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5187|回复: 5

[清代] 清原人: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4 0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3-22 13:52:27  作者:程 奎

内容摘要:看过康熙王朝电视剧的都知道索尼,他是顺治临终前指定的4位顾命大臣之一,4位顾命分别为: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索尼居首。索尼不是武将,没有其他满洲将士那样战功赫赫,可他却成为皇太极身边的重要人物之一。我们还知道,他的亲孙女是康熙的结发妻子,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家族因索...



看过康熙王朝电视剧的都知道索尼,他是顺治临终前指定的4位顾命大臣之一,4位顾命分别为: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索尼居首。索尼不是武将,没有其他满洲将士那样战功赫赫,可他却成为皇太极身边的重要人物之一。我们还知道,他的亲孙女是康熙的结发妻子,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家族因索尼而大放异彩。

     我们上面说过,额尔德尼姓纳拉,皇太极赐额尔德尼之子萨哈连为赫舍里姓,也就是说将原来的纳拉氏改为赫舍里氏。之所以以赫舍里之姓赐之,是因为赫舍里姓要比纳拉氏高贵。赫舍里氏在后金政权中并没有太重要的官员,五大臣中没有一个是赫舍里氏,但为什么皇太极如此尊崇赫舍里氏呢?

    都英额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追溯赫舍里氏家族的历史。硕色、希福和索尼的祖先世居都英额。后来迁到了哈达,其始祖穆瑚禄都督是硕色和希福的太祖父,他大致生活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都督这个军衔非同小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周瑜被称之为都督。明朝的军队中也设有都督,是武职高官。硕色的太祖穆瑚禄是被明朝封赐的“都督”,当然,这个都督不是周瑜那样掌握实际兵权的大元帅。明朝初年,为了对女真各部实行统治,封赐了许多女真首领。初封时还比较慎重,像建州左卫大酋长猛哥帖木儿,建州卫大酋长阿哈出,也只封个指挥使,后来逐渐加封。到明朝中叶,封赐混乱,许多部落酋长都成了都督,有时一个部落封授都督数名。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向明朝进贡的“都督”,竟达156员之多,还不包括像穆瑚禄这样的都督。至于指挥使这样的封赐就更滥了。根据索额图后人金庆谱先生说,穆瑚禄都督是在开原马市为明朝服务的都督,其属下应当有相当数量的部众。穆瑚禄都督有八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瑚西布禄,次子丹楚,三子达柱,四子岱音布禄,五子阿音布禄,六子拖灵阿,七子特赫纳,八子噶尔柱费扬古。第七子特赫纳的第三子是瑚什穆巴彦,即是硕色和希福的父亲。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巴彦是富翁的意思,硕色和希福的父亲被称之为瑚什穆巴颜,看来,此人很富有。这样的家族,生活在汉文化很发达的开原地区,为了更好地与明朝官员、商人、民众打交道,一定要学习汉文化。特殊的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也许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汉人较为高级的知识份子,也许,这一家族中涌现出了一个或几个天资聪疑的人才,这些必然的偶然的因素推动着这一家族成为女真诸姓中最有文化的一个群体。一个大户人家的风范,往往会影响周边的民众,于是,一个以赫舍里氏为核心的特殊的女真人文化现象出现了。这一现象出现在都英额,因此我们称之为都英额现象。任何一个政权要想发展壮大,光凭武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文治,所以,努尔哈赤起兵后,首批具有赫舍里式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投入到了蒸蒸日上的建州政治集团。


硕色和希福

    这兄弟二人都 是知识份子,都 精通汉、蒙文字,史载哈达即灭,希福从其兄硕色来归。他们投奔努尔哈赤的时间晚于额尔德尼,否则负责创立满文的工作就落不到额尔德尼的头上了。硕色投归努尔哈赤之后,取代汉人龚正陆,从事文馆工作,作出过非凡的贡献。清朝政府给于高度评价,即:“索尼之父,识天之命,尽臣之谊,志切来归,忠诚已著”。不幸的是硕色寿命不长,投奔努尔哈赤不久就死去了。赫舍里氏的功绩,主要是希福和索尼创立的。

