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4333|回复: 11

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5 21: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使用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相关问题学界虽有论述,但缺乏系
统研 究 . 根 据 有 关 史料 分 析整理了清代兵备中弓箭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分析了清廷对弓箭进行
有 效 管理 的 一 些 制 度 等 .现实中这种研究对保护或复原清代弓箭制作工艺仍有很大帮助.



引言
清朝 是 中 国传统弓箭在兵备中的地位由高度重视到衰落的转折时代.虽然早在明代火器已被大量使用于战争,但崇尚骑射的满族人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弓箭,而是看重满族人弓马骑射的民族传统,加大弓箭在军队的布防和操练.在清朝初期清兵与明兵多次对决的重大战役中,满族骑兵常常击败拥有大量火器的明兵.但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人侵和火药武器的普遍使用,传统弓箭被迫退出了战场,从此也结束了传统弓箭在中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弓箭 在 清 初兵器装备中从极高的地位到最后被迫退出战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史上的终结篇.这个从极盛到消亡的转化过程反映了中国传统冷兵器与热兵器竞相发展的历程.对清代弓箭制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史上重要环,对此前人虽有一些关注,但系统研究较少.另外,清代满族弓依然是传统的复合牛角弓.在清代的文献里不仅记有制作弓箭的方法,还配有弓箭的绘图,以及兵部配备弓箭的数量、价格等.这些重要资料是我们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所找不到的.此外,对清代这些史料的发掘,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历程,还能有效地印证、补充笔者对自清代传承下来的满族牛角弓制作工艺的调查,进而还可以为现代的弓匠复原种类繁多的清代弓箭提供帮助.

1 清代对弓箭的重视
清代 对 弓 箭的重视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弓马骑射是满族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是因弓马骑射为满族人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清王朝诸多皇帝对弓箭的重视,以及清代武举考试中重视弓马骑射的传统中均反映出清代弓箭在兵备中的重要地位.
1.1 清王朝重视弓箭武备
辽 、金 、蒙 元都是拥有强大骑兵而人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擅长弓马骑射.兴起于长白山麓,以狩猎为生的女真族(建国后改称满族)亦如此他们在祖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率兵南征北战,建立了满洲.清兵能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很多,从兵器装备上看,他们能有效发挥弓马骑射的本领是获胜的一个重要
收稿日期:2001-07-15
作者简介:仪德刚(1911').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王要从事物理学史、技术史等研究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方面.
清 初 太 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组建骑兵后,
在野战中,常凭借弓马骑射机动灵活的各个击破和侧
背迁迥的战术取胜.清初与明朝两军的第一次交锋一
一“抚顺之战”,即以清兵全胜告终.清兵与明朝军队
的第二次交锋“清河之战”,明军亦以上千名炮手,外
加数量众多的弓箭手守城,但也没能抵挡住清初官兵
的攻城气势,全军“万人皆没于阵”.C}2善于弓马骑射
的清兵与拥有枪炮队的明兵作战之所以能取胜,常因
为满族人发箭频率比技术不甚成熟的明军枪炮手发
弹频率要快.在明兵点火发射后还没来得及装第二颗
子弹前,清骑兵已杀至阵前.
清朝 帝 王 多以“弓矢夺天下”为祖训.如崇德元年
(1636年)十一月,皇太极征外藩时,下谕强调骑射的
重要性时说:“联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当熙宗及
完颜亮时,尽废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
恐子孙效法汉人,谕已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
遵守,以讫于亡.我国娴习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
往者巴克会达海等屡劝联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联惟
宽衣博衰,必废骑射,当肤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
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C22
皇太极告诫臣民不要忘记练习骑射的祖训.
又崇 德 二 年(1637年)四月,皇太极再次强调练
习骑射的重要性:“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
耽宴乐,则武备废弛.联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
卒.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C22
顺治 二 年 (1650年)三月,世祖福临也强调:“我
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至克捷,皆资骑
射.今幸荷天麻,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
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造精良.”〔3〕强调在太平之
时,亦勿忘习弓马骑射的祖训,如有不遵从者要被制
罪.
顺 治 、康 熙、雍正、乾隆皇帝等都很重视汉族的儒
学教育和他们本民族的弓马骑射传统.诸皇子阿哥们
从幼年起必须接受儒家思想,同时还要练就一身过硬
的武功,精通骑射和枪法.以精于文韬武略的乾隆帝
而论,他从9岁起便就学于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同时
由贝勒允禧教授弓术.他熟练地掌握了射术,可达到
射20次中19矢的水平.12岁时,其祖父康熙命他于
避暑山庄宫门试射,因屡屡中鹊而受到褒奖.
