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有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的必要吗?
程奎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攻打辽东重镇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以至损兵折将,他本人也被红夷大炮击成重伤,不得己败归沈阳。努尔哈赤戎马一生,几乎从未败绩,被人们称之为战神。这次却败在了一个年轻的书生袁崇焕手中,这对他的精神是个极大的打击,对他的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毒火攻心,后背生痈,疼痛不已,经医生劝说到清河温泉疗养,同年八月十一日,乘船从清河返回沈阳,行至距沈阳二十公里处的叆鸡堡驾崩,享年六十有八。根据上面说到的努尔哈赤的规定,众贝勒共同拥戴四贝勒皇太极为新汗,并根据努尔哈赤的遗嘱令大妃殉葬,在众贝勒一致赞同的情况下,大妃阿巴亥不得已,盛装后自缢殉葬,追随努尔哈赤去了,年仅三十七岁。 如同许多历史人物都存在着一些争议一样,皇太极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而最大的疑团莫过于他即位的合法性了。也就是说他究竟是如何登上汗位的?是正常的父死子继吗?如果不是他又是怎样登上汗位的呢?在这一问题上,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夺位说,二是拥戴说。 夺位说认为:努尔哈赤两次立储失败,都是皇太极搞的鬼。皇太极工于心计,狡猾奸诈,他先是与五大臣联手告大哥褚英的状,将大哥逼下台,直至被父汗处死。然后是陷害代善,唆使小妃德因泽,(有的史书翻译成代因扎)诬告代善与阿巴亥有染,将代善逼出了局。现在, 我们来看皇太极即位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妃的殉葬。一些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担心大妃阿巴亥将来与她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内外联手,产生无法估计的能量,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假传遗嘱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从多尔衮手中夺得了汗位。 对宫廷秘史,是爱好历史的人们最感兴趣的了,因此有关皇太极逼迫阿巴亥殉葬的传闻也就格外被人关注。一些史学家,甚至是很权威的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做出了十分武断的结论,即:皇太极是靠耍阴谋逼迫阿巴亥殉葬才夺得汗位的。 然而,不论是拥戴说,还是谋立说,我们今天都无法对其作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结论,但我们能从当时发生的事情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对这些蛛丝马迹分析判断,得出我们的论断。 一、皇太极有权令阿巴亥殉葬吗? 有位学者著书说:“事实上,八旗中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早已觊觎汗位。特别是皇太极最为强势,努尔哈赤洞察一切,早有察觉。所以他临终急召大妃交代后事肯定与此有关。因为按理法,大妃身为‘国母’,她在努尔哈赤宴驾之后有权总挈四大贝勒,暂时左右政局。而且大妃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已成为两黄旗旗主。因此,皇太极要想取得汗位,首先必须搬倒大妃,而办法只有借努尔哈赤之口。于是,四大贝勒阴谋策划,趁大妃还宫立足未稳时前往拜见,‘先礼后兵’,先向大妃表示慰问,尔后向其宣读所谓先汗遗言。遗言全文已无从所知,《大清武皇帝实录》载有其中一段:‘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至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大妃面对突如其来的遗言,有些不知所措,而且表示怀疑。所以她‘支吾不从’,四大贝勒见状威胁地说:‘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因为按照满族习俗,家主一经决定那位妻子殉葬,该妻必须俯首从命。否则会遭到群起而攻,甚至被用弓弦缢毙的可怕下场。于是大妃脱下孝服,换上礼衣,尽以珠宝饰之,边哭边向诸王恳请说:‘吾自二十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诸王见大妃已听命,便改变了态度,哭而答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第二日辰时,大妃自尽,年仅37岁,乃与帝同柩而殓。” 一位网友写道:“皇太极为了争抢汗位,为了不使汗位落在多尔衮手中,串通四大贝勒,蓄谋以父汗‘遗命’为由,逼迫阿巴亥生殉,扫清他争夺汗位的障碍。他率人到后宫阿巴亥的居所,宣读努尔哈赤‘遗命’,说阿巴亥‘心怀妒忌,留之恐后为国乱,俟吾终,必令殉之’。阿巴亥知道这是阴谋,开始拒不从命,后来迫于无奈,一个女子怎敌得过诸多掌握兵权的贝勒、旗主?她明白这全是出于自己有三个深爱汗夫喜爱的儿子,而其中多尔衮、多铎尚幼,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子,她提出了条件,要求必须得到多尔衮、多铎没有生命危险的保证之后她才能放心于地下。八月十二日辰时,也就是在努尔哈赤驾崩十几个小时之后,阿巴亥盛装自缢而死(也说是被弓弦勒死),37岁的阿巴亥倒下了,成为后金汗位争夺斗争的牺牲品。” 这两个人的话,集中代表了谋位说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位学者所说的话。他的这段文字,有太多经不起推敲之处。 一是说“事实上,八旗中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早已觊觎汗位。特别是皇太极最为强势,努尔哈赤洞察一切,早有察觉。” 