    希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额,再迁哈达。太祖既灭哈达,希福从其兄硕色率所部来归。以希福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在文馆任职,屡奉使蒙古诸部,赐号“巴克什”。组建旗八旗后,他和侄子索尼都隶满洲正黄旗,归努尔哈赤直接管辖,凡是“文字之任,一以委之”。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后金最重要的笔杆子之一,是努尔哈赤的得力秘书。

    当时,与努尔哈赤实力相当的有乌拉部、叶赫部,这三个部落都有统一女真的可能,颇有点三国鼎立的味道。而蒙古诸部的倒向对女真各部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建州、乌拉、叶赫都将拉拢蒙古作视为头等要务。在这方面,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应当说是做得最成功的,希福和他的侄儿索尼贡献尤为突出。

    天聪二年,皇太极应蒙古各部之请,率兵讨伐察哈尔,派希福为使臣出使科尔沁,征调兵力,科尔沁部的酋长土谢图额驸奥巴不听调遣:“路上都是敌人,如何进军,如果有所闪失,谁承担责任?”

    希福义正辞严,驳斥道:“君王的命令怎么可以推辞,纵有危险,无非一死,但军国大事,不可误也。

    奥巴慑于希福之威严,答应出兵,但是他根本不与主力部队配合,而是为了一己私利,纵兵劫掠,影响极坏。皇太极大怒,命令希福再次前往问罪。希福带着八位壮士,行四昼夜,路中真的遇到了敌人,他们击杀三十馀人,最终抵达科尔沁,命令奥巴必须率兵来会,奥巴这才不得不听从了命令。第二年,奥巴到盛京朝拜,皇太极命希福与文馆的大臣库尔缠一同面见奥巴痛责其不服军令的行为。奥巴服罪,献上驼、马以谢罪。

    这次出使蒙古,扬了后金国威,训服了科尔沁部奥巴,散漫的蒙古各部进一步认识到了君命不可违的权威。为了表彰希福的功绩,皇太极任命他为备御。

    女真知识份子往往都是文武兼备,额尔德尼是这样,希福也是这样。天聪三年,他跟随皇太极征明,在北京城下与明军短兵相接,他表现英勇,败敌于城下。天命五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大凌河围城之战,与谭泰争先奋击,大破明朝援军。因战功卓著,从备御晋升为游击。

    皇太极改元称帝,设立内三院,希福先是被任命为内国史院承政,不久便升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进二等甲喇章京。

    希福虽以文学事上,主持内弘文院工作,掌管着国家机要,但他还一如既往地担负着“邦交”工作,经常出使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负责这些部的编户口,置牛录,颁法律,亭平狱讼等行政司法事务;在重要的军事活动中,他还奉命到军中对将领宣布机密及形势,考察诸将表现,由行论功行赏。每次回朝汇报情况,皇太极都十分满意。

    在繁忙的政务中,他坚持对古籍的翻译工作,顺治元年,辽、金、元三史翻译成功,对满洲上层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历史上也应留下重重的一笔。

    希福与大臣谭泰有矛盾,他经常讥讽谭泰庸懒,谭泰暗中与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勾结,陷害希福,希福被罢官,削去世袭之职,抄没其家。直到顺治八年二月,福临亲政,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内弘文院大学士之职,复世职。顺治九年,一年之内,三次晋升,荣升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袭。这年年十一月,希福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盖棺论定,顺治皇帝追赠其为太保,谥“文简”。他的儿孙们有许多都是朝中重臣,长子奇塔特,袭职。乾隆初,定封三等子,希福次子帅颜保官至礼部尚书。

