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809|回复: 4

[清代] (转载)澄清历史严重误读——大清火器的辉煌战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1 1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谨向原作者mqwusy致敬!

   明朝火器的发展是符合时代进步的,但是国人普遍喜欢走极端,肯定了明朝,那么否定清朝便再所难免,于是开始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满清凭借弓马入关,所以在以骑射为本的国策之下对火器不思进取,导致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云云,于是满清再一次成为万众唾骂的对象,满人也再次成为千古罪人,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么?
   清军在同明军的不断征战中,虽然知晓了火器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导致明军屡屡丧师失地的车战战术自然是不屑一顾,而是根据自己优势的骑兵队伍,创造了全新的火器战法。 清军的火器战术称为九进十连环。《清史稿志一百十四》所载:康熙……十九年,定每年演放红衣大砲之期。二十八年,定演砲之制。每年九月朔,八旗各运大砲十位至卢沟桥西,设枪营、砲营各一,都统率参领、佐领、散秩官、骁骑砲手咸往。工部修砲车,治火药。日演百出,及进步连环枪砲。越十日开操。太常寺奏简都统承祭,兵部奏简兵部大臣验操。各旗演砲十出,记中的之数。即于砲场合队操演,严鼓而进,鸣金而止,枪砲均演九进十连环,鸣螺收阵还营。三十年,定春操之制。每旗出砲十位,火器营兵千五百名。汉军每旗出砲十位,鸟枪兵千五百名。每佐领下之护军鸟枪兵、护军骁骑,每参领下之散秩官、骁骑校,及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侍卫等,更番以从。既成列,演放鸟枪,鸣螺进兵,至所指处,分兵殿后而归。五十年,定火器营合操阵式。八旗砲兵、鸟枪兵,护军骁骑,分立十六营。中列镶黄、正黄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队,将台在中,两翼各建令纛为表。每旗鸟枪护军在前,次砲兵,次鸟枪兵,次骁骑。台下鸣海螺者三,以次整械结队出营。施号枪三,台下及阵内海螺递鸣,乃开阵演枪砲九次至十次,砲与鸟枪连环无间。实战中每旗鸟枪护军在前,次砲兵,次鸟枪兵,次骁骑枪炮相互配合保持火力持续不断。
   另有一种称为百人哨的阵势,起于道光年间,又称鸟枪三叠阵,是由明末清初的阵法演变而来。阵中共一百人,第一叠20人使用10把抬枪(一种大型鸟枪,需二人操作,射程和威力大于单兵使用的兵丁鸟枪);第二叠30人使用鸟枪30支,阻击百步以外的敌人;第三叠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用于护卫、冲杀及近程阻敌。
   而这种些法,在清朝的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成熟并一一地显露出来,平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场战例。
   圣祖仁皇帝乌兰布通之战: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酋长噶尔丹,在沙俄策动下,率10万骑兵,击败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札萨克汗部。1690年,喀尔喀蒙古三汗部,撤退到内蒙古,噶尔丹以追出喀尔喀部为名,沿克鲁伦河东进,越过呼伦贝尔草原,沿喀尔喀河入侵,610,进抵今日蒙边界乌尔扎会河。康熙闻讯后,组织兵力,亲征噶尔丹,率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为其左路军出古北口,命安北大将军常宁为右翼军出喜峰口。7月,噶尔丹进至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一带,与清军常宁部接战,清军首战失利。噶尔丹乘胜长驱直入,南下到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峰下,清廷震惊。康熙积极调整战役部署,命康亲王杰书在归化(今呼和浩特)设防,截断噶尔丹返回新疆的退路;命索额图等率兵驻守巴林,坚决扼守巴林桥。命福全、常宁、苏努、马哈恩等部速向乌兰布统集结,并从京畿、盛京、吉林、西安等地抽调劲旅参战。720,康熙抵波罗和屯(今隆化),福全挥师10万,在吐力根河(滦河的上源)一线扎营。《圣武记》记载:清军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里,周二十里,首发尾联结,屹立如山(今有十二座连营景观)。噶尔丹抢占有利地形,将指挥所设在乌兰布统峰之上,登高临远,临阵指挥,设驼城以战,史载:贼骑十万陈山下,依林阻水,缚驼足卧地,背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号曰:驼城。士从栅隙注矢发炮,兼施戈矛……”81日清晨,清军与噶尔丹大战于乌兰布统峰下。清军隔乌兰公河,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日中,双方炮声震天,杀声遍野,进击中清军右翼军被河泥水沼所阻,内大臣佟国纲(康熙舅父)率左翼军循河而上,猝为贼打中,殁于阵……弟国维率左翼兵,由山腰卷入,蹙袭之。激战中,噶尔丹军以驼城掩护,发射鸟铳。前锋参领格斯泰飞舞战刀,单骑直入贼营,左右冲击,出而复入者再,侦得驼城虚实。于是清军以铁心火炮,子母火炮猛轰驼城驼城断为二,打开缺口,佟国维乘势由山腰绕后横击之,步骑争先陷阵,遂破其垒,大胜噶尔丹军。
   从乌兰布通战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清军是多么重视火炮的应用,这次战役的胜利几乎完全是通过火器和精锐骑兵相互配合从而取胜的。清朝的火器与骑兵既能够合力并战,也能够各自为战,野战骑兵制胜,攻坚则靠火炮轰开缺口,骑兵冲击,防守则深沟高垒用火器吸引敌军猛攻,骑兵侧后包抄。灵活而有威力的火骑配合,才打下了清朝偌大的一个江山!
道光帝平定张格尔叛乱
   清朝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后,实行伯克制统治新疆。到了嘉庆年间,当地官吏与伯克勾结,强取豪夺苛剥搜刮,激起了当地信奉***教的居民的强烈不满。这些官员毫不收敛,甚者有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耻,强征豪敛,放纵下属,竟然霸占浩罕商人萨赖占之女,迫使萨赖占杀女雪耻,闹得众议哗然,回疆群情激奋。
   张格尔的祖父布列尼敦在乾隆初年因叛乱被杀(即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其子萨木克逃至浩罕。张格尔即萨木克次子。因其祖父布列尼敦曾是和卓,张格尔在新疆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早年曾在英国势力下的阿富汗喀布尔求学,成年后妄图恢复其祖上在天山南麓广大地区的统治,因而在浩罕一带传教收徒,制造事端,伺机回到新疆发动叛乱。
   此时英国殖民势力已渗入浩罕,他们和同样野心勃勃的浩罕统治者一起怂恿张格尔重返南疆于清朝对抗,自己则从中渔利。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张格尔纠集了三百多人骚扰边卡,并将图舒克塔什卡伦城烧毁。领队大臣色谱征额带兵围剿,张格尔大败,率三十余人脱逃出境。斌静将俘获的八十余人全部处死,又激起了回人的愤怒。九月七日,刚刚登基的道光皇帝接获奏报,恼怒不已,将胡作非为的斌静革职,发配黑龙江。
