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5335|回复: 5

2011年新疆文艺晚会满语歌曲演唱《妈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1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新疆卫视庆祝古尔邦节的大型节目中,多民族展示了自己的民族歌舞。
     苏拉宫佛满洲丁伟作为满族代表上台演唱一首满族歌曲《妈妈》,用满语演唱。为这,他提前做好一身箭服,认真练,演出相当漂亮,加上他非常满族人的形象,以及他的演唱功底,和满族格格舞蹈相伴,成功奉献出满族的好作品。
     我对着屏幕拍下,有些不太清,贴出与同胞们分享。
      新中国成立来,作为新疆第一位上新疆台展示满族歌曲的丁伟显得很激动也很自豪。我们的电话都打没电了再用坐机打,我说: 老弟你的服饰你的演出,你的词曲,非常漂亮,感谢你的努力和贡献!加油!
    坚持传播满族文化,不惜牺牲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丁伟多年来很辛苦也受了很多委曲,但他承受住了,真是了不起。在此,祝贺他,并祝颁金节快乐!让我们大家多多关心、关注、支持他!
   另 :颁金节前,苏拉宫满族人组织过节,其间遇到许多阻碍,来自Government,这让丁伟很不解很气愤。希望当地能够尊重满族的民族情感,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央17大16中全会,特别提到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满族人自己的节日,领导应该积极听取满族人的意见,而不是漠然...
http://bugu.cntv.cn/specials/C32362/classpage/video/20111107/100106.shtml
这段视频从33分开始看,前面还有锡伯语的