    赫舍里氏的男人中最有成就的当属索尼。此人生于都英额,即今天的英额门一带,他是硕色的儿子。清史上载,国初,硕色和他的弟弟希福来归,当然也包括了硕色的儿子索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5: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尼辉煌的一生
    “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父硕色。”按史料所载,他应是都英额生人。父亲领着他和他的叔叔希福投奔了哈达部。努尔哈赤吞并自哈达,硕色领着弟弟和儿子归顺到了努尔哈赤麾下。即史书上所说的“挈家来归”。努尔哈赤对硕色的来归十分重视,他这父子三人都是大学问者,都通晓蒙、汉文字。史书上载他们同时还通国书,即满语,这就有点玄了,因为这一年,满文刚刚创立,远在哈达部的硕色、希福、索尼怎么可能“通国书”。
    赫舍里氏是女真望族,他们的来归,政治意义重大,努尔哈赤将他们父子三人都安排在了文馆,任巴克什,即所谓的大学士。推算起来,这时的索尼应当是成年人,年纪当在20岁左右,或许更大一些。按《清史列传》记载:“太祖既灭哈达,希福从其兄硕色率所部来归。”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努尔哈赤灭哈达部是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而努尔哈赤征界藩城是在万历十三年,这个时期怎么会从征界藩和栋夔?如果索尼真的从征界藩,那么他们父子归顺努尔哈赤的时间要比清史列传上记载的早14年,但估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平时就归顺了的话,他们父子应参与满文的创立工作。再有一个可能是此段记载是指从征萨尔浒大战,因为,萨尔浒大战就在界藩城下最先打响的。但从征栋夔就不可理解了,看来还是史料记载有误。
    不论这段记载是否正确,索尼这次参战只是随征而已,没立下什么功劳。见于史料的第一次立功是:“天聪元年,从太宗攻锦州,侦敌宁远,并有功”。注意,是侦敌有功,这说明他担任了侦察兵的角色,估计是他利自己精通汉话的优势,乔装打扮进入了锦州城获取了重要情报。
    1、外交能臣
    索尼和他的叔叔希福一样,都是外交能臣,从史册记载上看,他后来居上,能力似乎比起叔叔希福来,略胜一筹。
    大家都知道,科尔沁蒙古与清王朝的关系最为亲密,皇太极的一宫二妃,即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孝庄皇后都是科尔沁女人。然而科尔沁蒙古的归附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最初,科尔沁是与努尔哈赤为敌的。历史上著名的九部联军之战,科尔沁是其中的一部。这一仗,以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科尔沁贝勒明安慌乱之中战马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只得弃鞍马,脱衣甲,赤身找到一匹劣马狼狈逃脱。这次战役,对科尔沁蒙古来说是个转折点,他们尝到了努尔哈赤的厉害,转变了态度,开始与努尔哈赤亲善。努尔哈赤抓住这一机会,分化瓦解敌人阵营,打起了和亲牌。努尔哈赤本人相继娶了两位科尔沁女人,科尔沁部也娶了建州的许多女人,双方互为姻亲,其中科尔沁奥巴贝勒就娶了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肫哲格格。但是建州与蒙古之间距离较远,后金政权当时还没有强大到令蒙古各部附首贴耳的地步,介乎于明朝和后金之间的蒙古各部常常是摇摆不定。奥巴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位。
    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天聪二年,在蒙古各部的请求下,皇太极决定发兵征讨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前题是蒙古各部都要出兵,共同会战。在希福一章我们讲过,科尔沁的奥巴贝勒,也是后金的驸马爷,满语称之为额驸,却不听调遣,皇太极派希福痛责之。在清史稿的索尼列传上,也有索尼奉命出使科尔沁痛斥奥巴的记载,“奥巴屡背约,私与明通,复征兵不至。”奥巴听说索尼来到科尔沁,派人前迎,用酒肉款待索尼以示好,索尼坚决不吃:你们与汗王怀有二心,我们岂能吃你们的东西。
    到了目据的,索尼直接拜见肫哲公主,向公主禀报了皇太极的旨意。奥巴当时正患腿疾,他拄着拐来到公主住处,装着不认识的样子问公主:这位是谁?未等公主答话,索尼回答说,我们是天子的使臣,你犯有罪过,汗王决定不再与你们交往。我们今天来是奉汗王之命带来些东西慰问我家公主,同时也向公主转达汗王的旨意。奥巴急忙吩咐手下预备酒席,可是索尼看都不看,告别公主而出。奥巴害怕了,打发儿子塞冷拜见索尼,索尼拿出皇太极的御旨,上面写着痛斥奥巴并与之断交的言辞,奥巴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着御旨下跪,表示认罪和悔过。这次出使,叫宣威于草原,令奥巴附首,维护了皇太极汗权的威严。索尼有突出表现令皇太极极其满意,因功授其为一等侍卫,从此索尼成为皇太极身边的近臣。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5: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2、勇救豪格
