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发现石碑后,专家王志敏对其进行研究 本报记者 卢红 摄
本报通化讯(记者 卢红) 日前,集安市发现高句丽时期重要文物。集安市麻线村五组村民马绍彬到麻线河里捡石头时,在老桥下100余米的河床上发现一块有字大石板。集安市文物局立即组织专家对该石板进行鉴定论证,确定该石板是高句丽时期所立记事石碑。
1月4日,《中国文物报》已对这一考古界重大发现刊发消息。
村民捡石头发现有字石碑
马绍彬说,当时,他到麻线河里捡石头,当寻到老桥下时,看到河边有块石头。他就用锹镐挖,结果越挖石头越大,挖出来才发现是块大石板,上面还依稀有字。他感觉这不是块普通的石板,应该是文物。于是,雇铲车将石板运到自家门口保护起来,并给文物保护派出所打了电话。
石碑的发现,引起集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拨付专款用于石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通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志敏根据石碑的石材、形状和碑文初步断定,该石碑很有可能是高句丽好太王时期之前的石碑。
集安市政府为此成立集安高句丽碑保护和研究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林沄、魏存成、张福有、徐建新、耿铁华、孙仁杰对石碑进行论证,最终确定该石碑为高句丽时期碑刻,年代应为好太王至长寿王时期。集安博物馆组织考古人员,对石碑进行了细致调查和测绘工作。碑文由集安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仁杰摹写。
或立于好太王至长寿王间
石碑出土的麻线河发源于老岭山脉南坡,由北向南,经由麻线沟盆地流入鸭绿江。麻线沟盆地分布有上千座高句丽墓葬,属于洞沟古墓群麻线墓区。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千秋墓、西大墓等6座高句丽王陵。该石碑出土在距千秋墓约456米的东南方向,西面距西大墓约1149米。
“石碑的石材与将军坟的石材相近。”王志敏说,后经调查,石材出自麻线当地建疆、红星采石场。石碑碑体呈扁长方形,上窄下宽,正反两面及左右两侧经过加工,平整规则。碑首呈圭形,右上角有缺损,底部两角呈漫圆形,中间有榫头。碑身正反两面加工精细,表面平整光滑,正面上半部分碑文磨蚀严重,下半部分碑文磨蚀较轻,反面整体磨损严重,有人为损毁迹象。
参与石碑鉴别论证的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耿铁华教授说,好太王碑第四面记载:“自上祖先王以来,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烟户差错。唯国冈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据此可知好太王之前,高句丽王陵没有石碑,没有将各王陵守墓烟户的数量、来源刊刻在石碑上,只有好太王为历代先王立碑,并铭刻守墓烟户,不令其差错。而根据石碑碑文内容分析,石碑主要是针对高句丽王陵守墓烟户被买卖的问题,禁止守墓烟户买卖,并铭刻20名烟户头以示后人。因此,石碑应是高句丽为了加强对守墓烟户管理所立。“由此我们推测,这块石碑应该是好太王为先王所立石碑。”耿铁华说。
林沄、魏存成、徐建新等专家认为,集安高句丽碑,出土于麻线高句丽墓区,石碑在河床中长期磨损,自然状态明显,幸存文字内容与好太王碑碑文有密切关联,书风相近,可以确认其真实性。
吉林省文史馆馆员、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张福有研究员认为,从碑文内容分析,碑文中出现“元王始祖邹牟王”“太王”“先圣”字样,又不像是好太王自己的口吻。尤其是“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此“先圣”或为长寿王对其父好太王的称谓,这与好太王居功至伟的地位相合。长寿王迁都前根据好太王“存时教言”为烟户头立守墓的“定律”碑,亦有可能。
与好太王碑相互关联印证
耿铁华介绍,该石碑正面阴刻碑文均是汉字隶书,整体布局颇有章法,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竖书而成,全文共218字,由于右上部残损而缺失约10余字,因石碑长期处于河床之中,经河水冲刷,沙石磨损,造成部分碑文字迹模糊,经初步考释,隶定文字140字。
“石碑的内容和好太王碑相近,可与好太王碑相互关联、印证,为高句丽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文字证据和新的文字资料。”耿铁华说,该石碑碑文为汉字隶书,进一步说明了高句丽是将汉字隶书作为其官方书体。圭形石碑是东汉以来常用的形制,反映了高句丽与中原在文化上的联系。碑文书体流畅秀丽,适于后人锤拓、摹写,是研究高句丽文字书法新的珍贵资料。
“这是继好太王碑发现135年来,第一次发现高句丽碑,堪称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耿铁华教授说,在目前所发现的高句丽文字资料十分稀少的情况下,这块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尤显珍贵,对于研究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目前,该石碑已被集安博物馆妥善收藏,有关该石碑的详细信息已由文物部门整理成册,于近期出版发行。
发现石碑位置
位于集安市麻线沟盆地,距世界文化遗产千秋墓约456米、距世界文化遗产西大墓约1149米。
石碑材质
与将军坟的石材相近。
残碑规格
残高173厘米,宽60.6厘米~66.5厘米,厚12.5厘米~21厘米,下部榫头高15厘米~19.5厘米,宽42厘米,厚21厘米,重量为464.5千克。来源新文化报) |