从1分25秒开始唱锡伯歌曲

  http://v.ifeng.com/vblog/muiscvi ... -332d5a79c4e1.shtml 截取的视频。
----以上系转载,感谢各位族胞对本民族文化支持。新疆台2010年还有一个女生版的《忘祭山》http://www.manjura.net/forum-viewthread-tid-2066-extra-page%3D1.html
-----介绍新疆苏拉宫
里和满族的发祥地相隔遥远,却奇异地保留着一个满族村,它是新疆境内满族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是新疆罕见的以满语命名的村庄,这里的很多人都有两个名字…… 苏拉宫,距离伊宁市区约十几公里,是潘津乡的一个村,“苏拉”是满语,意为“没有当兵的闲散人员”。“宫”为“工”的音变,为清代兵屯的基层编制。2月24日,记者来到了这里。
很多人都有两个名字
走进苏拉宫村,几乎已经看不到满族风格的痕迹。村里房屋建筑几乎都是维吾尔式的,一字排开的房前是搭顶的葡萄架,住房的右侧是牛羊牲畜的棚圈,葡萄架的前方有果树、花卉,甚至连外墙刷的颜色也是维吾尔族喜欢的灰蓝色。不过,只是村里一座写着“苏拉宫村满族文化中心”的建筑才提醒我们,这里是新疆满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方。1997年建成的这座三百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是依靠政府资助和满族同胞捐款修建的,耗资30多万,但也只有门口的门楼有些满族建筑风格,这里也是每年举行“颁金节”和村民们联欢的地方。 和许多地方一样,村里已经没有人会讲满语和认识满文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大都在汉语学校读书。有趣的是,满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他们不仅跟维吾尔族人打交道时讲维吾尔语,就连满族同胞之间也讲维吾尔语,更有趣的是,许多满族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他们说这样称呼起来方便,也容易记住。 77岁的李庆魁是村里已经不多的几位老人之一,也是比较有文化和了解一些历史掌故的。他的亲人都到外地去了,只有他还留在这里。李庆魁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了,毕竟时间太长了,本地人对于满族的记忆和印象大多只是停留在老辈人口头的故事演义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喝奶茶,吃羊肉、抓饭、拉条子、手抓肉。不过,满族人的饽饽、三样饺子、包子、大饼等他们也会做,只是逢年过节或是来了客人才肯露两手。村里现在还有一些家庭保存有家传的满族信物。 张秀全是伊犁满族联谊会的副会长,他的家就在苏拉宫村文化中心的后面。按他的介绍,在村子附近原来有以前屯垦时候的老营盘和城堡等,很可惜后来都毁掉了。这些年来这里寻根问亲、考古探幽的人很多,有香港的,台湾的,也有许多媒体记者。因为它的特殊意义,凡是研究满族历史的人都必定要来这里。如果再不及时保护和收集,可能那些祖辈们的历史和故事就真的要烟消云散了,他们想把这里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先民从远方来
苏拉宫满族人的先辈是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间由热河(现河北省承德地区)、凉州(今甘肃武威)、庄浪(今甘肃永登)等地受朝廷调遣,携带眷属,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伊犁永久驻防、屯垦戍边的满营官兵。 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后,伊犁成为军事、政治V行模叫ǔ伤缍?现霍城县)、广仁(现芦草沟镇)、瞻德(现清水河镇)等九城。当时,新疆军政平和,人民安居乐业。至清嘉庆年间,满营八旗生齿繁衍已达4万余口。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屯垦农业有所发展。按照清政府对八旗官兵“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耕战两事,未尝偏废”的要求,满营于1809年又将一部分老年体弱的兵丁派去距宁远城(现伊宁市)不远的阿克土拜屯垦,定名为苏拉宫屯。 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军政中心迁至迪化(现乌鲁木齐市)。伊犁久经战乱,百废待兴,满营官兵仅靠微薄月饷难以养家饣胡口,便抽调兵丁前往原苏拉宫耕种历年荒废的屯田,以农业和畜牧业的收成资助官兵家庭生活,并修建了营盘、城堡及仓库。为长期屯垦,苏拉宫内还设立了学堂,教育旗人子弟读书识字。伊犁的满族学校还曾开设过俄罗斯语言教学。由于同各民族的广泛交往,这里的满族人大都通晓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伊犁的满族在同汉族的广泛接触中其俗渐染,伊犁汉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及伊犁汉语方言(伊犁话)的形成,都与满族人民分不开。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取消八旗制度,停止旗人的粮饷供给。惠远城的满人除仍在衙门任职、做生意、当佣工外,其余大部分迁往苏拉宫种5亍5矫窆跄辏幼≡谒绽穆迦艘汛?0余户。 在苏拉宫生活的满族人和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长期的休戚与共和相互融合。据介绍,这里的满族人最多时有1000多人,后来,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很多人走进了城市,或是上学或是工作,离开了这片土地,现在苏拉宫村只剩84户、220余名满族人了。
---系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苏拉宫二--网上转载
  2006-08-27 17:10

图一,满族老人富华。
图二、满族人的双合饼

  在伊宁市潘津乡一个名为苏拉宫的村子,世代居住着一群满族的后代。苏拉宫满族人的先辈是清朝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间由河北省承德地区、甘肃武威、永登等地受朝廷调遣,携带眷属,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伊犁永久驻防、屯垦戍边的满营官兵。
  苏拉宫为此也成了新疆惟一一个独特的“旗人村”。昔日的大清水师军营现在成了安静的居住村,几乎全村的满族人窜起来都有亲戚。
  这里和满族的发祥地——黑龙江遥隔千里,本土文化和满族文化相去甚远,却奇异地保留着以满语命名的满族村。
  现在他们还好吗?阳春三月,记者来到了这里,探访那些生活在新疆伊犁的满族后裔,找寻243年前的一段历史,展现新一代的满族生活气息……
   探访200多年前的满族村落



  3月11日,阳光明媚。小草已露出了脑袋,一股新鲜的泥草味扑面而来。
  通往伊宁市东北郊区20多公里的苏拉宫村的路笔直而清晰,春风吹着路两旁的树沙沙做响。嫩绿的树牙也已悄悄地伸出了头。清脆的鸟

