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123|回复: 5

谁来谱曲?《圣祖仁皇帝简朴有力的诗作<松花江放船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30 11: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祖仁皇帝简朴有力的诗作<松花江放船歌>》

                                     一
    我国文学史上看,在某些封建王朝崛起、发展的时代,一些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包括有的封建皇帝,写过一些思想开阔、简朴有力的诗作。比如,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写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短短三句,表现出一种为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宏大气概,显然有别于那种淫糜宫闱的颓废之音,或国破家亡无可奈何的消沉之气。同样理由,圣祖仁皇帝的《松花江放船歌》也是属于这类出自封建帝王之手的难得的好诗。现据《吉林通志》等书中所载,略加标点、校订,照录于后。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水叠锦绣縠明。

                          采帆画鷁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毕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玄烨来吉林巡视,于松花江上所作。玄烨时年29岁。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他不迷醉宫廷享乐,走马关外,亲临边陲,在松花江的惊涛骇浪中视察水师、舰船,鼓舞东北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志,即兴写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锦绣河山、北国风光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本乡本土三百年前的一支美的颂歌。这首诗感情热烈奔放,颇有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气,一扫那种随风而靡、无病呻吟的虚假感情;其语言则通俗率真,深得流水行云、浑然天成之妙,更为许多“御制”诗中那种铺排造作、竞尚浮华的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所望尘莫及。它表现了古代东北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其强烈的地方特色,而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我们的喜爱。

    《松花江放船歌》表现了一个很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主题,即:我们必须不忘敌人压境,时刻记住虎狼在前,为发展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捍卫我完整的大好河山,要加强战备,随时准备打击一切入侵者。从这一重大主题出发,这首诗真实在记录了当年吉林各民族人民在统一的清王朝的领导下,制造船舰,演兵习武,同仇敌忾,为反击沙俄侵略者而在松花江上联防备战的英勇场面。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这种愿望、要求和作为,完全符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                                                      二

    在中国的历史上,玄烨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有所作为的皇帝。他生活的年代(公元1654——1722年),是十七世纪下半叶和十八世纪初期。1661年,玄烨八岁嗣位。当时,他面临着清军入关后,国内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交错,国外不断有沙俄侵略的复杂形势。在国内,鼇拜等官僚专政,继续推行圈地政策,使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吴三桂等藩王也在此时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反动分子反对清政府的统一政策,或阴谋分裂,或投敌叛国。在国外,从十七世纪初期起,沙俄继征服西伯利亚以后,逐步东侵,指派哥萨克匪帮不断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沙俄侵略者无视清政府的一再抗议和警告,加紧了武力扩张的罪恶活动。1677——1679年,沙俄匪帮的魔爪伸到我精奇里江;1682年,盘距在我雅克萨的沙俄军队悍然对我进行战争挑衅,制造了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事件,沙俄入侵者不断地沿黑龙江及其支流广大地区,修筑堡垒,强占土地,抢劫居民,掳掠妇女,屠杀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玄烨于15岁(1668年)正式亲政。作为当时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有远见的人物,他首先致力于解决国内许多重大的社会和政治争端。如1669年,玄烨逮扑鼇拜,停止圈地,减轻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剥削。1673年,下令削藩,讨伐吴三桂等发动的叛乱,经过为时八年斗争,到1681年完全平定,为统一全国,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他在统一祖国、维护民族团结,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反动利益和反击沙俄侵略等方面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清廷对于来自沙俄的严重威胁,是早有所警惕和准备的。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就在吉林市(今吉林市,时称乌拉鸡陵,小乌拉等)建船厂,“昂邦章京沙尔虎达造船于此,所以征俄罗斯也。”到了玄烨时,“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宁古塔将军驻乌喇鸡陵,建木为城,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并徙各省流人数千,修造船舰四十余艘,又有江船数十,日习水战,以备老羌。”“老羌”指的就是当时的沙俄侵略者。在修造船舰的同时,玄烨也开始积极训练水兵,在当时的吉林城,就有“吉林水师营,康熙十三年(1674年)设,原有战船三十只,运粮船八十只”,而“黑龙江于吉林修造船只”也是经常的事情。在吉林城东北七十里处的松花江沿,有一座乌拉城(今永吉县乌拉街,时称打牲乌拉,又称大乌喇,大乌喇虞村等)。清廷在此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为皇帝采捕东珠、蜂蜜、松子和鲟鳇鱼;同时又设协领衙门,主持军务,以应战备,“乌拉城,额设捕珠大船七只,向由吉林水师营备领,威呼三百九十九只,内协领衙门四十只”。在康熙初年,吉林城到乌拉城之间,沿松花江七十里水域,实际上成了清王朝修造船舰,训练水兵,以备同沙俄入侵者作战的一个重要的战备基地。康熙初年,玄烨的注意力主要还在于国内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对于北方的防务只是积极准备和积蓄力量。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后,玄烨马上就把全面加强东北边防的问题,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他于1682年远离北京,行程万里,亲自巡视东北,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情况,视察水师、战舰,为大规模的反击沙俄的侵略,做全面的准备。