   逃出国境的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多次在边疆骚扰滋事。道光四年(1824),张格尔与其弟巴布顶从浩罕纠集布鲁特人二百余人侵扰乌鲁克卡伦,杀伤当地官兵三十余人,游击刘发恒整队开枪,击毙二十余人,张格尔率残匪落荒而逃。道光五年(1825)九月,领队大臣巴彦巴图率兵出境搜捕张格尔,为邀功请赏杀害布鲁特牧民妇孺百余人,激怒了布鲁特首领汰列克,率两千人将两百余清军围杀于山谷之中。此事致使本已穷蹙余生的张格尔得以喘息之机,并迅速积聚了实力,终于在不久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叛乱。
   道光六年(1826)六月十四日,张格尔纠集布鲁特、安集延(浩罕)等五百余人潜入南疆,利用自己在当地长期的影响力煽动叛乱。回疆白山派众群起响应,致使官军围剿张格尔失败,叛乱迅速蔓延,回疆一片混乱。张格尔大举进攻喀什噶尔,遭到激烈抵抗。鉴于攻城困难,张格尔向浩罕求助,助其攻打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并约定成功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于是浩罕首领默罕默德·阿里汗亲率军队万余人攻打喀什噶尔。不久,浩罕因损失惨重而退兵,残余人马为张格尔收归,继续攻城。
   道光得知南疆战火后,任命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五千五百,并调伊犁领队大臣祥云保及硕隆武领伊犁兵两千、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乌鲁木齐兵四千、宁夏将军格布舍领兵两千、黑龙江骑兵一千、吉林兵一千,共计三万余人,赶往阿克苏参与平叛。
   八月,叛军进攻重镇阿克苏,与清军激战。八月二十二日,大批清军赶到,叛军失利。但是,喀什噶尔在死守七十天后于二十五日被叛军攻破,参赞大臣庆祥自杀。接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相继陷落。占据西四城的张格尔自封为赛义德·张格尔苏丹,继续东进,一路上烧杀抢掠,强征暴敛,激起了各地民愤。
   九月,清军开始反攻。十日,杨芳攻打柯尔坪取得大胜,歼敌三千余人。道光七年(1827)初,清军两万两千人从阿克苏出发。二月二十三日,在杨阿尔巴特遭遇叛军。清军主帅长龄将全军一分为三,三路进攻,并以枪炮密集射击压制叛军。经过激战,两万叛军被歼万余,三千两百人被俘。清军士气大振。二十五日,在沙布都尔再次击败叛军,歼敌万余。二十七日,清军进攻喀什噶尔的重要门户阿瓦巴特,张格尔投入十余万叛军死守。第二天,两军对阵,清军以步兵居中,骑兵列于两翼。步兵施放连环枪炮、喷筒,藤牌兵穿虎衣迎击叛军马队,使其马匹受惊陷入混乱。最后清军骑兵从两翼包抄,叛军大败,被歼近三万人。二十九日,清军开始进攻喀什噶尔。张格尔背水一战,十多万叛军倾巢而出,在城外河边列阵,阵前挖三道沟,并筑土冈一道,冈上开洞设枪眼,架设排列英国殖民者所资助的洋枪洋炮。半夜,狂风大作,撼木扬沙。长龄认为叛军占据地利,人数由远多于清军,现天昏地暗,恐四面受敌,因而主张后撤十里。而杨遇春则认为这是天助我也,应趁叛军在昏暗中难辨我军之时迅速出击。于是先派索伦兵千人绕到下游牵制敌军,杨遇春亲率人马在上游抢渡,突然出现在叛军营垒之外,发炮轰击,炮声与风沙并作,天崩地裂。叛军阵势大乱,自相践踏,落荒而逃。此战清军歼敌六万多人,俘虏四千,并且收复了喀什噶尔。
   之后,清军陆续收复了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扫灭残余叛军,并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喀尔铁盖山生擒张格尔,将这个分裂国家的叛乱分子押赴北京。道光八年(1828)五月十二日,道光帝登午门城楼,举行受俘礼。十四日,张格尔被处死。
   结论:
   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就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与应用,康熙时代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还专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为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特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特点和便于战场上机动使用的火炮。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呈《神威图说》一书,介绍了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余年间,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颁行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载有各种火炮共85,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了制式武器。清朝关于火器的兵书同样有不少,比如说薛熙撰的练阅火器阵纪,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诀解证,王达权、王韬同撰的火器略说,薛凤祚撰的中西火法,陈旸撰的炮规图说 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
   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以明朝后期的火器普遍应用来责怪清朝不重视火器呢?以至于清朝皇帝说的以骑射为本的这句话变成了清朝火器落后的罪证,可是以上的事例已经证明,清朝根本不是不重视火器的,可是为什么清朝末期的火器与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呢?这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国虽大,忘战必危。乾隆后期,清朝疆域已经十分稳定,清朝逼沙俄,平噶尔丹,定台湾,并西藏青海,周围已无敌手,于是文恬武嬉,连骑射为本的祖训也变成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火器方面的研制当然也渐渐荒废起来,于是本来在明朝就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中国火器就开始更加落后于世界。可以说清初的鼎盛武功导致了其后凄惨的局面,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沙俄在康熙时代不是争霸欧洲,而是回过头来与清朝争霸东亚,那会是怎样的局面?如果历史是这样发展,清朝的火器发展绝不会仅此而已,中国的火器史也必然会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7: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22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诸申巴图鲁 于 2011-11-22 10:18 编辑