叫声从远出隐约传出……
走进苏拉宫村,已经看不到满族风格的痕迹。许多满族家庭的房屋建筑几乎都是维吾尔式的,一字排开的房前是搭顶的葡萄架,住房的右侧

是牛羊牲畜的棚圈,葡萄架的前方有果树、花卉。甚至连外墙刷的颜色也是维吾尔族喜欢的灰蓝色,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堆堆玉米秆子。
村干部说,这是唯一一个以满语命名的满族村。居住着2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400多名满族后裔。

  
 惟一遗留的风俗:家家都吃双合大饼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啊,今天是我们满族人最特殊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吃双合饼。”苏拉宫村党支部书记张刚高兴地对记者说。
  张刚就是地道的满族人,从祖辈开始就生活在苏拉宫这片土地上,但他的爱人是一名汉族教师,他们的女儿已经六岁了。
  “我丫头(女儿)就是第七代满族人”张刚有点自豪地说。
  张刚介绍说,在这里的满族有张、富、苏、何四大家族,一直流传到现在,他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
  在他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张秀萍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满族人家,他的弟弟张秀全是苏拉宫满族联谊协会副会长,也是负责“苏拉工村满族文化宫”的管理工作。
  “按辈分算下来,我们都是亲戚”张刚说。
  “来了,好的呢吗?”记者的到来,他们感到很意外,但一家人都放下手中的活,过来问好。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笑。
  这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张秀萍家的每间房子都坐了好多人,
早晨很多人都理了发,对满族人家来说,每家每户都要做“双合饼子”,意思是合合美美、团圆的意思。
  而这天正好赶上张秀萍小女儿的男朋友头一次上门拜访,按照当地的习俗,女方家除了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招待外,还要上八个“碟子”(指各类干果糖),以表示他们的热情。
  和张刚一样,张秀全家的人的皮肤都有着黝黑发亮的肤色。看起来很有神。  
  张秀全说,他们已不识满文和不会讲满语。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在汉族学校读书。满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他们不仅跟维吾尔族人打交道时讲维吾尔语,而且连满族同胞之间有时也讲维吾尔语,有的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他们说这样称呼起来方便,也容易记住。
  热情的女主人端上了双合饼子:“看来你们今年一年的运气都不错,因为正好赶上我们吃双合饼子”女主人高兴地说。
  张秀萍解释说这双合饼子是用烫面做出来的,然后要两个薄薄的饼子把菜夹在中间吃。
  热情的女主人还炒了八个菜,他们还会做维吾尔族的拉条子,味道很正宗。 
 张刚说,这里的人已经习惯吃羊肉、抓饭、拉条子、手抓肉、喝奶茶、吃酥油。不过,满族人的饽饽、三样饺子、包子、大饼也会做,只是过年过节或是来了客人,才露两手。
  桌子一个独特的花瓶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张秀全说,这是家族中惟一遗留下来的有纪念意义的满族老古董传了好几代了。
  足有四公斤重,花瓶的雕刻精细,还有汉字和少许的满文,但谁也看不懂。张秀全说,本来还有一个200多百年前的古董花瓶,但当时家里需要用钱60块钱卖给了来这里参观的一个人。