    据史书记载,玄烨东巡是从1682年3月23日到6月9日,共计七十九天。大部分时间用于旅途上,除在盛京谒祭陵寝占去八天,十二天是在吉林城、乌拉城以及两城之间的松花江水道上活动。

    玄烨为什么如此重视吉林之行?甚至在小小的乌拉城还进行了六天的紧张活动?这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吉林城是从水路联结祖国北方前线的枢纽,是当时我国船舰制造、水师训练的基地;巩固东北边防,制止沙俄侵略,收复被敌人占领的失地,吉林的巩固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乌拉城是吉林市水路的出入要塞,它不仅同吉林城一样设置重防,而且从吉林——乌拉沿松花江顺流而下,船舰可直通于松花江下游、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几乎包括所有北方前线的大小支流,关隘要道,沿江城堡,如齐齐哈尔、墨尔根、额尔古纳,如爱珲、额苏里、呼玛、雅尔萨,如多伦禅屯、精奇里、宁古塔、丰满河、亨滚河等等,直到黑龙江入海口。上述各处正是当时沙俄侵略者已经占领或不断侵扰、或虎视眈眈的我国边境领土。因之,清代《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中说:“远迎长白,可谓五城锁钥;近绕松花,乃是三省通衢。”

    玄烨此次东巡以吉林、乌拉及松花江水域的重点,说明他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在此行中以视察松花江水上备战状况、检阅水师官兵的战斗力、部署备战的新措施达到了高潮。因此,当“乙亥,泛舟松花江上”时,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玄烨,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这首令人赞赏不已的爱国主义的诗篇。  

                                     三

    《松花江放船歌》共十五句,每三句诗为一段,可分成五个自然段落。全诗没有热闹的铺排,用白描手法再现了三百年前充满战斗气息的松江春色,丰采华茂,情景交融。

    第一段为开头三句:“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水叠锦绣縠明”。写了时间、季节,但主要是写地点,烘托美丽的春天的松花江。清澈的江水卷着波涛,红日映照着初夏起伏的江浪,像织着五彩滨纷画卷的锦绸,闪烁耀眼。北国的松江景色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万般情思。

    第二段首句“采帆画鷁随风轻”,写江中画意。鷁,是一种像鹭鸶的能高飞的水鸟,采帆上的画鷁鸟随风飘动,可谓诗中有画。诗中用“随风轻”三字,画面着一“轻”字,便由静而动,船在江面急驶而过的境界全出。“箫韶小奏中流鸣”,写江中韶音。箫,是一种用许多竹管编成的乐器。韶,指古代的舜乐。此句尾为“鸣”字,使人仿佛亲闻韶音,激情满怀。“苍岩翠壁两岸横”,视线由江中飞向江外,这是全诗的过渡句。放眼松江两岸,苍秀的岩层,何等古老,翠绿的断壁,何等年轻,煞尾着一“横”字,就由近而远,将人们的娓娓诗情引向了捍卫北国广阔山河的凌云壮志。