乾隆 即 帝 位(1735年)后,仍不废骑射,并于乾隆
六年(1741年)承祖制重行已中断了二十余年的秋称
之礼,籍以加强军队以及八旗子弟的军事训练.秋弥
活动是非常艰苦的准军事行动,其中尤以弓马骑射的
训练为主.乾隆六年以后,乾隆几乎每年均在承德避
暑,到围场秋称三个月左右.乾隆四十三年六月乙
亥,息从大学士、翰林等奏:“皇上巡幸塞外,几余游艺
惟射与书”.L42可见乾隆在热河行宫避暑时也经常射
箭.藏于故宫的“乾隆射箭油画挂屏”也反映了乾隆常
常习射,并精于射艺的情况.L52
乾隆 为 了练习射术,还在宫苑内设立习射之所,
如紫禁城内的箭亭、中南海内的紫光阁等.这两处都
是专供乾隆阅射或习射之地.151官兵们除军事训练时
习射外,有时也在街头习射.
由上 述 可 以看出,清代帝王多保持了满族弓马骑
射的传统,并常以“弓矢夺天下”为祖训.清兵人主中
原后依然对弓马骑射情有独钟,时刻注意以弓箭装备
自己的武力,以期借此稳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1.2 “弓马骑射”是清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 唐 开 创以考弓马骑射、舞刀掇石和兵论武经
等为主要内容的武举考试后,它便逐渐成为后代仿效
的选拔武官的标准.E62C72 清代非常重视弓箭的作用,
所以在武举科考中更加侧重于弓马骑射的测试.
清代 武 举 考试的内容大体上还是遗承旧制,考试
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科.根据《大清会典事
例·武科》的记载,这四科都是以考弓马骑射为主.以
下简述一下各试内容,
童试 内 容 分为三场.头场为马射,驰马发三矢,全
不中者不再往下试.二场是步射,连发五矢,全不中的
(箭靶)与仅中一矢者不续试.再试者先试硬弓,次试
刀、石,是为外场.三场原试策论,复改默试武经,是为
外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 武 举 中十分重视拉硬弓一项(测力的另外
两项还有舞刀和掇石.清代硬弓的弓力主要有12力、
10力(约合现代100斤左右),8力三等三种硬弓的
尺寸如表(1).另外还备有13到18力不等的强弓.
表1 武举考试所用硬弓情况表川
小弓中弓大弓
弓长
弓重
弓高
梢长
弓把长
弓片厚(中部)
弓片最大宽度
1. 59m
470g
3cm
27cm
21 cm
I cm
1. 78m
6508
3cm
27cm
21cm
I cm
1. 5cm
1.81m
1100g
3cm
27cm
21cm
I cm
4. 8cm
17
万方数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8月第10卷
武乡 试 、 会试考试课例相同.顺治二年(1645年)
规定武乡试分考内外三场,头场试马射,纵马三次,发
九矢,中二箭者为合式(即过关),顺治以前曾改中四
矢为合式.第二场试步射,发九矢,中三箭者为合式,
其间曾改中一矢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
勇.武试三场还试策二问,论一篇.康熙七年(1668
年)改马射中三矢者为合式.十三年(1674年)复准头
场考试为马射,竖的各距三十五步,纵马三次,发九
矢,中三者为合式,不合式者不准试二场.二场试步
射,竖大侯,高七尺,宽五尺,以八十步为则,发九矢,
中二者为合式。弓为八力、十力、十二力为准,弓必开
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定马步射各发六矢.马
箭增射地球(置于地上的球形的箭靶)一矢,共计马射
中三矢为合式.步射五十步远靶改为三十步,靶高五
尺,宽二尺五寸,步射发六矢中二箭为合式,缺一不准
考弓、刀、石.马弓以三力为率,步弓以五力为率.未考
弓、刀、石之前,再试马射地球一箭,以各有一箭,测评
时,射中与否重于初试之马箭.硬弓有八力、十力、十
二力、逾十二力为头号弓.乾隆四十五年(178。年)议
定:力量较优者加二、三力,不得过十五力,以此为准.
殿试 是 武科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于十月内举
行,策文与骑射技勇分场进行(此略).
通 过 清 武举考试的内容,可以看出,弓马骑射在
清代倍受重视.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还取消了武
举考试中舞刀一项,更加注重追求骑射技术及开硬弓
力量大小的考察,“武场以骑射为重,再试以开弓掇
石,可以验其力之强弱.至舞刀一项,不足以分优劣,
本属无谓,嗣后武会试与各省武乡试及武童试,俱着
将舞刀一项停止”.19)
清代 常 以 “弓矢夺天下”为祖训和侧重弓马骑射
在武举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均反映出了清廷对弓箭的
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是清以前历代所不及的.当
然如从兵器发展的角度来看,清代这种过分注重弓箭
的威力,却也因此忽视了对火器的大力发展,以至于
在清末还以弓马骑射对抗西方先进的火器,当然是一
败涂地了.
