,是为与你见面。可是你始终躲避着人家姑娘,教姑娘在我家住着,并且险些给我惹出官司来,你完全不闻不问,将来可叫她怎么样呢?难道永久教她在我这里住着吗?也不像话呀!要说由着她到别处去,她现在是父母俱死,未婚的丈夫才有了下落,可又没了性命。婆家既不相容,娘家又没有人。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就是会使双刀,不怕强暴,可也不能永久在江湖上漂流呢!”句句话入情入理,而“李慕白只是点头叹息,却不说什么。德啸峰心里实在有些气愤,就想:你这样的英雄,竟不知痛痛快快地把这件事成全了”,于是又说道:“大丈夫做事总要体念别人,不可净由着自己的脾气,把好事往坏里办。现在只要兄弟你一点头,俞秀莲那里由我们去说,就是将来办喜事找房子,一切都由哥哥给你办。”,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人人称道的这位侠士李慕白,依然固执要走,直让德啸峰“跺着脚说:‘兄弟,你可真急死我了!”李慕白既是一定要走,德啸峰仍冒着大雪恳切地驾车出城送行,心里虽也担心仇人们以后会来惹事,自己一人难以抵挡,却什么也没说,慨然而别。王度庐一路写来,《宝剑金钗》中,虽然主要是叙述李慕白与俞秀莲的侠情悲剧故事,德啸峰只不过是为他们穿针引线,但是,相比之下,热心直性的德啸峰,要比矫情的李慕白更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尽管作者笔下写尽了德啸峰的慷慨好交、仗义助人,却也写出德啸峰为此而吃苦头,在街面上,他不是成功者。李慕白走后,果然,受到他们仇家的陷害,德啸峰被关进了刑部大牢。为这场官司,铁小贝勒曾叹气说:“德啸峰那个人太好交朋友了!对朋友的事他是不管轻重,全都热心给办。譬如那杨骏如,此次他实在有私买宫中之物的嫌疑;德啸峰倘若不出头营救杨骏如,他也许不致被拉到里头。”,“他这官司若想洗清楚了,大概很难;不过我敢保证,绝不能叫他因为这件官司就死了。”当德啸峰面对着要发配到遥远的新疆,抛家别子,往冰天雪地中,去度罪犯生活的时候,“他不但不难过,反倒脸上现出笑容,仿佛十分欢喜。就听他说:‘这可好极啦!借此机会我可以到新疆去玩一趟。不瞒兄弟你说,我们旗人平日关钱粮吃米,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到外面去玩。而且国法也不准私自离京。所以我们旗人,十个之中倒有九个连北京城门也没有出去过的。我虽然出过几趟外差,可是也就到过东陵、西陵和热河承德。’‘现在好了,不是说要把我充发新疆吗?我觉得再远一点都好,我可以穿过直隶,走山西,入潼关,过西安府,走伊凉,直到新疆。什么太原府、黄河、华山、祁连山、万里长城、玉门关,我都可以路过玩玩,增长些阅历,交些朋友,有多么好呀!’……说毕,德啸峰在铁窗里不住哈哈大笑。李慕白看他这种笑,还是真笑,不是勉强的笑,自己倒真敬佩德啸峰,觉得他这种畅快、旷达,实为自己所弗如。”是的,这样乐观豪情的话语,只有旗人德啸峰才能说得出。八旗制度,原本是适宜作战的兵营编制,延循二百多年,成为太平时期束缚民族发展的特权,不事生产,不善经济,八旗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德啸峰身受束缚,深感自己个性受到拘束,产生这种要行走天下的想法,正表现出从白山黑水间闯荡出来,曾经融于自然、如今仍热爱自然的满洲民族本性。此种在逆境中所具有的乐天精神,是在八旗子弟书的一些段子里,常见到的旗人善于苦中作乐的幽默天性;也是吾师吴组缃先生曾经说过老舍有“一种难言的苦趣”。王度庐为德啸峰增写的这一笔,使得这位侠骨热心的旗人,形象更加充分饱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