    索尼同他的叔叔一样,也是位勇将,天聪三年,后金军与明军在北京城下展开激战,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冲入明军阵中,明军发现豪格是位重要 物,一齐包围上来,史书上形容当时的情况是“矢石如雨”,情况万分危急。索尼不顾个人安危,冲入阵将,奋勇厮杀,“斩杀甚众”,将豪格救了出来。
3、
、拥立之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病故,清政权出现了权力真空。努尔哈赤时期曾定立过一条规矩,新汗由众贝勒共同推举产生。然而,皇太极时期已改元称帝,帝死子继,这是中原政权的规矩。帝位就是一个,想当皇帝的多了,帝死子继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着避免动乱的积极一面。虽然如此,皇帝儿子众多,围绕帝位的继承,诸皇子之间还是要展开角逐,有时甚至要血溅宫庭,所以在继位问题还有一条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按此规定,如果皇后有子,不论大小,都是当然的继承人,谁也别争,争也没用。如果皇后没生儿子,那就要由皇上年龄最大的儿子来继承。皇太极的正宫娘娘哲哲没生儿子,那么按中原帝制的规矩就应由长子豪格来继承。但问题是努尔哈赤还有个新汗当由众贝勒推举产生的遗训,这就给其他贝勒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多尔衮、甚至多尔衮的弟弟多铎都萌发了当皇上的狂想。为什么多尔衮兄弟二人都会萌发这样的狂想呢?因为多尔衮的母亲是“皇后”,即努尔哈赤的大妃。努尔哈赤一生有四个大妃,第一个是佟佳哈哈纳扎青、第二个是衮代、第三个是皇太极的母亲孟古,第四个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阿巴亥伴随努尔哈赤时间最长,也最讨努尔哈赤喜欢,因母及子,多尔衮也就格外受宠爱。据朝鲜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曾说过,我死了以后,由九王(多尔衮)继承汗位,大贝勒代善来辅佐。
    皇太极自爱妃海兰珠死后,因悲伤过度,常常患病。病重期间,曾委政于四小贝勒,这四位贝勒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武英郡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四小贝勒中,阿巴亥的儿子占了两个,即多尔衮和阿济格,占了一半可见其势力之大。论实力豪格的势力最大,除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的三旗势力之外更重要的几乎所有朝中的文武大臣都倾向于豪格。但豪格的政治才能不如其父。皇太极是位十分了不起的政治人物,虽然突然离世,但他的威望是多尔衮远远不能企及的。不过,多尔衮手中也有王牌,第一张王牌是:你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我也是,而且是最后一个大妃的儿子;第二张王牌是努尔哈赤有新汗由众贝勒推肖产生的规定,因此我有资格继承汗位;三是他们哥仨当时领正白、镶白两旗,四王执政的格局中他们兄弟占了半壁江山,政治军事实力也不可小看。
    皇太极逝世后,多尔衮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核心。也许有人说,四小贝勒勒执政的格局中,排在第一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啊,这时应该由他来主持全局。不行,不能由他来主持。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弟弟付舒尔哈齐的之子,他只能处在辅佐的地位,否则天下就成了舒尔哈齐后人的了,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皇太极去世第五天了,皇位不能总是这么悬着。于是多尔衮将索尼如到了三官庙,商议由谁来继承一事。索尼公开表态:“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索尼之所以敢如此表态一是皇太极的威望大清国无人可比,皇太极的势力更是强大到任何一敢人也无法与之较量。
    这天晚上,努尔哈赤的老臣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之子图赉到了索尼府上,二个达成同盟,共立皇子。第二天天刚亮,两皇旗的大臣们最先来到大清门前,在这里大家达成一至,结成责骂盟,共立皇子。于是命两黄旗的侍卫全副武装“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实际上是控制了大内。然后这些大臣们来到了崇政殿。索尼和鳌拜最先站出来,表明态度,要求立皇子。
    主持大局的多尔衮当时没有表态,令他们先退下。多尔衮的同胞哥哥阿济格平时站了起来,表太拥立多尔衮,多尔衮犹豫未决。
    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多铎急了喊道:你如果不当,那就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装得很公允:肃亲王豪格在遗诏上也有名,不仅仅有你。
    多铎接着说:不立我,那论年龄就应当立二哥礼亲王代善。看来多尔衮兄弟与皇太极的确怀有成见,他们就是不提立豪格。其实豪格当时最有资格最顺理成章。