2 清代弓箭的制作
清代 在 兵 备中注重弓箭的地位,因此也促进了弓
箭制作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清代是继春秋战国时期
复合牛角弓技术发展成熟后又大量使用的一个高峰
期.
《考 工 记 》中曾把制作弓箭的人分别称为“弓人”
和“矢人”,清代则分别称为“弓匠”和“箭匠”.清代对
八旗兵的弓匠及兵部的箭匠数量曾有一定的统计.如
雍正八年(1730年)“查八旗所有弓匠一千一百一十
八名,弓匠每佐领下一名,具系佐领下马甲数内之人,
食三两钱粮.箭匠,顺治五年(1648年)题准:兵部额
设官箭匠十名,每名月给银一两,米二解.康熙十五年
(1676年)裁六名’,.CsJ仅八旗兵里就有一千多名弓
匠,可见雍正时制作弓箭的工匠很多.
2. 1 弓的制作方法
《大 清 会 典事例》明确记载了做弓的方法:
“原 定 弓 胎用榆木或摄木,南方或削巨竹为之,取
材之法视竹本之理,平正端直、张而不踱.胎长三尺七
寸,其面傅牛角,背加以筋滕,外饰桦皮,胎一而角而
接,接处用鹿角一块,固以筋a,加媛木皮于外,曰弓
靶,两捎以桑木为之,各长六寸三分,镶以牛角,刻锲
其末,以受弦KI捎与胎荀相处,光削一面,以鹿角为
方,钉于角端,曰弦垫.弓弦有二:一曰缠弦,用蚕丝二
十余茎为骨,外用丝线横缠以束之,缠腺分三节,隔七
寸许,空一二分不缠,则不张弓时可折叠收之.一曰皮
弦,剪鹿皮为之,用于战阵。弓力强弱视胎面厚薄、筋
腰之轻重为断,一力至三力,用筋八两,Is五两;四力
至六力,用筋十四两,缪七两;七力至九力,用筋十八
两,朦九两;十力至十二力,用筋一斤,腰十两;十三力
至十五力,用筋二斤,I十二两;十六力至十八力,用
筋二斤六两,I十四两”.
根据 上 文记载,清代弓的制作工序如下:
弓胎 ~ 胎 面枯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桦树皮.
从 具体 的 制作程序来看,清代弓的制作传统仍然
是中国传统牛角弓的制作方法.但满族这种制作复合
牛角弓的方法是否直接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还不得而
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 还 明 确记载了弓体各部件的选材及制作方
法.如制作弓胎以榆木、紫藤木或竹为主.弓把的制作
方法是,先以一条弓胎粘两条牛角,两条牛角之间再
枯一小块鹿角,其外再粘媛木皮而成.弓梢是以桑木
为质,长6寸3分,并配镶牛角的梢头,其上刻一凹槽
以挂弦用.弦垫是以一方型的鹿角制成.弓弦可分为
缠弦和皮弦两种,缠弦是用蚕丝二十余根作骨,外用
丝线横缠,分三节,隔七寸许空一二分不缠,以便不张
弦时折叠收藏;皮弦用鹿皮制作,主要用于作战.
弓力 的 大 小是依据制作弓时弓胎和牛角面的薄
厚、使用筋和胶的份量而定.大致的情况如表2所示:
18
万方数据
2004年第3期.仪德刚/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表2 弓力与用胶,、用筋f的关系表
弓力(力) 用胶量(两)
1一 3
4一 6
7一 9
10一12
13一15
16一18
5
7
9
10
12
14
用筋!(两)
8
14
18
16(疑有误)
32
38
由上 述 可 以看出,这些制作方法基本上与《考工
记·弓人为弓》的做法相近.根据对北京“聚元号”弓
箭铺制作传统弓箭方法的调查,“聚元号”的工艺与以
上原文记载也很相符.
2.2 原材料的采伐
清代 很 重 视以弓箭充实武备,所以清代弓箭的数
量很多,因此也会大量使用原材料.八旗兵专门对取
材地点做了规定,如《八旗通志》记有:“八旗需要桦
皮,俱于宁古塔地方采取.令弓协领一员,每旗匠头各
一名,匠役各二名,前往验采.其附近释站村庄,额设
壮丁一百八十名,内一百名隔一年采取一次,余八十
名耕种.同年又题准:每年秋季,于昌平、密云二处,采
伐弓胎、弓梢一万副.额设导引采伐壮丁八名,每年给
工食银四十两,于户部取给”.[31八旗内选出专人负责
验采桦皮,100名壮丁采伐,80名壮丁种桦树.每年采
弓梢、弓胎一万副,由此可见采伐规模之大.
