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4836|回复: 3

[近现代] 一个满语地名,就有一个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18: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栏语: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历史赋予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本报从即日起开辟“寻脉”专栏,全面梳理吉林文化脉络,寻觅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同时,走近吉林文化名人,感受吉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树立吉林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让文化滋养我们的心灵,也为发展文化寻找经验和路径。
    “吉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满族先民在这里居住,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满语地名就是其中之一。”70岁的吉林市老人石文炳把抢救濒危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生的追求,踏访50载,搜寻满语地名,并记录满语地名背后的传说。
    作为这项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石文炳老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几近消失的满语地名传说已被他一一记录,他会将这项民族文化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萨满世家>>
    太爷曾任清朝正六品
    1月4日,记者来到吉林市船营区石文炳老人家,70岁的石文炳一提起满语地名故事,马上神采飞扬,“吉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满族先民在这里居住,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满语地名就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的比如‘吉林乌拉’,这个名字的背后就记载着一个历史传说。”据石文炳老人说,他是萨满世家,他太爷曾任清朝正六品骁骑校,全家都十分喜欢萨满文化。
    “从小就听父亲讲满族地名传说,那些生动的故事令我十分痴迷。”石文炳说,他所知道的大部分满语地名故事都是祖辈传下来的。
    地名考察>>
    寻访生动故事50年
    “这些满语地名的含义以及它背后的传说,现在已无多少人知道了。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民族文化,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石文炳说, 他要将这种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凭记忆撰写满语地名故事。
    石文炳老人曾任教师,为了更多地了解满语地名故事,他利用寒、暑假,走访村庄、街路,寻访生活在那里的满族老人,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记录下来。50年里,石文炳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考察地名上,先后考察了解龙潭山、康大砬子、大背子沟、巴虎等60余处地名的由来及传说,其中大部分都是满语地名故事。
    整理百余万字>>
    上报吉林省非遗名录
    记者了解到,在石文炳寻访的满语地名传说中,“猴岭”、“阿什哈达”、“鳌龙河”等地名浓缩了许多当地的满族文化。其中鳌龙河就是满族先人部落经济情况的一个缩影,意为“线麻”,指古时沿河两岸农业发达,满族先民多用线麻绳织网捕鱼。
    “这些与渔猎经济有着密切关系,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考证价值。”石文炳告诉记者,他已经将这些鲜为人知的传说整理成册,共计百余万字,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已经将他整理的故事上报到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成为满语地名传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挖掘历史>>
    满语地名反映渔猎经济
    “整理满语故事的时候,我还把故事讲给两个儿子听,让他们俩作为我的继承人。”石文炳说,满语地名因何得名,其含义又是什么,早已鲜为人知。经过搜集、整理和考证,发现满语地名大部分形成于满族共同体产生以前,是满族先人经济情况的反映。这些渔猎经济时代古老地名的出现,既反映满族先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的民族状况和地域开发等情况。同时,正是由于这些满语地名的存在,才有这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也进一步了解了吉林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满族的故乡、是一片人杰地灵的热土。
    石文炳老人说,他会将这项民族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努力,争取将这项民族文化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9: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大家继续寻找和询问关于满文地名的事
发表于 2012-5-1 08: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很有意义
发表于 2012-5-1 17:1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起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11-23 19:00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