    第三段写战胜强敌的决心。“浮云耀日何晶晶?”含蓄地把沙俄入侵者喻为浮云。作者面对涛涛江水、展望两岸青山仰望朝霞远映的天空,以无比乐观的精神,坚定而又豪迈地自问自答说;北面飘来的几朵浮云又怎能遮盖住普照中华大地上的太阳的光辉呢?樯,即桅杆,引申为帆及帆船。据清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吉林水师营,就有各种类型的战船,划子船、渡船、运粮船、三板炮船、四板炮船等,其中大者船长七丈三尺。一般用于水战的四板炮船,每船可乘官兵135人 。正因为如此,玄烨才发出了“乘流直下蛟龙惊”的豪言壮语。

    诗的第四段直写吉林水师官兵、船舰,为全诗的高潮。貔貅,猛兽名,形似虎,又说似熊。毛皮灰白,东北人称为白熊。其雄者为貔,雌者为貅。《史记》中说:“轩辕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诗中沿用此义,以形容清兵与强敌不共戴天,必将像貔貅一样有同敌血战到底的决心。旌,是一种古代的旗,缀旄牛尾于竿头,用以指挥或开道,"貔貅健甲毕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二句,写得多么威勇、英武、奕奕传神啊!请看那披甲戎装的水上健儿,个个威武坚强,朱红色的帽带系在水兵们的领下,倒映在明澈的江面,同高高地飞扬在船杆上的战旗互为衬托,处处表现出一往无前、出师必胜的精神。

    “我来问俗非观兵”句,是全诗的主题。本来是江上观兵,却又不说观兵,是作者不满足于当前水师、船舰的规模,暗示着今后将更大地发展水师、船舰,以便届时直接参加反击侵略者的战斗,那才真正称得起是“观兵”。“问俗”,当然是这次东巡的目的,正是根据这次“问俗”所得到的情况,玄烨才更加注意了战备的新部署,采取了为夺取胜利而必备的新措施。比如,当年6月,玄烨即放宽了对徙宁古塔、乌拉人犯的虐待,缓和了内部矛盾,联合东北各族人民,把矛头一致对准了侵略者。

    此诗最后一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是开头一段内容的照应,也是全诗的结尾,“浩浩瀚瀚”句,再次歌颂了惊涛骇浪的松花江自然景色的壮美;澄,指水之清澈,泓,系言水深。结尾句,是统一、昌盛、强大的祖国未来的热烈的颂歌。

    综观全诗,起首三句,雄浑而有气魄,二至四段,写画鷁、箫韶、苍岩、翠壁、浮云、骄阳、樯舰、健甲、旌旄、朱缨……都是从正面用粗勒的笔触,顺情成章,不显生硬拼凑的痕迹。结尾句,复又扣住“松花江,江水清”这样一句朴素的民歌体的字句,音节响亮,仍给读者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的印象。总的来看,此诗艺术上失之细腻,形式上略嫌疏浅;但作者感受真实,情绪热烈,尽管似乎来不及推敲雕琢,但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一经驱使作者之笔,就如同笔下生花,滔滔汩汩,奔泻而出,终于一气呵成,较完美地完成了这曲对于松花江三百年前的自然美、战斗美的赞歌,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幅生动、真实,别开生面的历史画面。

-原文---------http://yaluku.blog.163.com/blog/static/1061547912008816111013867/
发表于 2012-5-1 1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的皇帝都是勤政的皇帝
发表于 2012-5-1 2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东哥,让他来谱曲吧~
发表于 2012-5-2 09: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摘抄的?该文章的某些话的论调很像文革时那种
发表于 2012-5-3 14: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东子啊,让他唱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窗斋主人 发表于 2012-5-2 09:47
那里摘抄的?该文章的某些话的论调很像文革时那种

最后写的原文是转载地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5-1-15 22:36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