康 熙六 年(1667年)颁布:“官弓交八旗司弓制
造,采伐弓胎于八旗内选司弓一人,每旗弓匠长一人,
弓匠十名,各乘官马,领四十日行粮,每年采弓胎弓硝
五千二百副,武备选两千副,每旗给四百副以备造官
弓之用,令临近异站备车运送至京,其采取弓胎如不
敷用,具奉增采.宁古塔将军,隔一年选委官兵采取桦
皮七万二千二百张以备用”.[10〕弓胎由1名司弓负
责,带领每旗1名弓匠长、10名弓匠亲自前去采伐.
《钦 定 军 器则例》也对采伐弓胎和桦皮的人员、地
点及材料的分配情况等作了规定,如“采伐弓胎于八
旗内拣选暗练弓匠固山达一名,每旗派弓匠头目一
名,弓匠十名,各骑官马给领四十日盘费,每年伐弓
胎、弓梢五千二百副,武备院拣取二千副,余剩三千二
百副.每旗分散四百副,以备制造赏弓之用.于临近释
站支取车辆运送至京,其采取木胎所用有余隔年采
取,如不敷用再行具奏添采”.L1i
清 朝 还 对制作不同弓用料的多少,以及弓匠的工
钱做了规定,如“制作五、六、七力角弓,用竹胎一片
(或木胎),牛角面一副,把木一块(或用鹿角),梢木一
对,牛角梢嘴二个(或羊角),鹿角垫二个,牛筋一斤
(每斤拖折净牛筋八两),鱼胶六两,桦皮一副(如镶桃
皮准用桃皮),暖皮一块,鹿皮二块,桐油一两,木炭十
斤(如用白炭准给六斤,将木炭减去),丝弦一条,重一
两,皮弦一条.弓匠四工,弦匠五分工.制造八力至十
力角弓,照前所用工料加用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
丝线二钱,弓匠五分工.十一力、十二力弓加牛筋四
两,鱼胶二两,弓弦丝线四钱,弓匠一工.如造三四力
弓,减去牛筋二两,鱼胶一两,弓弦丝线二钱,弓匠五
分工”.[12」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弓的制作已基本规范
化.制作每一种型号的弓在选材的标准、用料的多少、
记弓匠的工钱都有统一的条例.由此也便于大批量生
产时统计材料的多少.
通过 以 上 文献还可以看出,清代很重视对弓的装
饰,尤其喜用桦树皮等.这与清以前的文献如《考工
记》或《天工开物》记载不同.从现存于故宫武备库的
五十余张旧弓中,依然可见多用桦树皮装饰,如:太宗
用白面桦皮弓、特克面桦皮弓.世祖用绿花面、黑面、
葡萄面桦皮弓.圣祖用通花面、特克面桦皮弓.高宗用
的金桃皮面弓,上附字“乾隆八年上用在盛京围场用
宝弓射中一熊数鹿”.另一张金桃皮弓上也附字“乾隆
十九年上在吉林围场御用宝弓射中一熊数鹿”.高宗
用的弓还有花牛角面桦皮弓、吉庆锦弓和万福锦面桦
皮油弓.仁宗用牛角面桃皮弓.文宗用金桃皮马箭弓.
穆宗用牛角面桃皮弓.德宗用牛角面万字桦皮弓
等.[131
2.3 弓的种类
清代 弓种 类颇多.《大清会典图》里记载了部分皇
帝及大臣所用弓的种类、用途、材料和配套装备的情
况.统计后见表3.
表3
编号类型
清代部分弓区别对照表
弓 胎 弓弦用途
1 皇帝大阅弓桑木为干,滚金桃
皮 ,附 加 暖 木 皮 ,I
矢处 加 黑 桃 皮 ,两 梢
以植 水 饰 桦 皮 ,刻 弦
强外 加 角 弦 床 ,鹿 角
饰 绿 革
2 皇帝大礼随弓背饰金红桦皮,两
侍 弓 悄饰红盆鱼皮,余者
同 上 .
为缠弦, 皇帝大
以蚕丝阅
为骨,外
用丝线
横缠以
束之,为
三节.
缠弦,五皇帝大
彩丝.置礼随侍
括处不
裹革
19
万方数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8月第10卷
续表3 清代部分弓区别对照表
编号类型弓胎用途
3 皇帝随侍弓同大阅弓
皇 帝 行 围弓
4 王公弓桦木为干,蒙桦皮,
附加 暖 木 :两 悄 以 桑
术 饰 桦 皮 ,床 饰 角
丝,置括
处不裹

纫皮弦
皇帝随
侍、行围
5 职官兵丁弓愉木为干,蒙桦皮,
附 加 暖 木 ,两 3 A 用 桑
木 ,刻 其 末 为 弦 弧 ,
弦 床 饰 盆 鱼 皮 .
