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上午,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庸懒的时光中。在沈阳市北行附近的一座写字楼内,几十人早早地来到一间小屋,鱼贯而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培训班,而是由沈阳市满族联谊会发起,两位80后教师授课的免费满语培训班。
29岁的白千魁在中学时就对满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有一天能凭借所学解读家谱里的秘密。上大学时,白千魁通过联谊会结识了许多满族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并学习了满语。分享本身就是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过程。毕业留校以后,今年四月,白千魁的第一期培训班开班,后来地点换到北行附近的一个写字间内。七月,从北京回沈阳工作的刘老师加入到这个班,授课教师发展到了两人,开了三期班,每周授课时间达到六个小时,三班倒。
培训班的学员起初都是从网上获得信息,之后,慕名而来的几乎每周都有。学员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35岁以上,工作和家庭已经很稳定的群体,他们几乎都是满族。52岁的贾立红是一个月前进班的,她82岁的母亲是满族人,学完之后回去再教给母亲。另一类是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来自凤城满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小李和小于就是公派过来学习的。每个周日,她俩要早早从凤城坐3个小时的长途客车来沈阳学习,下午4点,上完课后再返回凤城,到家已经是晚上了。
“与其说是培训班,不如说成是一个交流的空间更形象些。 ”白千魁老师感慨道,“满语学习,掌握了字母以后,更多的是靠自学,这个班就是创造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共同提高。第四期培训班也将在12月25日开班。 ”
目前,以满语为母语的人已少之又少,大批的满语文献和档案有待专门人才去整理挖掘,历史留给我们的,要有更多的人传承。
记者 查金辉 文并摄
汪正鑫,9岁,读小学四年级,父亲带她来参加培训班。她写的是自己汉语名字的满语音译。
王彬炜,28岁,医生,白千魁的同学,曾一起学习满语。他写的满语名字“额尔登布”翻译成汉语是智慧、光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