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4
- 注册时间
- 20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积分
- 75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9 18: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chlight 于 2011-1-9 18:38 编辑
东胡族系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后被燕将秦开击败。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1820年代的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学法。
乌桓—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置护乌桓校尉,使之与匈奴隔离,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王莽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多次强召乌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为人质,动辄威杀之,招致乌桓反目,遂降匈奴。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寇边。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人。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鲜卑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参见匈奴历史。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蒙古,和俄罗斯游牧民族。源自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后鲜卑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1;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136年-181年)统一了鲜卑诸部,后来被部落推举为大人(首领),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强大的军事部联盟。檀石槐又把其地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管治,皆隶属檀石槐。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2;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宇文部等(北周)
北鲜卑: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北魏,东魏和西魏),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西鲜卑: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夏国)。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西秦)。秃发氏与拓跋同源(南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