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2282|回复: 0

关向应,从满族底层走出来的革命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说明:关向应


关向应,从满族底层走出来的革命家(1)   ◆余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噩耗传来,身在前线的贺龙放声大哭,并在《晋绥日报》上发表《哭向应》,表达了哀悼之情。   在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关向应革命的一生,毛泽东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中共中央在讣告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贺龙,人称“贺胡子”,为人坦诚,性格刚烈,爱憎分明,脾气有些大。能够与“贺胡子”处得来、处得好的人不一般,不是神人,也是能人。关向应生前是大连乃至东北籍中最高级别的中共干部,历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一二○师政委,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政治局委员。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虽然他从1924年离开大连,再也没有回去过一次,但生前死后,他与大连的情缘从未中断,向应街道、向应小学、向应广场、关向应纪念馆等星罗棋布,大连人都为家乡出了个关向应而自豪!    一   关向应的家在大连市金州区大关家屯(今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坐北向南,硬山式草房三间,碎石头垒就墙壁。西屋土坑上摆着一张小炕桌,桌上放着一盏油灯,是他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东屋是他的居室,室内狭小,光线黯淡,唯一的豪华用品,就是一座老式座钟。东窗前,老槐树下面,有一盘石磨,磨牙已磨得粗钝,看来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传家宝。   关向应是满族。而清朝时,满族拥有许多特权,其中,男孩一出生,政府每月就发给2两银子,一年24两,足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当时的人们把这一俸禄称为“铁杆庄稼”,意思就是旱涝保收,一辈子有吃有穿。关向应是1902年9月10日生,那个时候,清廷还在苟延残喘,因为政治腐败,官吏无能,军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割地赔款,已经无力按时发放津贴,再厚的家底也经受不住坐吃山空。满族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底层家庭经济拮据,吃了上顿没下顿。据同村知情人介绍,关向应的故居是按照原先样式重建的,青少年时代,他的家比现在还要残破。可以说,他的家与周围的乡亲们相比,只算差不算好。   生儿为喜,所以,关向应学名关致祥,小名就叫喜麟子。   关向应上有慈祥的奶奶,下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原来是一个织布匠,肩上承担着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劳累可想而知。忙时,他就扛着织布机外出,帮人家织布;闲时,他就在自家的几亩薄田里干活。由于日本人打赢了日俄战争,大连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商品倾销大连。日本布是机器制造,成本低、质量好、价格便宜,城乡热销,中国土布难以匹敌,大连地区农村的织布业很快就破产了。他的父亲因此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难糊口。关向应10岁那年,父母送他上了私塾,本想让他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可是,他天资聪慧,成绩优异,读书之余,还不耽误帮助家里放猪赶羊。所以,父母忍饥挨饿,一路供养,上了私塾之后,又上了亮甲店第二蒙学堂、普兰店公学堂,成为全屯有名的读书人。   1922年3月,关向应从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业科毕业。不久,就进了泰东日报社印刷厂,在账房做事,认识的人渐渐增多,眼界渐渐打开。业余时间,他常去中华三一学校,请石三一老师补习文化。当时,共产党员李震瀛与陈为人一道来大连考察工人运动,认识了《泰东日报》记者刘 躬,刘 躬邀请他俩参观了妻子石三一创办的三一学校,进而认识了关向应。“他们给关向应的帮助和教育,也是先由生活环境、家庭景况、职业前途,渐进到社会现象而时事政局。关向应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局面和社会现象是很有感慨的”。李震瀛曾对后来担任过中共大连党特支第一任书记的杨志云说:“是同志不是同志见面一谈话就能看出来,如关致祥一见面谈话就认为他可以成为我们的同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924年,关向应已经22周岁。那个时候,男的18岁成家是普遍现象,而满族男子成家会更早一些。因为,满族有个风俗,就是喜欢娶年龄大的女子做儿媳妇。道理也很简单,婆家娶进了大姑娘,既可以多一个劳动力,还可以早日生儿育女,早日享受清廷的“铁杆庄稼”。所以,父母开始四下托人,在同村给喜麟子找了个对象,多次催他回乡结婚。   而关向应胸怀鸿鹄之志,渴望纵横天下,岂愿意年纪轻轻就受家室拖累。1924年3月,李震瀛再次到大连活动,吸收关向应加入团组织。关向应成为大连历史上第一批共青团员。   不久,关向应就随李震瀛远走高飞,去了上海。在《忆兄长向应》中,妹妹关运兰说:“父亲在乡下给他找了媳妇,结果他逃婚了。父亲骂他……向应离家那天,父亲生气没有送他,妈妈领着我哭着送到三幢碑。他对母亲说:‘我走后你别想我,就是想也不要乱想,我不会死的,也不会做什么丢人的事。父母把我养大,供我念书,我一定会叫你们过上好日子的。’他弯下身亲了亲我,又对妈妈说:‘妹妹长大了找婆家,可别找有钱人家,因为咱家穷,到了人家要受气的,要找一户劳动人家。’向应兄走的时候是4月。他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    二   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关向应就像一块上好生铁,百炼成钢。   1932年1月25日,关向应从上海中央特科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咀,担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开始与贺龙交往。   当时,湘鄂西根据地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分局书记夏曦非法取消了红三军的军师两级指挥机关,将部队编为5个团,名义上是由军委分会直接领导,实际上是他一人说了算。红三军军长贺龙受到了排斥。夏曦还想以送他去苏联学习的名义,调虎离山,赶走贺龙。他领导的“肃反”运动持续屠杀几个月,洪湖县区干部几乎杀光,有的连队前后杀了10多个连长,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者多达几千人。   到达湘鄂西之后,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关向应公开表态:“贺龙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军事家,曾经参加领导过南昌起义,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党是相信他的。”   1933年1月,中央分局在毛坝召开扩大会议,夏曦提出解散党、团组织“创造新红军”的主张,并坚持要继续“肃反”。与会者纷纷表示反对。贺龙说:“解散党,我不同意,我在旧军队时就想参加党,到南昌暴动后才加入。我只晓得红军是党领导的,要解散党我坚决反对。”但是夏曦不顾贺龙、关向应等人的反对,滥用自己手中的最后决定权,解散了党、团组织和省苏维埃。从此,红三军中仅有夏曦、贺龙、关向应3名党员。到了年底,红三军在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中损失惨重,仅存3000多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11-27 19:03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