    代善推拖道:我年纪已老,不堪重任,若睿亲王能继承大统当然是大清国的福份。否则,当立皇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5: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善这句话说得非常策略,一个“否则”就将话题转了过来,本质上还是主张立皇子。多尔衮一看外面是剑拔弩张,宫内是众大臣异口同声,就连家族中最年长的二哥也不站在他们身边,就他们哥仨在这蹦达,如果他表态继位,众大臣极有可能一哄而散,或者是发动兵变将他们哥仨抓起来。迫于巨大的压力,多尔衮只好放弃了继承皇位的梦想,答应立皇子。于是,庄妃的儿子皇九子福临坐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当时,他仅仅六岁。
    福临的继位对满洲上层统治集团来说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清政权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彻底转变,原始民主议会制度被帝位世袭制度彻底取代。从此以后,清政权再也没有因立嗣发生过皇子以外的争斗。而在这一转变中索尼立了首功。
    4、忠义之臣
    皇太极真的是一个极其杰出的人,他死后,臣子们还在拼命维护他的权威。顺治毕竟是个6岁的娃娃,多尔衮是实际上的皇上,取而代之的宫庭政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于是“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盟於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多尔当上摄政王后,公允地说,还是很有作为的,他依靠皇太极时期的老臣,继续执行皇太极时期既定的政治路线,消灭了李自成的残余和南明各个小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随着其政治地位的巩固,他对皇太极的势力开始下手了,整死了皇太宣誓的长子豪格,让皇太极最亲信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靠边站。对索尼这位文武兼备的大清国不可多得的人才进行拉拢,但索尼绝不攀附,不结党,不谄媚,敢诤谏。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向来没把顺治放在眼里,有一次竟将顺治称为“八岁幼兒”,索尼秉持儒家忠君理念,岂能容阿济如此言行,便告到了多尔衮跟前,请多尔衮治阿济格不敬之罪。但多尔衮没理这个茬。多尔衮为了拉拢众兄弟子侄,商集众大臣商议分封诸王,索尼坚决反对。多尔衮拿他毫无办法。然而,多尔衮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拉拢不成,改为打压。顺治五年,贝子屯齐讦告索尼与图赖等谋立肃亲王,多尔衮抓住这个机会,将索尼罢官抄家,贬回沈阳,为皇太极守陵去了。
    5、辅政之臣
    顺治八年,多尔衮病故,顺治亲政,索尼被召回京城,恢复职务,并且一再升迁,最后官至一等伯世袭,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顺治朝位首席满洲大臣。在位其间,他严明法度,力求赏罚分明。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建议,除了开国元勋的官职可享受世袭,今后如果没有特殊的战功,不要再轻赐世袭的待遇。他还主张打击奸商,抑制豪强。他的这些政治主张的实施,对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康乾盛世的局面作了重要的铺垫。
    顺治十八年,24岁的福临因患天花不幸逝世,临终前,他指定了四位大臣辅佐新朝:索尼、遏必隆(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子)、苏克萨哈、鳌拜。顺治此举对清王朝来说是一次重大改革。努尔哈赤在位时实行的是四大贝勒轮流执,按月当值。进入辽东后,于天命七年又作出了八王共治的决定,皇太极死后,由两位亲王即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诸王贝勒即皇室直系成员努终是政权核心,四大臣辅政表明这些王室直系成员已退居到次要地位,皇帝的高度集权格局已经形成,只不过是继承者康熙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集权时代还要等到他长大才能到来。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索尼是文臣,文臣位列四大辅臣之首,这对一直是武将掌权的金清政权来说,是一个重大改变,文臣的地位在明显上升。
    索尼乍接辅政遗诏,作了一个姿态,跪告诸王贝勒,请他们主政,诸王贝勒表态说:“大行(皇帝死为大行)皇帝深知汝四大臣,委以国家重务,谁敢干预?”索尼这才与其他三位奏明了皇太后,然后在顺治灵前共立誓言:“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餽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夺其寿禄)凶诛。”因辅政有功,他被封为一等伯,不久又晋升为一等公,再升一级就是王了,清朝的制度是异性不封王,索尼的职务已是臣子中的最高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5: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这时的索尼年事已高,患病在身,很少上朝,鳌拜仗着军功开始独断专行,面对鳌拜的嚣张气燃,康熙六年三月,索尼率先提出来请康熙亲政,即四位大臣将辅政权交还给皇上,但也许是康熙觉得时机不成熟,没有应允。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故,谥号“文忠”,这个谥号应当说是恰如其份,史书上没有其享年的记载。

