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00
- 注册时间
- 2011-3-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积分
- 1462
|
阿城的由来
金代以前:阿城是一座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在小岭镇发现距今约1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秦、汉、晋、魏、隋、唐时期,阿什河流域曾先后是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居住和活动的中心地区,唐中期为渤海王国属境。辽朝改黑水靺鞨为女真,辽朝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奠都会宁(今阿城南约2公里)。
金、元、明、清时期:金都会宁,系金朝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先后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的38年,是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公元1233年,金上京为蒙军所占,并于次年结束长达119年的金朝。元明时期,会宁府曾设立州、卫所,后经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在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置阿勒楚喀协领衙门,雍正七年(1729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仍名阿勒楚喀。
阿勒楚喀城:清代阿勒楚喀城,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历经战火和破坏,在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共留八门。南北大街长4.5里(即今之延川大街),东西大街长2里(即今之解放大街),副都统衙署位于城东部。在长达一个世纪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时期,由于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及关内移民的逐年增加,经过汉、满及其他民族的共同开发,经济、文化、教育等项事业都得以迅速的发展,并在促进民族团结,抗击帝俄入侵,垦荒屯田,巩固边陲等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继金代上京会宁府之后的又一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宣统元年(1909年)阿城设县,阿勒楚喀城为县衙驻地,县名乃阿勒楚喀城名之简化。
阿城是千年帝都、百年老县、年轻新区。2010年末阿城区总人口59.69万,其中男性人口30.25万,女性人口29.44万。1997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米之乡”、“中国大蒜之乡”和“中国粘豆包第一镇”。199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2008年,阿城区被评选为黑龙江经济最具活力市县(区)。2010年阿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0.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88元,社会消费品总额60.65亿。阿城还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和东北十强县(市)等荣誉称号。在公布的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区一直位列全省10强县前三名。在哈尔滨市区、县(市)主要责任指标考核中,阿城区在县(市)中排名第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