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北满族 于 2013-3-24 05:32 编辑
作者:郝武华 内容摘要:抚顺市“元帅林”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未葬茔地。在元帅林的石刻中,有一通清代“和硕豫良亲王碑”,现保存在元帅林陵寝的东部。此碑文字不多,经初步考证未发现...
抚顺市“元帅林”是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未葬茔地。在元帅林的石刻中,有一通清代“和硕豫良亲王碑”,现保存在元帅林陵寝的东部。此碑文字不多,经初步考证未发现其他史书记载。多年来此碑置于“元帅林”碑刻中,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此碑是怎样流徙到元帅林的,初始在何地,碑文记载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等等,均无稽考。因此,笔者带着诸多疑问,对此碑进行一些考证,以求证于专家。
一、和硕豫良亲王碑的来源
抚顺“元帅林”始建于1929年5月,历时两年半。因“九·一八”事变停止了营建。但是元帅林建陵之时所用的大量石刻,是从北京地区运来的。北京西郊石景山区五里坨隆恩寺明太监墓地及隆恩寺附近的清初王爷坟等处是“元帅林”石刻的主要来源地。据载,张学良将军给其父建陵时投资1400万元,其陵墓的规制仿明清帝陵,占地1250亩,并在北京购买了大批明清陵墓的石刻,约6000吨。通过北京三家店火车站运往东北抚顺元帅林。
北京隆恩寺,因寺庙得名。原名“昊天寺”,始建于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年),辽秦越大长公主出资建造。秦越大长公主是辽圣宗之女,辽兴宗之妹,辽道宗之姑及岳母。明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朱祁镇将昊天寺赐予大太监王振,王振为感“圣恩”,易名“隆恩寺”,尔后这里陆续开辟为明代太监的墓地,掀起了明太监厚葬之风。由于太监无子嗣,就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及生前死后皇帝的赏赐全部用来购置身后建墓之用,因此,隆恩寺的明代太监墓就出现了这些雕刻异常精美的石刻。
碑阴拓片
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族建立起全国政权,隆恩寺附近东到潭峪,南到麻峪,西到搭拉峪,北到香峪的山场,划为清太祖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家族所有,以后他们陆续在这一带建造了王爷坟。阿巴泰之坟墓建在隆恩寺西南方,当地人称“祖太王坟”。元帅林内有一对“牵马侍”石雕,经考证,即是阿巴泰墓园之物。此外,还有阿巴泰后人之墓:大太王坟,二太王坟,三太王坟等人的墓。民国年间,没落的“八旗子弟”,没有劳动能力,缺少生活技能,同时又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多数人只能依靠出售家底来维持生计,有的甚至将祖上的陵园建筑遗物等拿来卖掉。元帅林建陵之时所用的石材、石刻,除隆恩寺及附近王爷坟的碑刻,还有北京清“豫亲王”、“郑亲王”、“睿亲王”的园寝之物。“和硕豫良”亲王碑就在其内。
“和硕豫良亲王碑”,是豫亲王修龄之碑。多铎为第一代“豫亲王”,其园寝就在北京建国门外大北窑,当地名为苗家地。东到张洛房,南到三块板,西边是第二辈豫亲王多尼墓,北边到关东店,占地150多亩。修龄为多铎的五世孙,其墓园自然也在苗家地。1930年,末一代豫亲王端镇在其母主持下,将祖坟的树木和石刻卖掉。和硕豫良亲王碑就这样被“大元帅葬仪筹备处”购来,运到了元帅林。拟用此碑为张作霖刻制碑铭。张作霖碑铭,已由当年辽沈著名文豪钟逊安撰写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