缠弦、鹿
皮弦
自郡王
以至奉
恩将军
骑射
缠弦,校
阅用;皮
弦,军李
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 清 代 遗存下来的旧弓和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
不同种类的弓形制都很接近.这与清以前的传统不一
样,如明代或宋代等都在同一时代使用着形制差别很
大的几种弓.清代不同种类的弓主要差别在于部分材
料的选择和装饰上.如作战用弓注重实用,较少装饰.
礼仪用弓追求华丽的装饰,地位高的人所用弓的材
料、装饰的华丽程度也更好.清代弓具有满族的传统
特征,与明代相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弓梢较大,并多作
桦树皮等装饰,桦树皮外还绘饰各种吉祥图案等.从
[明」《天工开物》里的记载,东北女真族(满族)制作弓
弦时多以“牛筋为原料,所以夏季雨雾天,因为这种弓
弦松脱,都不出兵侵犯”[151,由此可以看出,满族人在
人主中原以前,明代中原地区的人已知道一些满族人
制作弓箭的方法.结合上文关于清代制作弓弦方法的
史料,又可看出满族人在人主中原以后,吸收了中原
地区一些好的作弓方法,如改用了不受天气影响的蚕
丝做缠弦等.
清代 满 族 弓箭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从制作
的工艺来看,与明、宋时期,甚至与春秋战国时《周礼
·考工记》里记载的都很相近.周朝崇尚礼制,清代同
样注重各种封建礼仪.在清代不同礼仪里所使用的弓
多以装饰程度的不同而定,不是因弓力的大小或释弦
后弓的形状来区分,这与《周礼·考工记》里记载身份
不同的人所用弓按“合九而成规、合七而成规⋯⋯”等
规定是不同的.
2,4 箭的制作及种类
《大 清 会 典事例》里记载了清代箭的制作方法:
“箭 苛 以 杨木、柳木、桦木为质,取圆直之杆削成
之.别用数寸之木,刻槽一道,日箭端.箭苛必取范于
端,以均停其首尾.刻衔口以驾弦曰括,其端受链.凡
锨冶铁为之,U批箭、曰梅针、曰战箭.施于教阅者曰
I&箭,以寸木空中,锥眼为家,矢发则受风而鸣,又谓
之响箭.铁链上加骨角小哨者曰鸣铺.粘羽翎于箭括
曰箭羽”.[‘0」
由此 可 见 ,清代箭主要以杨木、柳木和桦木为质.
制作时,要以箭端校直弯曲的箭杆.从主要的制作方
法来看,清代的作箭法并无特别之处,与明代《天工开
物》里所载基本相同.但清箭的种类较明代多.
《钦 定 匠 做则例》还记载了用杨木制成流线形箭
杆的方法:“凡成造一应箭杆木植,内务府用武备院库
存杨木箭杆,制造库行取武备院存贮箭杆,今拟净长
参尺、径四分,箭杆每枝用长参尺二寸见方,六分杨木
一根,凡打磨做细”,“凡成造长三尺,上围圆一寸二
分,中围圆一寸四分,下围圆一寸箭杆.CH) 由此可
知,清代制作杨木箭杆的标准长度由原3尺改为3尺
2寸,直径由原4分改为6分.经过打磨细做,结果是
长3尺,上围圆(靠箭尾处周长) 1寸2分,中围圆(中
间部位的周长) 1寸4分,下围圆(靠箭头端的周长) 1
寸.因为是打磨细做,所以箭杆粗细的变化不是突然
的,而应是呈流线形渐变的.对此,结合实地调查更易
于理解.原北京弓箭大院里“聚元号”弓箭铺的老师傅
保留了制作这种箭的传统,他们称这种箭叫“掏档子
炸扣”(音译)箭,特点是中间粗两端细.这种粗细的变
化很细小,通常观察不到,仅凭轻抚体会才能觉察出
来.他们从经验中得知这种箭飞行最快.
通过 以上 文献还可看出,清代铁制的箭头主要有
三类,砒箭、梅针箭和战箭.批箭的主要特征是箭头薄
而宽阔、箭杆较长,梅针箭箭头细长,战箭主要是指圆
锥形的铁箭头.其中砒箭和梅针箭又细分很多种类.
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骨制响箭(亦名鲍箭,主要用于
校阅)和鸣摘(铁制的配小骨哨者)等.
从 中 国军 事博物馆保存的清代部分箭支看,与史
料中的绘图十分接近,制作也非常精细.
《考 工 记 》被学界普遍认为是齐国的官书,其中对
“弓人为弓”的记载足见当时官方对弓箭制作的重视.
通过《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会典图)(钦定军器则例》
等明确记载制作弓箭的方法,可以看出清代对弓箭制
作尤为重视,并且这些资料较《考工记》更具真实性、
全面性.这不仅是我们研究清代弓箭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保护和复原这些濒于失传工艺的宝贵资料.