 村子里的满族人都是亲戚

 不穿长袍或旗袍、不说满语、不在村内攀亲,是村里最大的特点,他们的服饰几乎跟维吾尔族一样,从服饰上已很难分清他们和维吾尔族之间的区别 。 
老人们站在村口张望着,年轻的苏拉维吾尔族小伙子小孩子宫们在扎堆玩扑克或者打打闹闹。这是在村头看到最多的画面面。
  “再过十几天,就该春播了,就看不到这么多闲人了”张秀全笑着告诉说。 
  “现在很多都年轻人都不找本村的姑娘或者小伙子,因为几乎每家有血缘关系。”张刚说。
  张刚和张秀全是叔父关系,在他们的上一代就与其他几大家族的人就有姻缘,不是近亲就是远亲,到了下一代就没有延续下去了。
  今年75岁的富华家现在就是个典型的家庭,记者见到他时,他也刚刚和家人吃完双合饼子。
  “又是一年过去了呀!”。老人抹了抹嘴感叹道。一口纯正的本土地方语言。他的脸庞明显地显现出维吾尔族的轮廓,鼻梁高挺、深陷的眼窝。
  和其他人一样,他也会一口流利的维吾尔族语。而且还有一个维吾尔族语在名字叫——托合塔洪。
  “只要我站在村口,维吾尔族语小伙子们见我一般都说塞俩目(问候的意思)”富华老人捋了捋胡子笑着说。他有八个子女,,三个女儿,五个儿子为了脱离亲上加亲的习俗,他们通过多处打听找外村或者外地的女婿和儿媳妇。
  在他们的家中,女婿和儿媳妇有来自祖籍四川的、湖南、湖北的汉族,还有自己本民族人,小儿媳妇是儿子在南疆喀什打工时的,纯满族人。现在这个1岁的小孙女是家族里第八代纯满族人。
  富华老人说,满族的家族都特别大,每个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是按照辈分来排大小,延续下来的婚姻观念就是由父母来定,现在都已经改变了,更多的都是自由恋爱。
   富老说,“苏拉宫”的名字的意思要分开来解释,苏拉是满语闲散人员的意思,‘宫’是指在特定的地方从事开荒劳动屯田的基层编制。村民阿茹甫.达吾提对记者说,他的爷爷是地道的满族,以前姓苏,但已经很多年不用,因为到了他这一辈已信仰了伊斯兰教,他娶了一个维吾尔族妻子,名叫艾丽拉,现在有五个孩子,种了九亩地,有自己的小院,养了两头奶牛,日子过得挺红火。 
   但从历史辈分上来说,村子里的很多人都是阿茹甫.达吾提的亲戚。所以谁家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尽全力去帮助。 
  
 
 重温百年历史

 那么,为什么满族人的语言已经在这里慢慢消失?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一直驻守在自己的家园呢?
 张秀全为记者找到了一本历史资料,那是一本由当地有名的苏穆尔.祥和搜集整理的资料,他从事研究满文历史几十年,今年已经96岁了。他提供的资料上说,满族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匆吉、隋唐时的、北宋至明时的女真。7世纪末、8世纪初曾建立过渤海国,12世纪建立了金国。明万历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
  现在的满族是后来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和松花江、乌苏里江等一带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另外,目前满族中的一小部份实际上是蒙古族和汉族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参加了清朝的军队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了旗人,现在就成了满族。
 从老人们搜集的资料看,苏拉宫满族人的先辈是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间由热河(现河北省承德地区)、凉州(今甘肃武威)、庄浪(今甘肃永登)等地受朝廷调遣,携带眷属,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伊犁永久驻防、屯垦戍边的满营官兵。
 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后,伊犁成为军事、政治中心,陆续建成绥定(现霍城县)、广仁(现芦草沟镇)、瞻德(现清水河镇)等九城。当时,新疆军政平和,人民安居乐业。至清嘉庆年间,满营八旗生齿繁衍已达4万余口。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屯垦农业有所发展。按照清政府对八旗官兵“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耕战两事,未尝偏废”的要求,满营于1809年又将一部分老年体弱的兵丁派去距宁远城(现伊宁市)不远的阿克土拜屯垦,定名为苏拉宫屯。
  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军政中心迁至迪化(现乌鲁木齐市)。伊犁久经战乱,百废待兴,满营官兵仅靠微薄月饷难以养胡口,便抽调兵丁前往原苏拉宫耕种历年荒废的屯田,以农业和畜牧业的收成资助官兵家庭生活,并修建了营盘、城堡及仓库。为长期屯垦,苏拉宫内还设立了学堂,教育旗人子弟读书识字。
苏拉宫的满族学校还曾开设过俄罗斯语言教学。由于同各民族的广泛交往,这里的满族人大都通晓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这里的满族在同汉族的广泛接触中其俗渐染,伊犁汉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及伊犁汉语方言(伊犁话)的形成,都与满族人民分不开。到民国初年,居住在苏拉宫的满族人已达60余户。
   苏拉宫村满族联谊协会副会长张秀全说,苏拉宫起名也源于200多年,这里的满族最多时有1000多人,后来,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很多人走进了城市,或是上学或是工作,离开了这片土地,现在苏拉宫村只剩84户、400余名满族人了,现在的村子里,除了满族外,还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蒙古族组成。