我们不知道“洞察一切,早有察觉”有什么历史事实为根据,我们先假定这一说法成立,那么,既然已“洞察一切,早有察觉”,就应尽早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迟迟不处理?这不是努尔哈赤的性格,因为努尔哈赤在处理同袍兄弟舒尔哈齐和亲生儿子褚英时十分果断,决不是个态度。 且不说代善已经被努尔哈赤所废,说阿敏觊觎汗位就有些离谱,因为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儿子十余个,再大的雨点也不可能落到阿敏的头上,对此阿敏清楚得很,他根本就不可能觊觎汗位,充以其量也就是想搞个分裂自治什么的。 而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位居执政贝勒,对汗位有要求是正当的,谈不上什么觊觎。 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六十八了,如果想立太子的话他早就立了,不可能在临终前召大妃解决这一问题。况且真要是立储这样重要的事情,也应将众贝勒和大臣们召至榻前,单独召大妃入内有什么用? 二是说:“因为按理法,大妃身为‘国母’,她在努尔哈赤宴驾之后有权总挈四大贝勒,暂时左右政局。而且大妃之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已成为两黄旗旗主。” 这是持“谋立说”者的最重要的观点,即:努尔哈赤驾崩后,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对皇太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皇太极才迫不急待地铲除了她。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便会有空穴来风之感。“按理法”?按的什么理法?后金国有这样的理法吗?努尔哈赤作下过这样的谕旨吗?没有,绝对没有。后金国只有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制定的八王共治的理法。 如果按中原的理法,应该是太子年幼,太后垂廉听政,但问题是后金当时没有立太子,大妃垂廉也就没有任何理由。而努尔哈赤生前明确规定八王共治,努尔哈赤现在不在了,实行八王共治就是了,怎么可能由大妃暂时主持局面? “有权总挈四大贝勒”更没有依据,谁赋予过大妃这样的权力,努尔哈赤生前赋予过吗?没有,从来没有。有清一代是最反对后妃干政的,所以努尔哈赤在世时,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后妃介入政事。努尔哈赤怎么可能在其身后安排大妃总挈四大贝勒? 退一步说,就算是存在着这位作者所说的“理法”,那么,大妃此时就应当利用这一理法,宣布自己暂时执政,你们说的那个遗嘱是伪造的,根本不存在,就并同时下令,命让阿济格和多尔衮将逼她殉葬的人绳之以法。但我们从这一段文字的描写看到,大妃根本没有这种权威,我们哪里看得出大妃的总挈之权,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她一味的哀求。 努尔哈赤驾崩时,皇太极已三十五岁,从军近二十年,战功赫赫,为努尔哈赤及众贝勒所倚重。努尔哈赤不止一次当着众人夸奖皇太极:吾之父兄有八阿哥,如身之有目。而当时多尔衮不过是个寸功未立的十四岁的娃娃。八旗制度中的每一旗,实际上都是国中之国,在当时崇尚军功的后金,不论是阿巴亥还是年幼的多尔衮都根本无法号令这些“国主”。 后金政权是带有较浓的部落民主性质的政权,一开始,是努尔哈赤与五大臣共议,军国要务经与五大臣赞决后实施。后来努尔哈赤的子侄们长大了,进入了决策层,军国要务改为努尔哈赤与执政贝勒们、五大臣共议。 努尔哈赤为了保证他死后政权的稳定。天命七年三月初三这一天,他召集众贝勒大臣议政,在这次议政会上,他作出了这样的规定:“遇事它往,议告众人而行,毋行未议之事。若聚于尔等所任八王之所,一二人勿聚,当众人毕集合议治理国事。” 这段话就是所谓的八王议政,它强调了两点:一是遇到事情后,要先告知众人,议后再作,不许做未经商议过的事;二是遇到事情后,要齐聚于你们共同推举的八王之所,一两个人议不行,必须是众人到齐后再议。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爱妃,居后宫之首,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三位贝勒的母亲,殉葬阿巴亥是个天大的事情,是努尔哈赤上面所说的那句话“当众人毕集合议治理”的“国事”,必须由“众人毕集合议治理”,即八大贝勒和众大臣共同决定,这是努尔哈赤生前的规定,如此重大之事不可能由一个或两个人私下一研究就定下来。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掌旗的都是他的子侄,在这些子侄面前,他有着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威。但皇太极不行。八旗之间壁垒森严,三位大贝勒所掌之旗如同国中之国,皇太极刚刚即位,根本无法号令他们。就是继位后,他的权力也十分有限,每次正式临朝,他都要先参拜三位兄长,然后才能坐到自己位置上接受众贝勒大臣的朝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四尊佛并坐。 而且,当时阿济格已经二十一岁,是个成年人。多尔衮也已十四岁,已经独自领旗。多铎也是十二岁,哥仨掌握着两个整旗,在议事中,虽然没有四大贝勒那样的权威,但也具有相当的份量。面对生母将被殉葬,如果没有令他们绝对信服的理由,也就是说,如果遗嘱有丝毫经不起推敲之处,哥仨是不可能同意的。想让阿巴亥殉葬,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皇太极这时尚未正式继位,和一个旗主贝勒没什么两样。就是继位后,也没那么大的权力,在阿巴亥生殉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固然重要,但他的权力还受到许多限制,他如果想生殉阿巴亥就必须先取得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等人的同意。生殉国母,不是一般的事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三大贝勒不可能一致同意。皇太极想生殉阿巴亥,阿巴亥就能被生殉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