3 清代对弓箭的管理
清 代 史 料中不仅记载了制作弓箭的方法,而且对
弓箭的制作和使用还有相应的管理条例.从清代零散
20
万方数据
2004年第3期.仪德刚/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的史料中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3. 1 箭体上标记人名
皇 太极 在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第四次征明
时,为严格军律,加强军器管理,实施了一套新的办
法,即把所有军器上都写上姓名,如“一切军器都书写
姓名,马必系牌印烙.不印烙者,罚银二两;箭无姓名
者,罚银二十两”.[17]箭无姓名比马无系牌或印烙者
受处罚的程度还重,由此看出箭体上书写姓名的重要
性.但原文中并未指明箭体上是书写造箭者的姓名还
是使用者的姓名.
到乾 隆 时 ,依然强调箭体上要书写姓名,“点验军
器时,盔甲、弓矢等项全无者,系官革职,兵丁鞭一百
革退.军器缺额,及箭上无字,并书写他人姓名者,系
官罚傣一年,兵丁鞭五十.;[181 这样看来,清兵人关后
一直沿用箭体上书写姓名的规定.
如果 箭 体 上书写造箭者的姓名,可理解为是为了
保证箭体的质量而加以监控.但从“箭体上无字并书
写他人姓名”及“系官罚棒一年,兵丁鞭五十”来看,可
推测箭体上书写的是使用者的姓名.因为,如果规定
要造箭者写姓名,应直接对箭匠严加要求即可,不必
要去罚官或罚兵了.
清代 箭 体 上书写使用者的姓名,这种规则在前代
的文献中从未发现.但清兵如此重视箭体上书写姓
名,想必是有一定的道理,现在不妨推测一二.其一,
箭通常是与弓配套使用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射手所用
的箭都要完全一样.这样才可能达到百发百中,但箭
不可能被制作的完全一样,如箭头的轻重、箭杆的弹
性、箭杆重心与中心的比例关系等这些与箭杆材料直
接相关的参数很难做到统一,即使是由一根木料制成
的两根箭的性能也很难完全一样.这样,就要求射手
对自己所用的箭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射手还要在不断
练习中体会合适的瞄准方法.因此,每一名射手的箭
最好为其本人所用.其二,箭与现代的子弹不同,箭不
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样,箭经过射手
的多次习射后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锋利程度、箭杆
的弯曲程度等,这时射手应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修理.
那么书写上射手的姓名还是利于进行管理的.其三,
箭体上书写姓名,或许还便于统计习射时每一名射手
的成绩,也可能是有利于战后统计射手的作战效果.
3. 2 弓箭制作实行奖惩制
清 初 即 规定八旗弓匠制造的官弓,造成后,每旗
令侍卫、护卫等官,到兵部分别品评.头等弓每张赏弓
匠银一两,二等弓五钱.监造头目,头等弓每张赏银三
钱,二等弓一钱五分.三等弓无赏罚.四等弓每张匠役
及头目各责五鞭.五等弓各责十鞭.应得赏银,每鞭抵
算银三钱,不足抵算者鞭责.t3]
由此 可 以 看出,清前期对弓匠、箭匠制作弓箭的
水平均有评定赏罚制度.弓有头等、二等、三等、四等、
五等之分,其中头等、二等、三等为质量相对优异的
弓,弓匠要受到奖赏,四等、五等为不合格品,制造者
要受到惩罚.可惜的是,原文中并未给出评判其质量
优劣的具体标准.弓箭制作实行奖惩制,有利于提高
弓匠的制作工艺.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2: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3. 3 弓箭数量的配给有明确的规定
清 代兵 器的给发均由兵部管理.兵部对官兵所配
兵器的数量做了明确的规定.顺治五年(1648年)题
准,凡给发兵丁器械,马兵每名,各给铁盔甲一副、弓
一张、箭四十枝、腰刀一口.步兵均作三分,一分弓箭
手,各给弓一张、箭三十枝.[3]
官兵 配 备 弓箭的数量要依等级分配,如“亲王,箭
三千枝、弓十张;世子,箭二千五百枝、弓九张;郡王,
箭二千枝、弓八张;长子,箭一千七百枝、弓七张;贝
勒,箭一千五百枝、弓六张;贝子,箭一千枝、弓六张;
镇国公,箭七百枝、弓四张,⋯⋯”.[l8:
王 公 大 臣随围时应带箭枝数目亦有明确规定,
“恭遇圣驾巡幸地方,随围王公大臣应带梅针箭枝,亲
王二百枝,世子一百八十枝,郡王一百六十枝,长子一
百四十枝,贝勒一百二十枝,贝子一百枝,镇国公八十
枝,辅国公七十枝,镇国将军六十枝,辅国将军五十
枝,奉国将军四十枝,奉恩将军三十枝,公八十枝,侯
七十枝,伯六十枝,一品大臣五十枝,二品大臣四十
枝,三品大臣三十枝”.C1s7
通过 以 上史料可以看出,清代对配发弓箭的数量
作了非常精细的规定.地位越高的人所配发弓箭的数
量越多.当然这些具体的弓箭数量可能并无太大的实
际作战意义,但却充分反映了清代官兵等级的差别.