“颁金节”里诉衷肠

  苏拉宫村满族文化宫,是整个村子里惟一一座满族风格的建筑。
  虽然春天到了,但这里却显得很冷清,因为只有在苏拉宫村搞大型或者重要的活动时才开放的。
  这个只有三百多平方米的文化宫,内部比较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可容纳三、四百人的小礼堂,主要由张秀全负责管理。
  村里人说,这是一些满族人1997年自己集资花了十几万元建成的。也是所有的满族人民族感情寄托的地方。因为每年的“颁金节”都要在这里举行。 
 张秀全说,“颁金节”是满族人的节日,"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是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开始的,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简称“满族”皇太极正式宣布。  
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到现在已经有371年的历史。
  10月13日这天,来自伊犁周遍的满族人纷纷聚集到苏拉宫,大概有1000多人,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这天,满族同胞们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 
 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热烈而有趣。
  老人们则更加开心,大家相互握着手,诉说各自的民族情怀。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再现满族人的民族风情。
  记者看到,文化宫的宣传栏里还有1998年8月,中国著名画家关山岳为文化宫题字的照片。张秀全说,经常有内地或者台湾同胞来这里了解满族文化历史,他们临走时都说有很多的收获。

   满人心中的期盼

宁静恬淡的苏拉宫,一方面承载着历史的衣钵,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封闭的村庄。很多人不仅没有去过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就连离村里几十公里的伊宁市也没有去过。
  但大家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失传的语言和文字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村里人说,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已经失传的满族“月月歌”,张刚告诉记者,早就听上辈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来新疆后,与远在家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战乱稍平时,开始思念家乡,每到夜深人静时,兵营里不时会传出一声声叹息,于是,有人开始在每个月中把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编成了歌,每月一首,唱给家乡的人。
 “以前村子里有几位在世的时候,还能唱几在句的小调呢,你想,几百年一代代传下来的,不容易啊,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人会了……”张刚说。
   去年12月,一位中央民族的老教授还来搜集过谱子,但缺少具体歌词。
   77岁的李庆魁是村里已经不多的几位老人之一。也是比较有文化和了解一些历史掌故的。他的亲人都到外地去了,只有他还留在这里。
 李庆魁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了,毕竟时间太长了,大家对于满族的记忆和印象大多只是停留在老辈人口头的故事演义里。
  他说,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使用文字为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现满族普遍习用汉语、汉文。
   张刚说,苏拉宫村之所以叫被人们称做“满族村”是因为最早的满族历史。如果满语消失,新疆的早期历史以及整个清代史研究将面临永久性的断流,很多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
  记者从相关资料上看到,我国对满语进行研究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专门研究人员不到百人,其中能使用满语的不到50人,而从事翻译工作的不到20人。  

阅读全文(629) | 回复(5) | 推送  欢迎到 冬天的冰激凌 的个人主页看更多内容  



  共5条回复  


发表于 2012-2-9 19: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伟唱得真心好
发表于 2012-2-11 18: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固 于 2012-2-11 18:49 编辑


发表于 2012-2-11 18: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2-11 1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大叔我认识!!会好多种语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5-1-15 22:56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