    索尼身后,康熙的岳父长子噶布喇,承袭一等公爵,任领侍卫内大臣。

    索尼的三儿子索额图最有作为,先后任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担任《世祖章皇帝实录》总裁官。他的主要贡献是遵从父亲“忠君”保“幼主”之家训,智擒鳌拜;在平定吴三桂等叛乱中,“略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正确贯彻康熙皇帝意图,与俄罗斯使臣费耀多罗进行边界谈判,他正确地运用谈判和军事文武两手,签订《尼布楚条约》,实现了边境和平;陪同康熙帝出兵,征服噶尔丹叛乱等,为保卫皇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孝诚仁皇后画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英额的皇后们
    1、    康熙的结发之妻—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
    都英额一带山明水秀,这样的风水除子出才子外,再就是出美女,因此都英额出了两位皇后和十几位皇妃。第一位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当然也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索尼的长子领侍卫内大臣葛布喇。
    对这位皇后要说上两句,从皇太极开始,清王朝后宫的主人都是蒙古女人,顺治也不例外。他的母亲孝庄将自己哥哥的女儿的嫁给了顺治,但顺治与其脾气不合,被顺治废掉。第二个皇后还是蒙古女人。
    而庄妃在为康熙物色皇后的时候并没有将眼光集中在蒙古女人身上,而是选中了索尼的孙女。皇室的婚姻都是政治婚姻,庄妃之所以作出如此之选择,说明朝臣的势力已超过了蒙古诸公的势 力,同时也看得出索尼一族在庄妃心中的份量。赫舍里氏诗书传家,受儒学影 响极深,史载赫氏里皇后知书达理,康熙称赞:“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经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待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可惜这位皇后短命,23岁时就死了。康熙帝痛苦万分。他说:皇后逝世,令我“惓怀懿范,痛悼弥深”。并下令“辍朝五日”。初五日上午9点钟,“迁送大行皇后梓宫于紫禁城西。”
    当时正逢吴三桂、耿精忠等叛乱,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等省先后为叛军占领,局势相当紧张,康熙每天起得很早,抢着处理完政务, 从五月初五日起到二十七日,每天下午都 要到皇后灵前去致哀,到5、6点钟才回宫。二十七日,他亲自送皇后的灵柩到巩华城。从此,他每天早晨到巩华城哀怜皇后,直到九月初方止,时间长达四个多月,可见康熙对这位结发妻子的无限深情。
    2、    辅臣之女--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前面已经介绍过,遏必隆是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子,额亦都是都英额人,因此,康熙的这位皇后钮钴禄氏祖籍是都英额人。
    3、    雍正的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额亦都的曾孙女。
    4、    皇妃
    1)皇太极的元妃:钮钴禄氏,额亦都之女
    2)平妃 “孝诚仁皇后之妹”,噶布喇的小女儿。
    3)康熙僖嫔。赫舍里氏赉山之女
    4)道光的珍妃,赫舍里氏,
    5)道光的常妃。赫舍里氏,初号常贵人。
    6)同治的瑜妃。赫舍里氏是知府崇龄之女。
     还有一些钮钴禄氏的女人嫁给了清朝的皇帝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4-27 23:16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