这是也在清以前的文献中所见不到的史料.
3. 4 弓箭价格有明确的规定
清 对 弓 箭的价格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清嘉 庆 时 期各省的弓箭价格统计如表4:
此 外 ,清 廷还限制了箭价格提升的尺度.如青鹤
翎配头等弓者,每把箭五枝原价银一两五钱,不得过
一两八钱,二等者原价银一两四钱,不得过一两六钱,
三等者原价银一两二钱,不得过一两四钱.
21
万方数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8月第10卷
衰4 清熹庆各省弓箭价值
各省弓价格箭价格
直隶省银1两5钱大箭:银4分
战箭:银3分
江南省银9钱5分撒袋箭每副19支:银5钱
4分;哨船余箭:银2分5
厘;制造战箭:银2分;修
理战箭:1分5厘.
江西省
浙江省
「与江南同〕
银1两5分;乍浦满
营弓:银1两2钱7
分,箭:银3分4厘.
银1两9厘。小梢弓:
银7钱5分6厘.
银1两5分
与河南同
银1两5分
箭:银3分
福建省战箭;银2分3屋8毫.
河南省
山东省
山西省
战箭:银3分
战箭:银2分2厘5毫.靶
箭:银3分;大箭:银8分5
厘.
陕西省银1两1钱1分长批箭:银6分;鸭嘴箭:
银3分5厘;战箭:银3分
4厘.
四川省战箭:银3分5厘.
广东省
银1两z钱s分3厘
7毫
银1两5分
广西省
湖南省
湖北省
银8钱
银1两5分
银1两5分
战箭:银2分2厘,大批
债:银3分,撒袋箭每副13
支:银2钱1分.
战箭:银1分2屋
战倩:银2分
云南省
贵州省
张家口军台
银1两5分,弩弓:银
1钱4分5厦8毫4
丝;每债筒:银2钱4
分5屋1毫8丝.
银1两5分
修理一张弓:银2钱
撒袋箭每副18支;银3钱
5分
战箭:银3分;铁弩箭:银6
屋;竹每箭:银2厘;弩弓
弦:银4分3湮.每箭匣:
银2钱1分5厘7毫8丝.
战箭:银3分
修理箭:银1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2: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称来源乾隆)《钦定军器则例》
由此 看 出 ,清对弓箭管理的细致程度.虽说在清
以前的文献中查阅不到这样详细的弓箭价格管理条
例,但不可否认,每个朝代都会对兵器的价格做出相
关的规定,以利于管理.清在官方管理条例《钦定军器
则例》中明确规定了各省弓箭的价格,反映了对弓箭
管理的严格程度.
3. 5 弓箭制式不得恤自更改
清兵 制 作 的弓箭成定制后,不再轻易改变式样,
如“八旗匠役制造弓箭擅改式样、货卖者,鞭五十,所
造之物入官”.u81
康熙 十五 年(1676年)规定,弓箭要依式制造,不
得擅自改制,达不到制作标准者要给予处罚:“匠役将
弓箭不如式制造,或被人首告,或兵部查出,所造之物
人官,匠役从重议处”.l3]
康熙 十 九 年(168。年)题准:“制造箭枝务要箭心
坚长,手攒安钉,如草率造作,匠役人等一并治罪”.X33
“箭心坚长,手攒安钉”之意似乎是,安装箭簇之铁挺
人箭杆时,必以手攒精心制作(何谓“箭心坚长”请参
见本文第六章的讨论).据原北京“弓箭大院”作箭师
傅介绍,清代官兵到“弓箭大院”收领箭支时,必先随
意抽取箭支拔出箭头,量铁挺长度,不合制式者立斩
不赦.
嘉 庆七 年 五月还强调,演练兵制时亦不得轻改器
械如箭枝、箭靶等式样:“⋯⋯箭枝式样种种不同,各
适于用其箭傲、翎羽之轻重,总视弓力为准,如射鸽则
用骸头,射靶则用铲箭,射牲则用鳅箭,临阵则用梅
针,随地异宜,总在发矢有准.如果将铲箭演习纯熟,
即亦用梅针,必能一律命中,若平日操演必须改用梅
针,方能射贼,则树侯设正亦非临阵时所用,岂有以人
为的,竟将应死罪囚试演射艺之理.真所谓无知警说
矣!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
良,百世不易.”幻由此可以看出,清兵对弓箭的制
式、练兵之法都做了具体规定,不得变更.