有一种狭隘叫选择性无视,只要我们自己知道就好。知道自己胜在哪里,败在哪里。知己知彼,什么来着?
另一方面还有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坊间传言,清代禁止民间拥有火器,绿营也禁止配备,所以火器普及程度不高,云云。这个也应该查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诸申巴图鲁 的帖子

绿营应该也允许配备火器吧?好像在哪本书中看过记载,待晚上回家后找找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12: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诸申巴图鲁 的帖子

哥们,弄清楚了,以下在网上查的资料

清代的绿营兵,北京和各省全有。在北京的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会典》卷八七,页五);在各省的按照地方的大小、远近、险要,人民的多少(《会典》卷四七,页四),列汛分营。由各省总督统辖的称“督标”,巡抚统辖的称“抚标”,提督统辖的称“提标”,总兵统辖的称“镇标”,将军统辖的称“军标”(只四川、新疆有之),河道总督统辖的称“河标”,漕运总督统辖的称“漕标”(《会典》卷四三,页二)。标以下设“协”,副将统之;“协”下设“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之;“营”下设“汛”,千总、把总、外委分别统之(《会典》卷四三,页二)。兵分三种:有马兵、有战兵、有守兵;战兵、守兵全是步兵(《会典》卷五二,页一)。濒海、濒江的地方又有水师(《会典》卷四五,页一)。绿营兵丁练习弓箭、鸟枪、藤牌、长矛、云梯;水师则练习水战(《会典》卷四九,页一)。全国绿营兵在1812年凡六十六万一千六百七十一人(《清史稿·兵志》二)。

点评

感谢,受教了!  发表于 2011-11-22 13: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5-5 00:2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