综 上所 述 ,清代对弓箭的管理实行很多具体的规
定,如箭体书写姓名、弓箭制造实行奖惩制、弓箭的配
发和价格的管理以及不得轻改弓箭式样等.这些规定
大部分散见于一些具体的条例之中.这样细致的管理
办法首见于清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对弓箭的重
视.
清末 随 着火器性能和实战威力的逐步提高,弓箭
在武器装备上的力量逐渐被削弱.清官员们也多次提
议在武举考试中改考弓马骑射为考枪炮等.康有为在
《请停止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1898年)里上书取
缔劳民伤财的、不再适用的武举考试,而代之以学习
西方的兵校:“伏惟皇上受祖付托之重,⋯⋯乞立下明
诏,停止弓刀步石之武试,及旗兵习弓矢者,并广设武
备学校⋯⋯”.L’9习三年后光绪下诏停罢全部的武科考
试,“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
多,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与兴兵事无涉,施之今
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
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着即一律永远停止.所有武举人
武进士,均令投标学习其精壮之武生,及向经应试之
武童均应募人伍,侯各省编立武备学堂后,再行酌定
挑考试章程以储备将材.’心叼从此,弓箭在清代武备
中的地位由至高无尚走向了最终的衰微.这种变化不
是偶然的,而是现代火器角逐传统冷兵器的必然结
局.随着弓箭在清兵备中地位的消失,以及随后清王
22
万方数据
2004年第3期.仪德刚/清代满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
朝的灭亡,和接下来民国时期国人对射艺传统的忽
视,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的射艺传统,走
到了今日濒于消亡的地步.然而深受中国传统射艺影
响的韩国和日本,至今还保持着大部分的传统特色,
把射艺活动转化为一种体育运动,并具有广泛的影
响,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致 谢 :此 文是笔者博士论文《中国传统弓箭制作
工艺调查及相关力学知识研究》中的一部分,曾得到
胡化凯教授、张柏春研究员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
[1」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清河城陷[Z] .
[2〕清史稿(卷三,本纪三)[Z] .
[3」八旗通.志(卷三十),兵制志六〔Z] .
〔们钦定热河志(卷十四),“巡典二”,四十三年六月乙亥「Z] .
[5」杨伯达.乾隆封苛油画挂屏(述考)[J].故宫博物rLst;ti1,19911(1)
[8]Le P. Etienne Zie (Siu) S. J. 'Pratique des Examens Militaire en
Ch ine [M ].S hanghai:V arietesS inologiquesN o.9 .1 896.转引自
Ste ph en S elby.C hineseA rchery.3 54
[9」大清会典事例·武科〔Z].
[10]C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兵部,武库清吏司,军器一>[Z] .
[ll]C乾隆〕《钦定军器则例》,卷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3 2 .
[12]《钦定军器则例》,(卷+二,“器械作法”)[Z] .
[13]王子林.清代弓矢[J].文物,1994,(1).
[14〕黄正健.唐代戎服“囊徒服”与地方行政长官的军事色彩「J].中
国 史研 究,2002,(4).
[15]〔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Z] .
[16〕钦定工部则例正续编(第三册,卷四十五,箭作用料则例)[M].北
京 :北 京 图书馆出版社,1997.
[17」孙文良.明清战争史略[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6 2.
[18]C乾隆〕钦定军器则例(卷一:条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1 8 .
[19]康有为.戊戌奏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20」刘娜藻.清朝续文肤通考<卷88)(选举5)[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 8 8.
[6〕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7〕赵东梅.武道仿往一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 ,2 00 0.
〔资任编辑
〔资任校对
黄祖宾〕
苏琴〕
The Manufacture and Management of Bow and Arrow in Qing Dynasty
YI D e- ga ng
(D ep ar tm en to f t h eH i sto ry o f S ci en ce ,I nn er M on go lia
No rm a lU n iv ers ity , H uh h ot, 0 10 02 0, C hi na )
Ab st ra ct:A systematici nvestigationi sp resentedo nt hem anufacturea ndm anagements ystem ofb ow
and arrow in Qing Dynasty. It is important for studying archery in China, a field few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before. This investigation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otec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Ke yW o rdsingD ynasty;Bow;Arrow;Manufacture;Management
1︸
2
万方数据
发表于 2011-1-25 23: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1-1-26 14: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进行排版再发上来,这样看着很吃力。
发表于 2011-1-26 14: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10力(约合现代100斤左右)

好 我就要这句话……
发表于 2011-1-28 13: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想起来自己是总版啊……
有没有义务排版呢……
默……
发表于 2011-1-28 14: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11-22 01: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